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軍
摘要:詩歌內容當中蘊含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為了能夠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詩歌的意蘊,作為教師,應當積極配合新課改的步伐,對目前的教學策略以及方式進行科學改良,改變教學觀念,運用立體化教學策略來完善教學。在進行詩歌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始終堅持素質教育的精神,讓學生充分理解詩歌。本文將根據當前的詩歌課堂教學現狀展開具體討論,希望能夠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賞析;課堂策略;立體化教學
一、引言
現代詩歌與傳統(tǒng)詩歌存在的較大區(qū)別,教師需要統(tǒng)籌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實現文學視野的開拓。語文詩歌課堂旨在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做好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接續(xù)。運用立體化教學策略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針對目前的詩歌體系進行全方位的梳理,所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就要運用過往的教學經驗來提升立體化教學策略的應用度。
二、小學語文詩歌課堂開展立體化教學的現狀
基本上,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部分教師對學生在詩歌內容上的掌握都局限于死記硬背,并沒有要求學生對社會內涵進行深人地了解,大部分的學生也只是能夠背誦詩歌,卻對詩歌中的內涵知之甚少,所以,在詩歌教學方面的教學效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教師普遍都會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對詩歌當中的字句進行逐個分析,重點講解字詞的含義,卻沒有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之間的具體聯(lián)系。實際上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即使是面對同一個意象,也會被表達出不同的感情,詩人所采用的手法也各有不同。在缺乏對作品的了解與對比的情況之下,學生也就難以對此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但是教師也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產生過量的輸出,也會有負面的影響,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范圍與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超綱的內容過多反而會讓他們產生疑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注重對學生進行興趣的啟發(fā),也不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魅力。
三、立體化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對于教學情境的塑造,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地引起重視,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維上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從這一點出發(fā),教師可以先創(chuàng)立起情境,讓學生融入到古詩的氛圍當中。例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在作者描繪的春色之中,教師可以運用細致的江南水鄉(xiāng)畫作來激發(fā)學生對于詩歌意境的想象,從而增強學生對學習詩歌方面的熱情,讓學生能夠輕松的融入到詩人的思想世界當中。學生在這個年紀,會更加喜歡具體的事物,在領悟意境上也存在局限,所以教師一定要能夠盡可能完整地將詩詞的意味傳達到學生的心中。
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引入岑桑寫作的一篇文章《畫楊桃》,在文章中,作者在畫楊桃之前,從各個角度看楊桃頭尾上來看,是一個五角星形狀的水果,從側面上來看卻又不是,然后提問學生與此相關的詩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思考,蘇軾所寫的《題林西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整段詩句與《畫楊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實際上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學生就會看到不同的事物,也可以對生活中的其他現象再展開思考,在學生積極踴躍的回答過程中,對詩篇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二)點面結合
立體化教學策略主要就是一種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對于詩歌學習興趣與熱情,通過構建起綜合性的知識體系,來讓學生對詩歌文化喜聞樂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對于課本的講述,總是更為重視詩歌中字詞的意義,通過講讀的結合來提升學生對于詩歌的認識。在立體化教學策略落實下,教師則要學會運用解構的思維來幫助學生對詩歌產生理解與聯(lián)想。也就是說,一首詩歌可以關聯(lián)到其他的詩歌,教師要將彼此之間的共性與關聯(lián)點展現出來,讓學生對詩歌體系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例如,《漁歌子》當中的“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其描寫水的景象,與《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之間有著怎樣的區(qū)別,在學生眼中會對兩個作者所描寫的水分別產生什么樣的印象,這些都是可以進行深入探討的。
(三)師生互動
可以嘗試著改變教室內的布局,讓學生和教師之間產生更多互動的機會,將學生分為多個互動小組,在教學過程中,確保組與組、小組內部,小組與老師之間都能夠實現良好的溝通交流。減少之前因為教師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在課堂上所造成的壓迫感,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有效的優(yōu)化,營造出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更加了解學生,而學生也從教師所表達的一切當中體味詩歌的美好。
(四)展開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在與成人之間存在的許多區(qū)別,季羨林老先生曾強調過,要將兒童作為自己終生的老師。教師通過詩歌活動的開展,在與學生實現思維上的交流碰撞之后,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樣也讓學生在交流與共情能力得到綜合提升。
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實踐學習的機會,例如,在學習與春天相關的詩詞歌賦內容時,就可以將多種具有代表性的春天景物作為標志性詞匯,要求學生找到相符的詩詞,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在這些相同意象的詩詞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如果現場達到了充分熱烈的氛圍時,再展開詩歌賞析比賽,讓學生之間產生競爭與合作意識,對詩歌展開更為深入的探索,從而貫徹落實立體化教學策略的內容。在比賽結束后,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與獎勵,對其形成正向刺激,讓學生能夠地對詩詞產生了解的欲望,從而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搜尋新的學習途徑。
四、結束語
隨著現代教育的深入推進,廣大教師逐漸意識到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重視教學模式的豐富與創(chuàng)新,運用一體化教學策略來豐富教學的層次性。立體化教學策略在語文詩歌課堂當中的實踐有助于提升教學的綜合質量,需要所有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推進,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進取,重視探索與創(chuàng)新,努力開拓出一條能夠逐步成長與發(fā)展的小學詩歌教學發(fā)展路徑。
參考文獻
[1]崔超,閆麗.論在小學語文詩歌課堂開展立體化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9(17):78.
[2]方琪.立體化策略在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教學的開展[J].文學教育(下),2018(12):106-107.
[3]胡永蘭.立體化教學,讓詩歌“活”起來[J].文教資料,2015(32):46-47.
[4]吳迪.小學語文詩歌“立體化”教學策略研究[D].聊城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