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浦珍 王彤
摘要:與農村和城市地區不同,當前鄉鎮地區家庭教育主要表現為:重視子女教育,但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能夠理性看待教育目的,但過度強調課本知識忽視興趣培養;能夠參與子女成長,但難以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勞動教育相對充足,心理健康方面關注不足等。針對這些問題,建議教育部門對家長進行教育基礎知識相關培訓;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設立心理咨詢室等彌補家庭中心理健康關注的缺失;教育部門統一購買或指導中小學校開設興趣課程,從而縮小與城市地區學生差距。
關鍵詞:鄉鎮地區;家庭教育;興趣培養;心理健康
1 引言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兒童在關鍵期內養成良好的個性,離不開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李雪:2019)。而在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專家學者們結合地區發展水平,就符合當地特色的鄉村,尤其是農村教育發展模式開展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探索,為國家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關研究表明(田夏彪:2015;蘇蔚連:2016;李文強:2018等),農村家庭教育意識是非自覺的,對子女的要求也以“遵守學校紀律”為主,家庭教育方法表現出明顯的不當且情感教育缺失,部分父母外出打工而將教育子女的責任轉嫁給老人,同時存在將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從而造成子女價值觀念錯位,且農村地區家長最為擅長的教育方式是延長子女學習時間,并通過簡單的物質獎勵或打罵表達對考試成績的關注等;與農村地區家長不同,城市地區家長普遍較為重視家庭教育,會不斷尋求正確且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能夠關注到子女身心健康和思想品德發展,但也存在過度溺愛和期望過高等現象,同時缺乏勞動實踐的鍛煉(尹玉倉:2018等)。一般來說,鄉鎮地區無論在經濟狀況還是居民思想認識等方面都有別于農村,更與城市地區存在不小的差距,卻鮮有針對鄉鎮地區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因此,筆者通過帶領大學生志愿者赴甘肅省鄉鎮小學開展“三下鄉”支教活動,就鄉鎮地區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期望通過分析掌握鄉鎮地區家庭教育的現狀和特點,并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對新時期鄉鎮義務教育的發展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2 研究方法及調查結果
筆者采用調查問卷和個別走訪的形式,對反映家庭教育現狀的諸多因素進行調研。其中調查問卷涉及家庭人口、經濟來源、教育方式等若干方面的38個問題。接受此次義務支教的學生為當地小學1-6年級的部分學生,人數共計80人,在對全體學生發放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50份。在對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疑問走訪個別學生家庭,通過面談進一步了解具體情況。
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分類統計,發現在提交有效問卷的50名學生中,獨生子女7人,非獨生子女43人,其中有1名兄弟姐妹的有26人,2名兄弟姐妹的有15人,3名及以上兄弟姐妹的2人;50人中,有46人和父母一起生活,2人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2人為孤兒;和祖輩共同生活的35人,其余15人未與祖輩共同生活;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依靠務農28人,經營小本生意15人,依靠打工掙錢4人,無業3人。由于絕大多數學生為非獨生子女,且兄弟姐妹年齡各異,因此通過問卷,對幼兒及初高中等階段學生的家庭教育也能夠有大體的了解。
2.1 甘肅省鄉鎮地區家庭教育的現狀
2.1.1 重視子女教育,但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
由于此次接受問卷的均為小學生,對家長的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等概念無準確認知,因此筆者選擇從作業輔導、閱讀習慣、陪伴方式等方面對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方式進行了解。結果顯示:占總人數的84%的學生表示家長會給自己輔導作業,顯示出鄉鎮家庭中徹底的文盲家庭較少,幾乎每戶都有至少一人能夠履行文化教育的職責;很大一部分家庭經營小本生意,普遍對涉及子女教育的問題表現積極,愿意在時間和經濟上給予最大的配合,但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加之忙于生計,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主動性和科學性;在子女學習時家長看電視、玩手機、照看生意及干家務者居多,在極少數的陪伴中,也都表現為“監督”和“看管”;普遍能夠意識到激勵在孩子學習成長中的作用,但多表現為簡單的物質獎勵,對待學習成績下降也多表現出生氣、打罵等態度,極少有耐心細致的溝通交流。
2.1.2 能夠理性看待教育目的,但過度強調課本知識忽視興趣培養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田夏彪:2015等),農村地區家長對教育目的的認識相對簡單直接,或“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大學,希望子女“走出農村過上好日子”,同時改善全家的生活狀況,給子女造成了不小的思想負擔,或宣揚“讀書無用論”讓子女過早踏人社會,體會生活的辛酸不易。通過問卷發現,鄉鎮地區家庭對于教育的目的有著較為理性的思考,或希望子女將來從事教師、醫生、律師等崇高職業,或期待子女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在金錢方面并無明確的要求,或未向子女傳遞此類價值觀念;普遍認為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但在實現路徑上,絕大部分家長對子女的要求依然限于課本知識和學習成績,缺乏培養興趣愛好的意識和能力。
2.1.3 能夠參與子女成長,但難以起到榜樣作用
