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 晁立輝 李鑫輝
【摘要】《溫病學》作為一門臨床基礎學科,對引導學生快速進入中醫臨床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通過易位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形式多樣的學生競賽、在線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
【關鍵詞】溫病學? 師生互動?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232-01
《溫病學》作為傷寒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醫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在中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辨證論治理論對臨床各科發熱病證的診治,均有極高的實踐價值。作為一門臨床基礎學科,要求《溫病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僅限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辨證思維,掌握以“衛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溫病學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和常見溫病的診治技能;熟練運用溫病學理論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思路和方法,更多地傾向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吸收,對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的培育較薄弱。結合溫病學乃至整個中醫的發展、傳承特點,唯有教師與學生能夠充分互動,相互配合,才能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中醫臨床思維和技能,以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溫病學理論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對課堂的師生互動方式進行探究。
1.易位式教學
易位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學過程中的一定階段師生換位, 即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換角色, 由學生上講臺授課, 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 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學習的教學方式[1]。《溫病學》課程每年堅持易位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章節進行師生換位教學,例如“溫病的常用診法-辨常見癥狀”一節,因其內容與已學課程《中醫診斷學》、《中醫基礎理論》有密切聯系,便于學生理解和深入展開。根據課程內容,可將每班學生分成5組,每組分別講授辨發熱、辨汗出、辨神志異常、辨痙證,辨厥脫。提前分組布置任務后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備課,查閱資料,制作PPT等,正式授課時組建學生評委團,每組為其他組評分、提建議,最后由教師匯總分數、提出更專業的建議。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拓展知識儲備,并體會到備課的辛苦,更加尊敬教師,同時學生往往更富有創造性,教師也能從學生的授課受到啟發,不斷改良教學設計。
2.形式多樣的學生競賽
各種形式的學生競賽能有效促進教師與學生課堂外的互動交流。溫病學教研室曾開展“天籟之聲”-溫病誦讀大賽,選手以溫病學原著條文誦讀、溫病名家學醫典故講述、溫病名醫臨證故事講述、溫病名家醫德典范暢緬等為主題,以誦讀/匯講形式為主,適當結合PPT投影、背景音樂、場景模擬表演、旁白引語等視聽方式來進行,學生自導自演,把枯燥的古典著作完美地通過舞臺情景效果演繹出來,激發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動機, 提高了學生學習中醫的熱情, 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中醫的自信心[2];舉辦“微課大賽”,微課題材廣泛,教學形式集圖片、音頻、視頻、電影、原創漫畫、說唱等多種形式于一體,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手段先進,展示了良好的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學生喜愛,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融合,開拓了教學改革新視野,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制作及講解”大賽,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學習主動性、積極向上精神和團結合作精神[3]。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生競賽,教師可進一步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同時促進了學生中醫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傳承發揚中醫經典, 弘我經典文化, 揚我國醫精神。
3.案例式教學
除廣州中醫藥大學擁有獨立的病房外, 其他中醫類院校尚缺少相關的臨床實踐基地, 不能滿足學生進行有效的臨床實踐。針對此現象,溫病教研室采用大量的溫病案例教學,一方面由教師分享典型的切實有效的病例, 另一方面組織學生搜集與疾病相關的資料, 如收集相關的古代醫案,或近年新增的傳染病知識,如“非典”、“艾滋病”、“甲流”、“手足口病”等。同時進行模擬患者訓練, 通過對某些典型證型的患者以及醫師診治疾病情境的模擬, 給學生提供符合教學目的但又需要深入思考的復雜情境, 使學生對理論及臨床問題作出判斷, 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證型, 并能靈活運用,改變了以往較為枯燥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方法,更加實用、直觀。
4.在線互動
在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動下,溫病學教研室把現代信息技術和傳統的古經典《溫病學》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構建了溫病學醫教協同創新數字資源,搭建了《溫病學》名師空間課堂、慕課及精品課程信息化平臺,平臺除了設有教學視頻、測試等模塊外,還專門設有討論答疑區供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能有效減輕面對面交流時產生的壓力感, 自如進行提問和交流。
《溫病學》教研室在授課過程中,始終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深入挖掘溫病理論實質、溫病臨床應用、溫病原著精髓的同時,通過易位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形式多樣的學生競賽、在線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分析疾病,治療疾病的能力,加快其從學生到醫師的角色的轉換, 培養出優秀的中醫師。
參考文獻:
[1]何宜榮,趙國榮,李鑫輝,蘇麗清,黃益桃,李雅,李丹.《溫病學》教學改革方法探索[J].湖南中醫雜志,2014(08):132-134.
[2]李鑫輝,蘇麗清,李彩云,何宜榮.以溫病誦讀大賽為平臺培養卓越中醫人才的啟發[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11):63-64.
[3]肖碧躍,盧芳國,趙國榮,李鑫輝,艾碧琛,郜文輝,劉娟,易亞喬.以《經典課程》多媒體制作及講解大賽為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J].中醫藥導報,2013(06):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