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轉衛
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國教育行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提出注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不管學生處于什么發展階段,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的素質培養以及發展過程。高中數學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不但需要對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進行培養,更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提開自身的教學能力。高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中,數學分析能力、邏輯推理技能、運算能力以及抽象思維等,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難點部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完善自身的數學認知構造,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想要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數學教學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是我國教育行業隨著時代發展的提出,教育行業各部門需要共同探索。教師通過高效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擺脫傳統定向思維的束縛,將學科知識轉換成人文知識,書本理論內容轉變為實踐操作能力,實現新型探索研究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師積極響應教育革新,促進學生發展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全素質人才。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隨著我國教育行業新課程的推出,教師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重要教學目標注意,高中數學學科也不例外。高中數學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其實就是學生自身具備復合時代需求的優良品質以及綜合能力。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光是學生的成績,也包含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人際交往技能以及創新能力。教師開展教學時,需時刻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重要內容。數學學科是一個融合了推理以及羅輯思維的復雜學科,占據著高中學科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高中教學中備受矚目的學科之一。根據數學學科的特征來看,教師充分利用數學學科特點進行學科的講課,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時間操作以及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促進學生全面提高數學能力,深入學科進行探索研究。
二、核心素養高中數學教學措施
(一)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加強學生的人文培養。教師明確教學重點,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并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還應該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比如,教師講授不等式課程時,應先講解不等式方程的基礎知識,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數學基礎,使學生熟練掌握不等式應用。學生能夠高效掌握數學知識技能,并將其應用在數學問題處理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添加生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學生能夠自己解決數學問題,進行問題處理時學生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斷完善自身的數學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推動高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落實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核心素養組成部分中,創新能力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需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制定符合時代教學要求的教學方法,并將核心素養融合進自身的教學中。教師開展高效的素質教育同時,提升學生發展空間,學生能夠保持不斷進步發展的狀態。比如,教師進行抽象幾何教學時,應該轉換自身教學模式,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習幾何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想象思維,但是由于學生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所限制,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輔導并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索。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將數學幾何內容全面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直觀的圖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理解。還可以創造機會進行師生討論,不但能夠增進師生關系,教師也能夠更加了解學生的方法,從而展開高效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三)提升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學生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數學問題屬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一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以及理論知識培育時,也需要針對學生生活中出現問題進行解決,使學生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教師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育時,也要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行為,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身想法,和教師進行溝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數學意識,通過合理科學的數學思維進行問題的處理。
三、結束語
簡而言之,教師開展核心素養培育活動時,將新課程理念作為指導依據,不斷革新教學手段,培育學生獨立學習能力與知識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質。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靈魂是核心素養,教師教學課堂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講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不斷探索數學知識并進行總結歸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成滿足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黎.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課堂構建[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09):35-36.
[2]林自強.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探討[J].廣西教育,2018(06):71-73.
[3]苗陽.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探究[J].內蒙古教育,2018,754(18):54-55.
[4]米秀旭.基于教材中閱讀材料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J].上海中學數學,2018(z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