研究表明(李文強:2018等),農村地區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父母外出打工情況較為普遍,造成留守兒童、青少年以及老人的現象較為嚴重,在這一類家庭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缺失,有的甚至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在鄉鎮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狀況相比農村地區優越,或以家庭為單位經營小本生意,或在附近超市、飯館打工,或打理農田種植瓜果蔬菜,需要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的情況較少,在這些家庭中家長能夠參與子女成長,給予必要的關注與陪伴;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多采用簡單說教,家長自身卻在看電視、玩手機等方面缺乏自律意識,認為成年人的習慣無法改變,自身也無需進步和提升,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忽視了自身習慣養成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難以在子女教育中起到榜樣示范作用,這種滲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雙重標準,往往造成教育效果與期待相去甚遠。
2.1.4 勞動教育相對充足,心理健康方面關注不足
相關研究表明(尹玉倉:2018等),城市地區家庭教育中存在對子女過度溺愛的現象,導致子女勞動意識淡薄,缺乏有效的勞動教育和實踐。筆者調查發現,鄉鎮地區家庭普遍會讓子女分擔家庭勞動,或幫父母照看生意、或洗衣、做飯、打掃等,總體而言為適應年齡階段的固定勞動,勞動量小且時間不長,這種家庭中的學生普遍具備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勞動意識;家長在處理子女間矛盾時,多以責罵其中一方或“不予理睬”為主,對待子女與同學、朋友間矛盾、以及生活中的困惑與煩惱時更是表現出“漠不關心”,缺乏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以及科學有效的干預辦法;同時對于兒童時期心理健康養成對性格的塑造作用缺乏認識,認為性格是大生的無需“刻意”關注,同時缺乏面對和解決子女成長過程中心理問題的必要知識,因此多采取消極回避的態度,這一態度往往加劇子女煩惱,久而久之這種態度本身甚至會成為子女心理疾患的導火索
2.2 甘肅省鄉鎮地區家庭教育現狀的成因
2.2.1 家長受教育情況相對較好,獲取有效信息渠道較多
與農村地區不同的是,鄉鎮地區的學生家長有很大一部分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絕大多數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完全的“文盲”在學生家長中,尤其是父母一輩年輕家長中極為少見。尤其是近幾年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家長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幅增加,他們通過看新聞、視頻等方式,及時獲取外界有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鄉鎮地區家長對于教育的認知和思考。這就使得鄉鎮地區家長普遍重視子女教育,能夠嚴格要求子女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于教育的目的也有著較為客觀理性的認識。
2.2.2 經濟較為寬裕,時間相對充足
相比農村地區,鄉鎮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完全依靠務農為生的家庭較少,大多數家庭依靠經營小本生意或在當地打工維持家庭開銷,因此整體而言經濟狀況相對較好,且離家外出打工情況較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和陪伴子女,能夠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也能根據自身文化程度對教育開展一定程度的思考與嘗試。因此鄉鎮地區家長普遍表現出通過物質獎勵來激勵子女學習的現象,也有極少部分家長認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但方法簡單直接,處于模仿水平,因此效果不佳。
2.2.3 受文化程度限制,對子女教育無法形成系統科學的方法
鄉鎮地區家庭雖表現出經濟狀況相比農村地區較好,時間也相對充裕,獲取有效信息渠道較廣,對于子女教育也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但相較于城市家庭,文化程度依然較低,且受文化程度限制,雖能對教育目的進行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但教育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在家庭成員內部也難以達成一致,更無法形成系統。尤其在人口多的家庭,每位家長都在實行自己的教育方式,很難達成教育共識并形成合力。部分家長在教育方法上依然以打罵等粗暴方式為主,最終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2.2.4 受生活環境限制,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有待優化
由于鄉鎮地區在發展上依然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雖然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該地區家長獲取有效信息渠道大幅增加,但依然受到生活環境及周圍人群的影響,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較為保守陳舊。體現在教育中就表現為過度放大學校教育的作用,對家庭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缺乏認識;看重子女學業成績,忽略興趣培養的重要性;難以認識到自身行為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自身缺乏自律意識,難以為未成年子女樹立榜樣;尚未認識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涉及子女心理健康的問題上傾向于采取消極回避的態度。
2.3 甘肅省鄉鎮地區家庭教育現狀的對策
2.3.1 對家長進行教育相關基礎知識培訓,提高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通過此次調查分析發現,鄉鎮地區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相對較好,獲取有效信息渠道較為豐富,對子女教育有著一定程度客觀理性的認識,在涉及子女教育的問題上態度積極,但相較于城市地區,仍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環境限制,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科學方法的認識不足。建議政府和教育相關部門設立專項經費、協調學校對學生家長進行教育相關基礎知識的培訓,并定期請專業人士解答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使家長普遍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如何開展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教育中合理恰當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處理子女成長中的心理健康問題等。同時通過此次調查,可以認為鄉鎮地區的家長有意愿和能力接受此類培訓,預計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對學校教育起到有力的支撐與輔助作用。
