張聰


摘要:目的:初步探索山東省新型冠狀病毒的發展情況,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方法:搜集山東省各地市2020年1月24日—2020年2月16日新型冠狀肺炎確診人數,進行空間分析和流行病學分析。結果:從空間分布來看,山東省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如青島、煙臺等地;從時間序列來看,2月5日以后新增率穩健下降。結論: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努力下,兩輪潛伏期后,山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數量日益得到了控制,復工復產指日可待。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空間分布;新增率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314-01
1引言
山東省是全國人口第二大省,根據山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已擁有1.0047億常住人口。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疫情可以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傳染,對全省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極大負面影響。又值新春假期,在外務工的山東籍人口紛紛返鄉,走親串友增多,人口流動復雜,為此次的防疫工作增添了新的壓力。以往經驗表明,在沒有研制出特效藥以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依舊是限制人群活動,隔離感染者和疑似感染人群并密切追蹤接觸者等傳統措施。自1月24日山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以來,現已經過了第一階段潛伏期,梳理這段時間內山東省新冠病的發展情況,采用空間統計和時間序列分析等一系列定量分析的方法,揭示新冠肺炎時空傳播的過程和特性,以便及時把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動態,評估疫情防控措施的效果并總結防疫過程的經驗教訓,對下一階段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為輔助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理論支持。
2結果
2.1空間分布
根絕中國疾病防預控制中心公布的數據來看,山東并非此次疫情的重災區,截至2月16日上午12時,山東省共確診累計病例537例,本文使用ArCGIS軟件將各地病例定位在地圖上。通過分析可知,新冠病疫情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青島患病人數最多,高達57例;煙臺市共計46例;濰坊市共計43例。這些城市經濟較為發達,人口密度較大,人員流動性強。目前東營市“0感染”,濟南作為省會城市也僅有17例,其余城市諸如濱州、日照、臨沂、菏澤等感染數量均在20例以下。這與山東省各地基層第一時間響應疫情密切相關,在春節期間嚴禁走親訪友,紛紛要求居家自我隔離,居委會和村委會通過“小喇叭”廣播宣傳疫情的嚴重性,在全國形成了“山東特色”。
2.2時序分析
山東省新冠病累計確診總數自1月24日以來呈線性增長,但2月11日起,累計確診人數增長呈現平緩趨勢,2月16日0-12時,無新增病例,有望出現拐點。新增病例一直呈現波浪式浮動,在2月5日達到峰值,新增病例達45例;2月11日起,新增病例大幅度下降,從2月9日的27例跌倒了11日的9例。重癥病例在早期并未出現,1月28日后呈現快速增長,但在2月8日后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根據山東省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在原有數據的基礎上計算了累計出院率,新增率和疑似率,更直觀的描述分析目前山東省疫情發展情況。計算指標如下表所示。
新增率在1月25日達到了頂峰高達62%,但隨后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兩天后跌倒了28%,2月5日以后呈現穩健的下降趨勢。經過第一階段潛伏期后,在2月11日以后便下降到了2%以下,這一變化趨勢令人欣慰。更值得驚喜的是,累計出院率在日益增高,2月5日前出院率在緩慢增長,1月30日僅為1%,但2月13日后,出院率大幅度增加,2月15日累計出院率達到了30%。疑似率在2月2日前呈現出較高發生率水平下的波動變動,2月2日后波動較為穩定且比例顯著下降。
2月9日山東省度過第一個潛伏期,在這一階段居民都在家進行自我隔離,減少了出門活動,按照預期,以后的新增病例會呈現出下降趨勢。從2月9日到16日,共新增病例102例,對這102例新增病例進行人口學特征分析。從年齡結構來看,患病人數最多的集中在41-60歲之間,這一年齡段的人大多是勞動力的中堅力量,行動便捷,流動性大,接觸到病毒的可能性要高于宅于家中的老人與兒童。從性別結構來看,男女分布較為均衡,其中男性略高于女性4%。從患病原因比例來看,過了第一階段潛伏期后,新增病例有74%的感染原因是與之前確診的病患有密切接觸,在“A-B-C-D”人群中屬于“B”類傳染人群。有武漢旅居史的感染率僅為6%,接觸外省人員的感染率僅為5%,這是山東省自上而下的嚴防嚴控和自下而上的積極宣傳和主動配合的功勞。
3總結
本文利用山東省衛健委的數據,采用空間分析和時序分析的方法研究新冠肺炎的時空發展過程。研究表明,此次新冠肺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和中部省會城市周邊;高風險人群主要集中在41-60歲中間,屬于中老年勞動力。自限制人群活動開始,新增率逐漸下降,累計出院率線性增加。新冠肺炎的發展經歷了由弱變強再變弱的過程,客觀上證明了封城隔離措施的有效性,說明目前采取的措施有效阻止了新冠肺炎的傳播發展,也證明防御措施的有效性。
最近大家的關注焦點集中在對疫情發展的分析和預測上,嘗試尋找其規律,預測其轉機。從山東省全省整體來看,1月31日到2月11日式疫情從最兇險到局部改善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其他意外情況發生,疫情總體上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最壞的局面已經過去,2月11日至14日逐漸向形式全面好轉過度。疫情的傳播是感染人群與未感染人群之間非線性的交互作用結果。疫情得到控制,反映的是自上而下強有力的隔離措施,自下而上的抗議活動,醫護人員、科研人員的巨大投入共同導致的效應。
本次疫情由于公共預警及隔離措施介入較晚,造成疫情情況相對嚴重,為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政府要不斷完善公共衛生預警機制,構建傳染病防預體系。同時,多學科交叉,加強公共衛生與地理信息技術和人口學特征的結合,多維度信息的挖掘能有效揭示傳染病的時空特征,對科學制定防預措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無心插柳”,基于大數據的疫情發展初步分析和預測,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2]王中漢,北京市疫情發展檢視及時間序列分析
[3]山東省衛健委,http://wsjkw.shandong.gov.cn/
[4]曹志冬,王勁峰,高一鶴等,廣州SARS流行過程的空間風險因子與空間相關特征[J].地理學報,2008,(9):981-993.
[5]范新生,應龍根.中國SARS疫情的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J].地理科學發展,2005(3):28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