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結”可謂歷史悠久,其魅力不言而喻。它所展現的不僅是簡單的裝飾,更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它被應用到方方面面,體現了當代人對古文化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真正領會其文化精神實質并運用到傳承設計中才能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傳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國結;傳統文化;傳承
中國結(如圖1)是中國傳統裝飾中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一種手工藝術。中國結貫穿人類歷史,獨具特色地裝飾著人們的生活起居,傳遞和表達人們的情感,它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方面。目前,對中國結的研究和剖析的著述有很多,也都有談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應用及作用,觀點各有不同,而這其中更引人人勝的是中國結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中國結的歷史
(一)結的起源
中國結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源于古人的結繩記事。《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根據事件性質特點的不同所系的結也不一樣,《周易注》亦云:“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這種記事方法一直延續到宋代。
(二)結的發展
結的發展得益于奴隸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周代是奴隸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紡織技術的進步使編結材料更加多樣,也直接帶動了繩結技藝的發展,使結開始從最初的使用功能向裝飾功能過渡。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商代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如圖2)的腰間系帶的造型就是很好的證明。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轉型,各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結從實用功能進一步向裝飾功能轉變,所涉及的范圍也逐漸拓寬,在器物裝飾、配飾、服飾等各方面均有體現。結開始以相對獨立的姿態走上了裝飾舞臺。嵌赤銅狩獵紋青銅壺(如圖3)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秦朝開始出現的佩綬制度使結在裝飾功能方面更為突出,結發展成為獨特的裝飾構思和自然的裝飾語言。在秦代官將鎧甲圖(如圖4)上可以看出當時的結繩技藝已經相當精湛。
(三)結的興盛
唐宋時期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這時期的人們就有更多的精力和條件進行手工活動,結也就達到了發展過程中的高峰時期。這時期不管是服飾器物還是家具上到處都有以結為裝飾的影子。相比于戰國時期來說,實用性依然存在,但裝飾性進一步突出,寓意與內涵也更為豐富。加上唐朝時期的古詩詞盛行,結就成為了眾多詩人作品中的主角和表達感情的媒介。如《結愛》:“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又如《子夜歌十八首》中的“儂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宋朝時期將結商業化,出現了專門出售中國結的店鋪,增加了市民的選擇性,使中國結的影響力更為久遠。這在宋代畫家蘇漢臣的《貨郎圖》(如圖5)中可以得到體現。
(四)結的鼎盛
明清時期繩結的技藝可以說是到達了巔峰,這時的結式樣繁多,配色考究,形式多樣。結飾除運用在服裝上以外,還作為荷包、香囊、玉佩、扇墜、發簪、銅鏡等物品的配件,成為這些日常用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明朝潘振鏞的《花神圖》(如圖6)、陳洪綬的《仕女圖》(如圖7)和清代陳崇光的《清柳下曉妝圖》(如圖8)、《大梅詩意圖》(如圖9)中均直觀地表現出當時中國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中國結的寓意
中國結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極其特殊的一員,它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性,又巧妙地運用象征、諧音等表現形式,成為傳遞美好的吉祥物。
《長相思》:“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詩中兩人熱淚盈眶,同心結還沒結成,江水已與岸相平。同心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民間約定俗成地作為定情之物,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結很早就滲透到了人們豐富的情感和對生活的希冀當中,成為古時人們委婉表達自己情感的載體。
中國結的寓意大都是“趨利避害”,但每種結的寓意都有所不同。如:古時男女婚姻之事遞上“同心結”代表對愛情的忠貞;玉佩上掛上“如意結”代表萬事如意;在扇尾系一個“吉祥結”,預示大吉大利;壽宴祝福時展示“壽字結”代表人壽年豐……總之,它出現的地方,就總是寓意美好。
三、中國結的應用
當今,中國結因明亮的色彩、美好的寓意、靈動的造型和質樸淳厚的風格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流行開來,受到時尚界青睞并加以應用。不僅是在掛飾、首飾、服飾中對中國結有所表現,一些藝術家還對其進行了補充與拓展,把它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嘗試在室內裝飾、現代藝術等方面拓展中國結的應用,把其生動鮮明的形態、豐富的款式、深邃的內涵作用于視覺表象。在平面設計、工業設計、景觀設計、雕塑藝術等方面都在應用中國結藝術。這些行為無不體現了中國結特有的文化韻味和經久不衰的吸引力。
如今的中國結在其“形”“意”等方面做出了進一步的延伸。如2008北京申奧標志(如圖10)的設計就是汲取了中國結的元素。標志是對中國結外形的延伸,通過對奧運五環的變形,加上中國結元素的滲透,把中國結的造型之美與奧運五環的形式之美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把中國結運用到申奧標志中也體現了對“意”的延伸,寓意世界各國人民團結友好,共同發展。又如中國聯通的標志(如圖11)設計,幾乎直接延用了“中國結”的形象,不僅展示了標志性的中國元素,同時還將吉祥、美好的中國文化傳遞出來,迂回往復的線條和現代的四通八達的網絡通信不謀而合,更有事事如意、路路相通的寓意。
四、中國結給予的啟示
到底是什么讓中國結自古至今一直保持自己的魅力,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寶庫中不可替代的一員?
(一)悠久的歷史
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但凡是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事物,都是符合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都是能夠適應客觀發展需求的,而中國結就做到了這一點。它在自己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不斷地積累、衍變、延伸,從而具有了清晰的歷史脈絡和深厚的文化積淀。
(二)美好的寓意
在中國結的編制過程中,每一根線都浸潤著手藝人的祝愿和希冀,每一個結都寓意事事順利、吉祥如意。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吉祥觀念在中國結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寓情于音、寓情于形、寓情于意,使中國結成為吉祥觀念中最典型的代表。
(三)藝術美感
“中國結”是被審美化、形式化了的一種藝術符號,結構對稱均衡,節奏韻律適中。顏色上淳樸熱情,多以紅色為主,黃、青為輔,遵循了民間美術色彩“高純度、強對比”的搭配慣例,以及色彩上對比統一的形式美法則,加上中華兒女自古就對紅色有著圖騰般的向往,使得中國結的藝術美感更加符合國人的審美情趣。
(四)與時俱進
從古時最開始的結繩記事,過渡到裝飾、寓意,再到后來的“形”“意”的延伸,無不體現出中國結在不同的時代變遷中做出的改變。一路走來,中國結承載的執念與情感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形式與內涵也緊隨人們的審美需求而變化,最終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自我歸屬感
“中國結”被人們普遙接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國人對現代化的焦慮。全球化時代,強烈的家園感要求一種能夠鮮明地代表本土文化身份的象征物,“中國結”符合了這種藉求。可以說,它所呈現出的效果,使人們的心靈得到了慰藉,獲得了民族歸屬感。
五、結語
中國結文化不僅要傳承也要創新。只有真正地領會其文化精神實質并運用到傳承設計中,才能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傳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我們要的不只是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保留下來,更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弋瑋瑋.中國結藝術研究及其在現代圖案設計中的運用[D].重慶:重慶大學,2009.
[2]劉敏.中國結藝術于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3]侯麗丹.中國結在現代標志中的運用與創新[J].心事,2014(8):199.
作者簡介:董君,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空間與景觀設計。
編輯:劉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