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萌勛 高士娜 王永奇
摘要:方言是傳統文化發展下的地區性產物,普通話的推廣使方言陷入被遺忘甚至毀滅的地步。通過對方言使用現狀和學習意愿的全國性調查,由結果可知:高年齡段熟知方言,而中低年齡段普遍是不了解的。對于方言傳承和學習,幾乎全部受訪者是支持的,并有強烈的學習意愿。基于調查結果,提出政府、社會、個人三方下的方言傳承對策建議,以期為方言傳承做出貢獻。
關鍵詞:方言普及;有償學習意愿;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H17?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
方言代表著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城鎮化推進和勞動力流動給方言傳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方言在被遺忘在年輕群體中,普通話替代方言造成的傳統文化流失喚醒了國家和社會群眾對方言的保護意識。如何更有效地傳承方言文化,必須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和民眾積極響應的態勢,先以加強傳承意識,再以加強學習認知。
1 方言使用現狀及學習意愿研究
通過調查社會群眾對地區方言的了解程度和方言學習及傳承意愿,掌握方言傳播現狀[1]。由調查數據分析得出方言使用群體差異性、學習意愿、可接受的學習方式、方言市場動向,了解現階段下的政府、社會、民眾對方言弘揚、宣傳、傳承的動態方向。
1.1 方言使用,各有差異
受訪者所在地區大多擁有方言。31歲及以上人群基本在略有了解及以上程度,其中,46歲及以上人群基本掌握方言,31-45歲大致了解,16-30歲的集中在略有了解的范圍內,而15歲及以下表現出聽不懂的狀態。從年齡段對方言掌握情況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年齡越低,對方言的認知越低,使用方言的頻率越少。由分析結果可知:中低年齡人群表現出不了解方言的現狀,且方言在該類家庭中很少被使用。由此可知,社會中低年齡段的群體對方言說法的掌握情況不佳,而高年齡段人群能基本或熟練掌握方言語法和對話技巧。特別地,低年齡段的學生群體已基本喪失方言對話的能力。但對于方言傳承意愿方面,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希望方言得以學習和傳播。
1.2 方言學習意愿大
在學習意愿方面,對方言的學習意愿隨年齡的增加呈現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其中,16-45歲人群學習方言的意愿最強;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本身對方言有一定的了解,沒有學習方言的動機,所以意愿較弱是合理的;而青少年幾乎沒有學習方言的意愿,可能是長期沒有接觸方言,自身沒有形成對方言的認知意識。其次,國家對方言的保護力度不強,也沒有針對性的保護政策,靠群體自發傳播實現方言留存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再次,市面上現存的方言學習軟件的趣味性較弱,學習功能不全,是青少年沒有學習欲望的主要原因。因此,對于方言學習方面,學習的趣味性、高效性、實踐性是學習者最關注的部分。
1.3 方言學習方式多樣化
各年齡階段的受訪者對多種學習方式的接收程度極其相似,他們對正規課程的學習接受度最低,而偏愛方言說唱、旅游、交友等學習方式。對選擇學習方式的原因進行調查,發現正規課程大多為復雜、枯燥無味的方言語法講解和拼讀等,而沒有對方言起源與形成過程的歷史解說,導致學生的被動性過強,而且通過線上直播或錄播的授課是效果較差的學習方式。通過交友的趣味性學習,可以形成互動和學習進程反饋;通過說唱的方式,歌曲本身的律動可以增強學習的欲望;而地方旅游,是深入了解方言歷史,提高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由此可知,正規課程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授課方式的無趣和授課內容的單一,而偏愛其他放松性學習是人本身的群居性、對趣味性事物的探索性決定的。
1.4 方言有償學習低價化
各階層對支付費用的可接受程度隨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中老年人群對方言學的可支付費用普遍較低;青少年則相反,即使學習的欲望不佳,但卻是高費用支付型客戶;青壯年有償費用僅次于青少年。通過對受訪者的受教育程度進行分析,發現正在受教育的學生和擁有較高學歷的工作者普遍支持中低檔費用的有償學習,而低學歷者屬于有償學習的厭惡者。從學歷和收入構成分析,低學歷者的學習意識不強,并且由于收入較低,支付除生活費用以外的方言學習費用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家長愿意也樂意為其支付興趣費用;有較高學歷的青壯年,學習意識極強,且大多是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推崇者,自主學習方言并且理智支付的行為是可接受的。
