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
【摘 要】在初中歷史課堂上,讓學生講歷史故事是很好的教學形式,要講好歷史故事學生必須具備良好時空觀念,因為時空觀念的學科用語,可以讓歷史故事更具規(guī)范性;時空觀念的內在邏輯,可以讓歷史故事更具整體性。
【關鍵詞】歷史故事;時空觀念;歷史教學
歷史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的,課堂上通過學生講歷史故事的形式,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然而筆者在積極嘗試中發(fā)現(xiàn)初中生在講歷史故事的過程中缺乏時空觀念,導致故事不夠嚴謹,歷史故事不同于一般故事,它有獨特的時間和空間坐標,因此通過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講好歷史故事。筆者經(jīng)過實踐認為良好時空觀念對初中生講好歷史故事有一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一、時空觀念的學科用語,可以讓歷史故事更具規(guī)范性
以筆者自身實踐經(jīng)歷來說,在課堂上就曾出現(xiàn)過這一問題,學生在講歷史故事時,口語化嚴重,比如在講述故事經(jīng)過時常用“先”、“然后”、“接著”、“過了一陣子”等詞語表示時序,在講朝代建立時有學生說“漢朝建都在西安”,“南宋定都在杭州”等,這些語言多了,歷史故事就難免顯得不嚴謹、不規(guī)范。講歷史故事一定要規(guī)范歷史時空用語。
歷史時空專業(yè)用語,是歷史基本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這些專業(yè)用語后,才能將歷史故事講得更規(guī)范更準確,在初中階段學生經(jīng)常接觸的時間用語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具體詳細的歷史時間及時間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表達形式,⑴公元紀年,如香港回歸的時間是1997年7月1日,美國1776年7月4日宣告獨立,⑵干支紀年,如戊戌變法、《辛丑條約》這里用的都是干支紀年。⑶帝王紀年法,如康熙十五年,乾隆元年等。這幾種時間表達形式比較直接,也很明確,學生也易于掌握,在故事中準確運用這些形式,可以有效避免歷史故事的口語化。
另一類是跨度較大的時間段,這種時間表達形式主要有兩種:⑴用重大歷史事件表示時間段,如文藝復興時期,二戰(zhàn)時期。⑵用年代表示時間段,如18世紀七十年代、20世紀初等,學生了解了這些關于歷史時間的概念和其所表達的含義,知道不同時間表述的先后順序,才能以時間為軸將不同史料串編起來,為講述歷史故事作鋪墊,如果學生這些基本的時間概念沒能搞清楚,很容易造成歷史故事中的時序混亂,導致故事講述效果不佳。
空間用語,內容很多,初中階段主要是一些歷史地名,其中特別要注意那些古今名稱不一樣的地名,比如在學生的故事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文成公主去西藏和親”,這里面就把古今地名混淆了。西藏,在古代不同時期名稱不一樣,在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朝歸宣政院管轄;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wèi)藏,衛(wèi)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文成公主是唐朝人,所以,這里應該表述為“文成公主去吐蕃和親”。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長安與西安,建業(yè)、建康與南京,等等。歷史地名一定要與時間相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構建出更清晰,更具體的時空坐標,才能使學生印象深刻,有利于他們把故事講得規(guī)范嚴謹。
二、時空觀念的內在邏輯,可以讓歷史故事更具整體性
所謂整體性就是指故事要首尾貫通,將紛繁雜亂的史實整合成一個有序的整體。[1]有的學生在講歷史故事時,思緒混亂甚至顛三倒四,這時,通過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建立歷史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合理的歷史時空觀念。歷史故事都是在一定的時空下發(fā)生的,歷史故事脫離時空的話,就會失去其真正的意義,特定的時空給了歷史故事特定的背景。因此,要講好歷史故事,先要引導學生先理清楚故事發(fā)生的特定時空,從而了解歷史發(fā)生的背景,才能更加清楚的理解歷史故事發(fā)生的過程以及結果。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講歷史故事只注重講故事的過程,而忽視了故事的背景和結果。如有學生在講左宗棠巡視上海租界的故事時,上來就講左宗棠出任兩江總督,為了加強海防,多次巡視上海租界。其實這里初中學生沒有接觸過“租界”這一詞,他們會產(chǎn)生疑惑,左宗棠在自己的地方巡視有什么好講的。所以在講故事經(jīng)過前應該介紹一下上海租界的由來,上海租界的由來:先是《南京條約》開上海為通商口岸,再是《虎門條約》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最后1845年達成開設英租界協(xié)議。這樣既復習了舊知(《南京條約》和《虎門條約》均是學過的內容)又交代了故事背景,一舉兩得。另外該學生以“左宗棠以后再來租界,洋人以升清朝建龍旗,鳴放禮炮等形式迎接他”來結束這個故事。故事這樣講固然可以升華左宗棠的英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愛國共鳴。但是初中學生往往感性思維強于理性思維,這么結束故事,不免會讓他們覺得:中國近代喪權辱國就是缺少左宗棠這樣有血氣的人,這樣就會陷入“英雄造時勢”的誤區(qū)。所以筆者認為故事最后可以留一個問題:左宗棠巡視上海租界的確揚我國威,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左宗棠一個人能不能改變中國“弱國無外交”的事實。這樣既給了學生一個理性思考的空間,又使得故事更好得融入近代這個整體背景之中。
“時空”是歷史的存在方式,是歷史的本質呈現(xiàn),是認識歷史起點,重構歷史和對歷史的解釋都離不開“時空觀念”。[2]學生講歷史故事其實也是一種歷史解釋,自然也需要時空觀念。如果學生在講歷史故事的時候,不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空間,或者改變了事件發(fā)生先后順序和地點,那他講的就只是故事,而不是歷史了。
參考文獻:
[1]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2]馬維林.我們賴以認識歷史的“時空觀念”闡釋[M].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