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浼
摘?要:學生走進校園的時候便走上了自己的科學文化教育之路,小學校園正是學生開眼看世界的地方,因此科學這門課程逐漸成為小學學生最喜愛的科目之一。在科學課上,處在低年齡段的小學生并不需要明白各種物理原理、化學反應,而是只需要去觀察生活現象、復原科學場景。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小學生在科學課上比較缺少的還是實踐環節。學生有著很多精力去觀察世界,但是卻沒有太多機會去親身走進生活。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踐能力;生活場景;實驗教學;小組合作
小學科學的教學目標就是在課上課下培養學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敏感度,從生活現象和自然現象中感受到“科學”這個概念的存在。在科學課上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則更有助于其體會到科學原來就在身邊,也有助于培養其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為學生以后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列舉和分析了若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還列出了這些策略的多種教學場景,希望對廣大教師有所參考。
一、結合生活場景
科學科目最好的素材就是生活實際,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場景最貼近學生的生活。當學生想要培養實踐能力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也是回歸生活,觀察、還原、模仿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能夠快速地讓學生學會對科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
例如,在“玩泥巴”這節課上,教師要帶領學生認識泥巴,還要向學生展示如何用泥巴做出精美的工藝品。但是如果把思維局限在課本上的話,學生就沒有更多空間來探索泥巴里的世界。水分含量不同會導致泥巴有各種干濕狀態,成分不同會導致泥巴有各種顏色、形態。在生活中學生一定見過各式各樣的泥巴,而這些泥巴恰恰就是科學課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優秀教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的角落里、花壇中、池塘邊采集不同種類的泥巴。學生在采集泥巴的時候會發現原來泥土里面有花草、昆蟲、蚯蚓,也會發現在采集泥巴的時候要用不同的袋子來分開不同種類的泥巴。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觸摸到廣闊的“泥土世界”,甚至也能夠親自動手用收集到的泥巴搭建一個“泥土生態盆”。學生在生活場景中高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五官來感受科學知識。這樣的學習、感知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實踐素養的過程,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有著巨大的幫助。
二、開展實驗教學
現代科學體系里最基礎的工具就是數學和實驗。小學一年級課堂上,教師盡早地讓學生意識到實驗的重要性,能夠促使學生建立一套科學的世界觀。在科學課堂上加入實驗教學環節,也能夠給學生提供親自探索世界、培養實踐能力的機會。
例如,在學習“沙子與黏土”這節課的時候,學生需要學會分辨沙子和黏土,也要初步學習沙子和黏土在生活中的多種用途。但是,學生在學習這兩樣東西的知識的時候,經常無法找到準確的詞語來形容它們各自的特點。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正是學生沒有太多的實驗基礎,腦海中沒有那么多詞匯。教師想要改善這一問題,就要帶領學生多進行科學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哪些詞語可以形容沙子和黏土的特點。比如可以要求學生蒙上眼睛分別去摸沙子和黏土,讓學生明白黏土的“細膩”是什么意思;還可以讓學生向同等重量的沙子和黏土中滴入等量的水滴,或者向在等量的兩杯水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沙子和黏土,讓學生觀察沙子和黏土遇水的狀態。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就會慢慢學會“對照實驗”這一科學實驗概念。實驗是對實踐的模擬,在科學課上開展實驗教學一定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鼓勵小組合作
小學學生喜歡和同伴玩耍,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來提升教學效果??茖W課上經常需要學生動手制作科學道具,但是很多情況下學生無法單獨完成任務。這種時候就需要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共同攻克實踐中的難題。
例如,在“玩轉小水輪”這一節課中,學生需要利用前面已經學習過的“水往低處流”的這個原理來制作一個能夠翻滾的小水輪。學生在自己動手過程中會發現,看似簡單的小水輪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出來。當一個學生獨自進行制作的時候,固定輪軸、粘合各個構件等工作都會成為大難題,學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會想中途放棄,這不利于學生培養實踐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四人一組,讓一個學生負責供給課上所需的水,一個學生負責剪裁小水輪的各個部件,另外兩個學生負責對小水輪的各部分進行組裝、拼接。當學生遇到一人無法完成的工作的時候,就自然會尋求小組內其他學生的幫助。這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學生能又快又好地制作出本課所用的小水輪,學生也會更有成就感,對動手實踐也就不會產生畏難心理和抵觸情緒。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鍛煉了手眼腦的協調能力,鍛煉了與人合作的能力,最終能夠提升自己的科學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知識,用科學知識指導實踐。教師完成這一教學任務要以生活為教材,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要以實驗為基礎,帶領學生多做科學實驗;還要以小組合作為常態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時敢于動手、樂于實踐。
參考文獻:
[1]葉寶生.小學科學教學觀察實驗設計的依據和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12).
[2]丁邦平.我國小學科學教師教育:現狀、問題與思考[J].當代教師教育,2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