2 方言普及提升路徑研究
提高方言普及需要政府、社會、個人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重視方言對傳統文化流傳的重要性和作用,加強對方言的保護,加大對方言的保存力度,并向社會和居民頒發方言傳承的戰略方針;社會尤其是方言學習機構,要使方言的學習更具個性化,更要擴大方言的傳承,做到以弘揚為主,利益為輔的工作目標;個人要積極傳承方言,理解方言對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理解傳統文化對中國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給出以下具體的針對性建議:
2.1 政府方面
2.1.2 加強方言保護力度,加大方言傳承力度
政府對方言的保護需要社會對其的支持。近年來,政府對方言保護越發重視,加大與技術高校和社會公眾的合作,從開發方言保存平臺,到社會公眾人物的方言宣傳[2],再到小團體的方言教學,這都是政府與社會接力與合作的見證,在這場方言奮戰中,政府要做好領導工作,在政策上加強引導,加強投入。政府對方言的傳承需要公眾對其的支持。一般而言,社會公眾是對政策的被動響應,政府如何將公眾的被動支持轉變成積極配合局面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鼓勵創業,給予方言創新和創業團隊一定的物質獎勵,控制方言有償學習的價格,將方言學習扭轉成公益性的事業并一直堅持下去。
2.2 社會方面
2.2.1 上對政府,配合宣傳
社會群體包括以政府發起的公有宣傳組織如高校和下級政府、方言市場的機構、社會私有群體自發組織,對于政府頒發的相關政府和指令,社會方面要給予一定的支持,做出一定的創新,對于民間私有群體,更要積極加入方言保護的行列中來。可以說,社會不僅要配合宣傳,更要自發加強宣傳力度[3]。
2.2.2 下對民眾,公益傳承
社會公眾不僅要緊跟上層政府指令,更要在與民眾相關活動的對接和宣傳中保證良好的效果。針對方言市場的機構,不僅以利益為目的的方言學習教授,更要以傳統文化弘揚為己任。
2.3 個人方面
2.3.1 提高方言傳承意識
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方言有弘揚和學習的必要性,民眾要提高方言傳承的意識,方言與普通話的表達目的不同,方言是小范圍的具有溫情和文化傳承的家鄉用語,普通話應用于大范圍的在正式場合的社交用語[4]。因此,要抱有對方言傳承的積極態度,提高傳承意識是容納方言的基礎。
2.3.2 主動傳承方言文化
民眾不僅要有對方言傳承的意識,更要主動學習方言。首先政府和社會無償的宣傳活動是以提高民眾傳承意識為目的的弘揚,社會有償機構是以提高民眾方言掌握為目的的弘揚,兩者各有側重點。對于國家頒發的相關政策要積極相應;對社會組織的無償宣傳活動要支持,對有價值的有償機構要適時參與。
3 結論
方言與普通話傳承并非對立面,方言是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弘揚,普通話是對新世界文化的解讀,中國是一個被傳統文化和溫情包圍的國度,傳統文化可以說是我國發展的根基[5]。現代思維給予了我們對科技與新時代的理解卻丟棄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新時代的無限光輝給與我們警示,方言與傳統文化的認知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劉巖,胡耀東,張錦華,蔡岳,龔韶.基于數據調查的海南方言傳承與保護研究[J].智庫時代,2020(14):142-143.
[2]唐韓琪,卞穎暄,王賽飛,金雯婧,徐雯婷.留住鄉音,文化立根——“文化自信”背景下寧波方言傳承與保護的調查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04):98-100+105.
[3]路金輝,孫宏吉.電視方言節目與方言的活態傳承——方言保護視域下電視方言節目意義與價值探析[J].今傳媒,2017,25(08):148-149.
[4]張曉宇.發揮方言優勢,傳承本土文化[J].新聞戰線,2020(03):109-110.
[5]陳淙毅.推普背景下的方言保護及傳承[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6):49-50.
作者簡介:
程萌勛(1998—)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高士娜(1997—)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工程造價專業。
王永奇(1999—)男,漢族,安徽淮南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