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鈺
【摘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知識包含了很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育者,教師應采用正確的方法給學生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教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傳承文化的意識。從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來看,教師的教學思路是開放性的,教師要從開放的角度進行知識與文化方面的教學,為學生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基于此,接下來本文先是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之后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以期能為其他教師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傳承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3-0007-02
傳統文化是每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活動正處于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應了解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結合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情況融入教育實踐活動,對學生實施教育與指導,保證能維護學生的健康,如此學生也能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感染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還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1]。
1.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優勢
1.1豐富人文教育內容
我國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中國民族重要的精神糧食。由此可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發揮傳統文學作品思想內涵的作用提高學生倫理道德與精神生活,豐富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內容,貫徹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關于終身教育與語文素養的基本教學要求。
1.2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
小學生剛開始進入到社會中,其生理特征與心理特征都不成熟,是思想成熟與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其形成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增加傳統文化的教學比例可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古往今來很多先進人物事跡都出現在教材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靈魂的熏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2.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利于培養人們良好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質,這與我國倡導的仁愛思想相一致。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傳承傳統文化環境。小學生年齡小,對世界的認識還比較片面,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2.2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同時又是其成長的關鍵階段,這也是其個人修養與文化內涵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學習語文學科是感性認識與積累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形成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為學生學習各個學科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從我國傳統的文化來看,其沉淀十分豐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深刻理解與體會文化的內涵,同時還要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2-3]。
2.3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
育人理念一直是我國教育的重點,其告訴我們要樹立良好的道德,同時還要重視提升學生的修養以及增強思想素質。對小學生來說,目前其對世界與生活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在集體活動中更容易培養學生優良的品格與道德。除此之外,小學階段也是學生探索并實現自我價值的階段,還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應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知識,如此也有利于學生日后的成長與發展。
3.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
3.1深入挖掘教材,強化學生對漢字的了解
中國傳統文化中漢字屬于重要的標志之一,學習漢字也能強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刻體會其博大精深,高效學習與吸收我國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為了強化學生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讓學生更好學習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漢字文化內容,強化其傳承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漢字屬于重要的瑰寶,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且每個漢字都代表了一個故事,甚至還包含了一首詩。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帶領學生了解與挖掘漢字文化背后的知識,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與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此外,教師要在漢字與學生之間建立情感,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從而對漢字的學習產生強烈的熱情。比如說以學習“魚”這個漢字為例,筆者給學生展示了“魚”這個漢字的甲骨文,讓其猜猜這個字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與問題學習漢字,強化其對漢字內涵與背景的了解。
3.2模擬真實情景,有效應用傳統文化
學習語文學科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生活中的語文知識。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鍛煉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感悟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傳承的力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模擬真實的情境,如此也能活用傳統文化。以教學《小兒垂釣》這篇文章為例,在學習這首古詩時需要科學引導學生,讓其能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小男孩垂釣的場景,如此也能達到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機會試著模擬這首詩中小兒垂釣的情節,讓學生一邊模擬古詩中的人物一邊念古詩,以這種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故事的意境。此外,這個過程中筆者還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可以從這個垂釣小男孩的身上學習哪些品質?”如此學生也能于思考中發散自身的思維,讓其更好的認識“專心致志”以及“聚精會神”的重要性,發揮其文化傳承的作用。
3.3優化教學模式,傳承傳統文化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時應試著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適當更改教學模式,這主要是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世界的認識不足,學生也很難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寶貴之處,因此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科學講解與指導,以平實且富含趣味性的語言吸引孩子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之美[4]。教師在優化教學模式時要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與探究欲望。此外,在給學生介紹傳統文化時要重視帶動學生,為其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活動中,為其高效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以教學《孔子拜師》這篇文章為例,筆者給學生介紹了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通過給學生講述孔子的基本資料與生平引入這篇文章,之后又給學生講解了與孔子有關的有趣故事激發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這也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課堂節奏,為學生正式進入課文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學習這篇文章時筆者還以文章為基礎創設了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角色扮演,之后給學生一定的指導,讓學生了解古代人們拜師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3.4結合生活實際,有效傳承傳統文化
文化的產生與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人們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并在時間的演變下才會創造出源遠流長的文化。學生接觸社會的途徑是相當有限的,且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處于片面階段,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出發點給學生提供更加直接的模板,給學生一定的參照,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5]。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生活實際與傳統文化聯系起來,在生活中試著應用傳統文化,如此也能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有利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又能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展示更高的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比如筆者給學生介紹了與十二生肖有關的傳統文化,在課堂上給同學們播放了與十二生肖有關的知識、視頻等,結合同學們喜歡的十二生肖的卡通圖片給學生介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聯系傳統文化,如此學生也能精心挑選自己喜歡的生肖并了解十二生肖的來歷,如此也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傳承傳統文化提供良好的基礎。
3.5詳細解讀古詩文,寓教于樂
對語文學科教學而言,古詩詞教學是最為有效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法。古詩詞深刻表達了詩人的情懷與情感,也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與工具,無數古代詩人都說是通過古詩詞寄托自己的希望與情感。由此可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解讀古詩詞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6]。其除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之外還可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幫助其形成更為正確的價值觀念,強化其積累文化,提高其審美能力與道德品質。我國高度重視培養學生文化修養,也重視建立道德倫理。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給學生解讀古詩詞的背景與情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積累文化修養。比如以學習柳宗元的《江雪》這首詩為例,筆者給同學們描述了一個十分具體的場景:在一個白雪皚皚的江上,有一位垂釣的老人步履蹣跚地從江邊緩慢走來,他神情自若。他歷經磨難,但他卻從未自暴自棄,勇敢地面對生活。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教師要積極改進與創新,潛移默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快樂的學習,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
結束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以此為基礎優化教學內容,在此方式下也能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同時,還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其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洗禮。
參考文獻:
[1]馬娟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探析[J].中華少年,2019(6):84.
[2]姚彩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19(28):41.
[3]孔亞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中華少年,2019(6).
[4]高中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7):136.
[5]王艷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J].神州教育,2016(33):47.
[6]葉亞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J].考試周刊,2019(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