2.3.2 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咨詢室等彌補家庭中心理問題關注的缺失
通過此次調研發現,絕大多數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與家庭相關的困惑與煩惱,或與兄弟姐妹、同學朋友間出現矛盾時家長未給予重視、或在長輩中間未得到公正對待、或對家長平時的教育管理方式存在不滿,或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煩惱無人訴說等。為彌補這一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和缺憾,建議教育部門協調各中小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吸納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通過定期的心理健康課程,幫助學生培養健康向上的心態,積極悅納自我,同時發現未成年人成長中的問題,做到及時解決個別性問題,定期歸納普遍性問題,總結當地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規律,科學引導、有效疏導,促進鄉鎮地區學生真正成長成為健康向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3.3 購買社會服務、開設興趣課程,縮小與城市地區興趣培養的差距
由于鄉鎮地區經濟條件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家長在負擔子女吃穿和學業學習等必要開支以外,很難有精力和條件培養孩子的課外興趣,也缺乏對興趣培養重要性的認識,因此建議鄉鎮地區政府及教育相關部門能夠通過為本地中小學校統一購買社會服務,或協調各中小學校加強音體美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同時通過成立課后興趣小組等方式,結合地區實際,通過線上或線下等多種方式,在做好學業知識教授的同時,培養課外興趣、拓展課外知識,鍛煉動手和實踐能力,縮小與城市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差距。同時期待通過興趣培養開闊鄉鎮地區學生眼界,提升他們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幫助他們樹立面對未來的信心和勇氣,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教學,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均衡發展。
3 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各項教育幫扶措施扎實開展、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的新時期,作為鄉村中不可分割且特殊的一部分,鄉鎮地區既有別于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地區,也與城市地區存在較大差距,處于中間地帶且同時具有兩方面的特點。對教育造成的影響體現為,學生家長受教育情況相比農村地區較好,獲取有效信息渠道較為豐富,對子女教育有著一定程度客觀理性的思考,在涉及子女教育的問題上態度積極,但相比城市地區,家長依然受到文化程度和生活環境等方面限制,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的認識不足,依然有采取簡單粗暴方法的傾向,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在成長過程中重要性,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尤其采取回避的態度,缺乏采取科學有效方法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建議教育等相關部門對家長進行教育基礎知識的培訓、定期邀請專業人士為家長答疑解惑、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咨詢室彌補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不足、購買社會服務或指導學校開設興趣課程,在不增加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縮小與城市地區教育的差距。希望能在未成年人教育上,通過凝聚各方力量,更好地幫助鄉鎮地區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助力我國高質量完成教育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從而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進而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李雪.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個性形成影響的探究[J].科教文匯,2019(07):128.
[2]田夏彪.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家庭教育的危機化解策略[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02):75-79.
[3]尹玉倉.關于我國城鄉家庭教育差異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8(08):123-124.
[4]李文強.農村家庭的教育現狀及家庭教育的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8(10):59-60.
[5]蘇蔚連.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才智,2016(13):42.
作者簡介
馬浦珍(1991.05-),女,漢族,甘肅天水人。本科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于西安外國語大學,2018年參加天水師范學院學生輔導員工作。曾獲天水師范學院“優秀輔導員”、天水師范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并參加2019年甘肅省高校輔導員骨干培訓等。
王彤(1997.O1-),女,漢族,甘肅定西人?,F就讀于天水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2017級英語專業?,F任外國語學院學生會主席,英語俱樂部和英語圖書館負責人,在校內外各項比賽和實踐活動中獲得多項獎勵和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