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生
摘要:培根曾說過,“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小學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將來能否學好數學的關鍵期”。因此小學一線數學教師需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藝術,從而提升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教學;藝術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完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教學藝術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如何在教學中創新教學藝術,以期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現針對小學數學中創新教學藝術提出幾點看法。
一、利用小故事創新教學藝術
小學生的特點是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對事物充滿探索欲望,對故事更是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很容易被代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因此創設小故事可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以《1~5的認識和加減法》為例,教師可以講小熊吃蜂蜜的故事,小熊有五瓶甘甜清香的蜂蜜,小熊舍不得吃將蜂蜜放在柜子里保存,有一天小猴子來小熊家做客,小熊將蜂蜜拿出來招待小猴子,小熊吃了一瓶蜂蜜,小猴子吃了一瓶蜂蜜,請問還剩幾瓶蜂蜜?利用這個故事教師教會學生5減2等于多少。還以《1~5的認識和加減法》為例,教師可以講森林運動會的故事,小白兔、小灰兔與小黑兔一共進行了兩項體育比賽,分別是百米賽跑與跳遠,其中小白兔既不挑食又熱愛運動從而鍛煉了健康的體魄,由此在這次運動會中均獲得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這引來了森林中其他小動物對小白兔的祝賀。那么請問小白兔在體育比賽中一共獲得了幾個第一名?利用這個故事,教師教會了學生1+1=2。
二、利用小游戲創新教學藝術
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自身特點,選取適合小學生的游戲進行數學,這樣做可將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擺脫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概念化、抽象化。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準備兩組長方形與正方形,第一組長方形紙盒,長度為100厘米,寬度為50厘米,正方形的邊長為50厘米;第二組長方形紙盒長度為100厘米,寬度為50厘米,正方形邊長為80厘米。教師讓兩名學生走上講臺,采用試試看誰放的快的小游戲,讓第一名學生將第一組正方形紙盒放入長方形紙盒中,學生會發現正方形紙盒可以放入長方形紙盒中,并且還會留有余地,該余地還可以放進去一個邊長為50厘米的正方形。而第二名學生在第二組長方形與正方形中,無論怎么放,正方形都放不到長方形紙盒中去。教師通過該游戲教授學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形狀不同、邊長不同。
再以《表內乘法》為例,教師可以設置“我就是乘法小算式”的游戲,教師將學生進行數字分配,將學生分為兩大組八小組,兩大組中第一組學生分別代表數字1、2、3以此類推直至數字9,兩大組中第二組學生分別代表數字1、2、3直至數字81,兩大組中第三組學生分別代表數字乘號,兩大組中第四組學生分別代表等號符號,當教師說數字3×5得多少的時候,兩大組中代表數字3的第一組學生,兩大組中代表數字乘號的第三組學生,兩大組中代表數字15的第二組學生以及兩大組中代表等號的第四組學生可即刻跑上講臺,完成算式3×5=15的數字組合形式,教師可根據小組組合的速度快慢進行打分,分數高的一組即為獲勝組。這種趣味性強的數字游戲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表內乘法的記憶。
三、結合生活實際創新教學藝術
由于小學數學的授課點非常貼近生活,教師應思考小學數學教材與生活的契合點,以此著手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
以《100以內的加法》為例,教師可將100以內的加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小明的媽媽讓小明去買兩瓶洗手液,超市里一瓶洗手液的標價為16元,那么兩瓶洗手液應該是多少錢呢?這樣的問題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再現了生活場景,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進而教師對16+16的算式進行講解,從而加深和鞏固學生對加法的認知。教師還舉出這樣的實例,李華的爺爺讓李華去市場買兩斤排骨,并告訴李華排骨的價格為35元錢一斤,那么兩斤排骨的價格應該是多少呢?李華運用學過的100以內的加法知識,用35+35得到了70,知道了兩斤排骨的價格為70元。以上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使學生明白數學是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運用的,從而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再以《角的初步認識》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生活中與角有關的物體有哪些?有的學生會說五角星,有的學生會說彩色三角旗,有的學生會說三角形蛋糕,這些都是與角有關的物體,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說出三角旗有幾個角?三角形蛋糕有幾個角?五角星又有幾個角?通過這樣的問題使學生明白角的數量。學生根據在生活中的觀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并在思考中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點,這不僅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鍛煉,同時使學生體會到了在生活中數學的實際價值。
四、結合多媒體創新教學藝術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完善,多媒體教學已經逐步走入小學課堂,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的聲光影動態視頻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從而達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以《觀察物體》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長方體模型通過動態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由此學生可以通過視頻中長方體的不斷運動變化,發現同一種物體在不同角度下呈現出的形狀就會有所不同,以此提升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判斷力。
將一個組合的立方體用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小強從上面看、讓小紅從正面看、讓小華從左面看,得到的結果就完全不同,從上面看的小強會看到完整的組合型立方體,小紅會看到一個大長方形,而小華則會看到一個小長方形。教師可以此向學生講授不同方向和角度觀察圖形都會看到不同形態的圖形。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教學藝術的手段林林總總,但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教師也應對創新教學藝術模式進行不斷的探索與更新,為學生創造出更優越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高延福.淺談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創新教學藝術的策略[J].學周刊,2019(30).
[2]衛民芳.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A]. 教師教育論壇(第三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
[3]左肇燾.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7).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