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 耿家銳 郭揚
摘 要:頂崗實訓是高職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但目前頂崗實訓環節管理薄弱、質量不高和學生穩定性差等問題,使得該環節的質量不高。通過調研頂崗實訓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學生需求和企業要求進行分析,經過實踐提出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管理模式和對策,從而提高學生的頂崗實訓質量。
關鍵詞:頂崗實訓;過程管理;現代學徒制
頂崗實訓以其工作崗位的真實性、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工作經歷與體驗的綜合性成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頂崗實訓,有利于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逐漸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為學生擇業和企業選人創造了條件,也能夠幫助學生及時掌握就業信息,實現就業與企業用人的對接。頂崗實訓既是學校在真實職業情境下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重要平臺,也是高職高專學生進入就業崗位前全面提升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頂崗實訓環節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的學校采用的頂崗實訓模式為”2+1”實踐教育模式,即學生在學校學習兩年,最后一年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到對口合作企業中進行的實崗操作帶薪實訓形式。頂崗實訓使高職學生具有了學生和準員工的雙重身份,而這階段是學生從學校跨入企業成為職業人的崗前真實體驗階段。通過對實訓學生、實訓企業、指導教師的走訪調研,目前頂崗實訓環節存在以下情況:
(一)存在的問題
(1)高職學生對角色轉換的不適應。一是學生在頂崗實訓期間還未能把自己的身份轉換過來,還以學生的心態來對待頂崗實訓。尤其在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方面,大部分的學生反映不適;二是與企業實訓指導教師的關系不融洽,導致企業指導教師不愿教學生,而學生則沒能力去改善;三是對于基層工作比如簡單重復工作認為是不重要的,不愿意干。
(2)頂崗實訓企業指導教師缺少實訓計劃,無針對性。企業在公司和分廠層面有實訓計劃,但落實到班組車間的沒有。因此企業的崗位分配和學習有較大的彈性,學生對這個部分的意見較為集中。
(3)學校的實訓指導教師在心理指導和專業指導方面有缺失。90%的學生反映頂崗實訓期間沒有校內老師進行指導,學校的實訓指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少。
(4)實訓評價方式方法過于簡單和單一。當前的考核評價體系缺乏預警和反饋系統,考核評價的時效性不強。只注重結果考核,對于學生頂崗實訓期間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缺乏有效的過程考核,影響對學生頂崗實訓狀況的正確評價。
(二)影響學生實訓穩定性的因素
調研發現通過頂崗實訓環節在實訓企業留崗的人員比例較低,甚至有無人留在企業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問卷調研實訓學生①薪資滿意度、②地域原因、③專業對口度、④發展空間、⑤成長空間、⑥加班頻繁度、⑦權利保障、⑧企業柔性管理、⑨安全 這9項影響實訓穩定性因素中的排名情況。最終④發展空間、①薪資滿意度和⑤成長空間這三個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從這里可以看出,實訓學生對于崗位的發展空間和成長空間的關注度比薪資高。如果企業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學習空間,即便薪資不高學生也會留崗的。
(三)企業看重的素質
通過對企業人事高管的訪談,調研企業最為看重學生的素質情況。在列出的11個素質:思想表現、敬業精神、工作態度、誠實守信、文化素養、適應能力、協作精神、健康狀況、專業能力、崗位技能、熟練程度、創新能力中企業最看重的三個素質是:工作態度,適應能力、敬業精神。對于企業來說更看重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現代學徒制下的頂崗實訓模式
頂崗實訓是一個綜合實踐的過程,為保證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訓有序、穩定、有效的開展,需要學生、企業、學校等多方面的參與和努力?,F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融入了現代學校教育因素,企業與職業院校為滿足相互需求合作實施的一種職業教育制度。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針對頂崗實訓環節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和企業的需求,提出了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頂崗實訓過程管理對策。
(一)企業選擇
按照學生特點在頂崗實訓企業選擇時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選擇具有發展潛力和空間的專業對口企業。
(二)頂崗實訓模式改革
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實行“三雙主體、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授課采用工學交替模式,主要分為集中授課、企業基礎培訓、專項技能訓練和實際崗位培養四種形式。推行工學結合,實施雙導師制。第一學年企業文化人文素養與基礎能力培養階段。在校學習完成通識課程和技術基礎課程學習的任務,掌握專業所需各項基本技能和人文素養;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基本能力和職業素養;第二學年工匠精神與崗位能力培養階段。由學校和企業老師共同完成崗位技術專業能力培養。第3和第4學期,學員在校完成教學任務后,每學期安排4周時間到企業由專職培訓師傅進行專項技能訓練,實施企業班組化管理模式。第三學年學生以“準員工”身份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校負責過程管理和成績核定,企業負責日常管理和崗位安排。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實習指導,學年結束學生從學校畢業直接在企業就業。整個學習過程實行工學交替,學生近一半時間在企業真實生產環境中學習。
