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蘭
摘 要: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實體經濟經濟競爭力,必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尤其是提升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為此我國提出了“職教20條”。
關鍵詞:職教20條;高職學生;綜合素質
一、引言
2019年2月13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論斷、新要求,被稱為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施工藍圖。“職教20條”的總目標是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
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的理論支撐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是基本的哲學定義。也就是物質第一,精神第二。人們通過對物質的認識,發現或找出其運動規律,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物質狀態,使社會進步,我們把它看成是物質與精神之間的轉換。
(一)精神變物質
所謂精神變物質,就是根據對客觀事物之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在正確理論指導下,制定路線、政策、計劃、方案、辦法,將思想理論付諸人們的行動,轉化成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實踐,在實踐中達到預想的目的,從而改變、改造客觀世界,將精神的力量轉化為物質的東西,變主觀的東西為客觀的東西。
精神變物質的過程,不僅是精神反作用物質、理論指導實踐、形成物質成果的過程,而且也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過程。當處在物質變精神的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這時候的精神、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沒有得到證明,還不能確定其是否正確。只有進到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把第一個階段得到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這些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才能對人們的認識是否正確作出檢驗和判定。一般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檢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這次飛躍,比起前一次飛躍來,意義更加偉大。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人們也只有經過由精神到物質的過程,才能最終達到認識的目的。因為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承認精神變物質,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辯證法。
(二)營造校園的工匠精神
技能如果沒有精神的助力,難以成為高技能。高職院校在堅持“以人為本”,推進高職教育改革,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上下功夫,把大國工匠精神的培養放在比技能培養的更重要的位置上,著力培養學生服務國家和服務于人民,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大國工匠精神的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人才。
總之,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決定意識,同時也強調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而且認為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十分巨大的。之所以把大國工匠精神放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首位,就是要發揮意識的反作用。在這種大國工匠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有動力學好本專業的技能,也能主動學習其他技能。
三、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對策
要提升高校學生綜的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必須從校領導、教師和學生三方面發力。
(一)學校領導從頂層設計方面加強對全校師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培養。
《學習型領導》一書指出:“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響別人和被別人影響的。影響別人行為的行為,謂之‘領導;影響別人行為的能力,則謂之‘領導力。”也就是說,領導力的本質是影響力,即獲得追隨者的能力。“領導力關注的焦點是領導者吸引和影響被領導者從而實現群體或組織目標的能力。
領導力是實現工匠精神的保證。領導者就是行動者,領導力就是行動力、執行力。行動力和執行力是領導力的重要標志,是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保證。一是有了領導力就有了組織力,領導者可以對優質校建設進行組織部署,建立合理高效、完善靈活的組織指揮體系;可以有效進行組織實施,統一指揮,統一調配資源,統一決策;可以提供良好的組織保證,包括宣傳教育、人員配備、資源保障、制度保障等,從而推進優質校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二是有了領導力就有了協調力,領導者可以調動自己的權力、威信,以及各種方法、技巧、關系等一切資源和手段,理順各種關系、平衡各方利益、化解各種矛盾、處置各種難題,使全校上下行動一致,形成合力,從而形成有序的組織活動。三是有了領導力就有了激勵力,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欲望的,卓越的領導者可以動用一切正式權力和非正式權力,對員工實施激勵,從而把教職工的熱情、激情、感情激發出來,引導他們對學校、對崗位充滿熱愛;把教職工的事業心、責任心、上進心激發出來,把教職工的動力、能力、潛力激發起來,讓全校迸發出巨大的能量投入到優校建設中。
在“職教20條”背景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領導必須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把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大力宣傳。在學校圖書管、閱覽室和長廊、校園建筑物以及校園景點都可以進行大力宣傳各行各業的大國工匠的事跡,也可以以邀請行業精英面對面或者利用網絡給學生進行講座,并請學校優秀畢業生回學校定期給同學們做報告。
(二)加強教師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
弘揚工匠精神,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呼喚。身處教育行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又應該如何在教育中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實現師生共同成長呢?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就是一種情懷、一種執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教育,需要每一位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具有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并把其精神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愛崗敬業,是工匠精神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和前提。在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方面,教師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教師具有工匠精神,則學生具有工匠精神。教師要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學中和學習中,學生耳濡目染,才能最終融入學生血液。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認識到教師職業對社會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意義,樹立職業自豪感,珍視教師崗位,熱愛教師職業,把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作為自己的追求。只有愛崗敬業,才能具有崇高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以勤勤懇懇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去感染學生;只有愛崗敬業,才會以嚴謹的態度正確地對待知識,以頑強的毅力去不斷探求新知,從而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學生;只有愛崗敬業,才會“時時留意,步步用心”,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用榜樣去規范學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不欺、恪守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每個人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教師身為學生的榜樣,應該樹立一個良好的帶頭作用。
習總書記對教師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要求,這與“工匠精神”的內容相契合。發揚工匠精神是一名教師成為優秀教育者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保持工匠精神的應有之義,堅持以學生為本,懷揣敬畏之心,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立足本位,踏實肯干,促進自身專業的發展與革新,加強對教學實踐與教育理論的鉆研,為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而努力,用工匠精神點燃教育之光。
(三)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
要把工匠精神的培養放在比技能培養的更重要的地位。部分高職院校校園內顯得文化氛圍淡薄,僅有簡單的標語和某項活動的暫時性宣傳,沒有根據本校專業特色弘揚本領域的大國工匠,也沒有對本校在技能大賽中獲得獎項的學生的宣傳。從學校領導到一線教師都沒有形成對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的認識。
提高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必須學生塑造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括工作態度上的一絲不茍、產品質量上的精益求精和職業精神上的持之以恒。工匠精神是大國崛起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質,它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結合起來,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然趨勢,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是以‘雙引擎助力‘雙中高的必然要求。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使其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對于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這種培育對高等職業教育來說責無旁貸。
技能如果沒有精神的助力,難以成為高技能。高職院校在堅持“以人為本”,推進高職教育改革,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上下功夫,著力培養學生服務國家和服務于人民,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大國工匠精神的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2]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27-30.
[3]張文財.基于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D].南昌:東華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