(三)大力開展職業指導課程,企業文化先行
針對學生企業文化不了解,頂崗實訓時學生難以適應企業的規章制度,采取企業文化先行,浸潤式培養學生的方法。一是舉行企業文化周:組織學生下企業參觀,邀請企業人員來校開展講座,舉行拜師儀式等活動;二是在校園內建設企業文化長廊,讓學生浸潤在企業文化氛圍里;三是加強職業指導課程,舉行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
(四)校企共育頂崗實訓項目
建立由學院和企業構成的頂崗實訓建設小組。學院由教務處牽頭建立,分院院長、書記根據實習人數和專業特點委派專業指導教師與班主任共同負責頂崗實習管理工作。企業方面則由人事部負責,根據所需崗位指定崗位技術人員、人事課專員進行頂崗實訓的指導和協調聯絡管理工作。
(1)頂崗實訓項目有計劃。針對學生關注的成長空間,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對于學生的培養成長制定計劃,按照國家職業要求對學生進行培養并考核。學生經過頂崗實訓留任的,還按照特殊人才培養進行師帶徒培養,給與學生——學徒——技能人才的成長路線進行培養,使得學生看得到成長空間,愿意留任,增加穩定性。
頂崗實訓考核有標準。按照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的要求,制定每個崗位的實習考核標準。校企共同實施管理、共同評價實施效果和評估人才培養績效。著重過程考核,建立以目標考核和發展性評價為核心的學習評價機制。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引入職業標準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進行考核。
(2)建立雙導師團隊。聘請企業人員擔任實訓導師指導學生在企業期間的技能學習,一位企業師傅帶5位同學。讓同學在校期間就熟悉企業指導教師,降低學生與企業指導師傅的隔閡,為進企業后的跟學工作打下情感基礎。安排學校專業教師擔任課程導師,指導學生的理論學習,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從學生到員工轉變的不適應。
(五)建立質量監控體系
以提高頂崗實訓教學質量為目的,制訂頂崗實訓教學質量管理標準,制定頂崗實訓質量監控各項制度,形成工學結合、校企深度融合的管理運行機制,構建以工學結合為重點的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學生頂崗實習教學質量保障措施,保證頂崗實訓環節的實施質量。
(1)建立監控組織體系:構建由教務處、招就處、實訓企業、教學督導等人員構成的實訓質量監控小組,負責實訓質量監督。
(2)制定頂崗實訓管理制度: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包括企業學徒管理辦法、學徒實習管理制度、安全保險措施、管理督查辦法、學校導師工作職責、企業導師工作職責、校企定期會商制度和定期檢查、反饋等形式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等多項制度。
(3)建立信息反饋矩陣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反饋。利用QQ、微信、電話、短信等各種通訊方法與頂崗實訓學生交流,進行心理指導和專業知識指導。利用社交軟件進行相關實訓和教學管理的信息公告。使校、企、生能及時溝通交流。
(4)利用學習通頂崗實訓平臺進行學生在企業實訓的管理。學生每天登錄學習通,進行當天實訓內容的填報,每月進行當月學習總結。實訓指導教師通過學生填報了解每個實訓項目的完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實訓過程中的學習,思想情況。做到及時反饋。
(5)建立畢業生回訪制度。一是每年學生返校畢業時,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企業的實訓學習情況。二是每年召集已畢業1-2年的學生代表進行座談會,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工作,對于學校培養的能力和素質、課程開設情況、企業需要的能力等情況進行回訪。通過回訪及時調整實訓培養計劃,更好的為頂崗實訓服務,提高質量。
三、結語
我校從2015年起在14級汽車檢測與維修服務專業中開始試點現代學徒制的頂崗實訓環節,2017年起推廣到16,17級制造類專業開始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以上措施的施行,頂崗實訓環節質量得以顯著提高,實訓期間穩定性明顯提高。經合作企業人事部門發布,2018年~2019年企業留崗人員最多的學生為我校16,17級試點專業學生,尤其是企業關鍵崗位的我校學生人員比例也是同期校企合作學校中最高的。2019年我院獲合作企業評選的“最佳合作學?!?。
參考文獻
[1] 周柳.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現代學徒制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
[2] 李蘇.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
[3] 劉靜慧.現代學徒制實踐狀況及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4] 李晴晴.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外部環境保障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3.
基金項目:“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頂崗實訓環節的過程質量監控與對策研究”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3GH050 。
作者簡介:王勉(1976- ),女,仡佬族,貴州遵義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