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加速發展,對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提出了更多元、更立體的要求。實踐教學作為臺前專業重要的教學支撐,更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培養創新節目意識、強化互聯網思維、開拓符合潮流的專業實踐平臺,成為產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外實踐教學的主要方面。地方高校只有不斷升級實踐教學平臺,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出符合融媒體建設和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傳媒人才。
關鍵詞:實踐教學 產教融合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教學改革項目“產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戲劇與影視表演專業課外實踐探索教學改革探索”(項目編號:183059)研究成果之一。
2018年,媒體融合大勢所趨,整個媒體行業都在布局融媒體。對于地方高校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掌握扎實的基本功,更需掌握新媒體技術,探索創新節目形態、表達方式、傳播路徑,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進行更及時有效的傳播。所以,地方高校播音主持專業的實踐教學變革必須跟進、及時調整。
產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
產教融合泛指單位和高校合作培養人才,該模式有力地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內容對接產業、人才對接單位和師資補充與培訓等方面都有顯著成果。產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是將真實媒介平臺與課堂相結合,并通過媒體運營與專業教學匹配結合,強化專業運用和實踐的意識,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提高實踐水平和操作能力,更能較好地把握專業發展脈搏,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專業要求。在產教融合的教學改革過程中,也有利于在本專業師資中打造一支掌握媒體行業規律、熟知媒體行業規范的實戰型師資團隊,加之引進的“雙師型”教師,以校內教學資源結合市場環境需求,穩步推進,協同發展。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促使教學設計與媒體生產相對接、實踐能力與傳播平臺相對接,注重發揮平臺、學校、學生三大主體各自的特色和優勢。教師在教學中擔任教練,學生在實踐中轉變身份,平臺在生產中給予指導,各司其職,細化發展,全面深化。
實現跨專業融合發展也是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全媒體工作能力,包括節目文案策劃、采訪與寫作、節目編輯與制作、推廣與營銷等實踐能力拓展,使學生具備“一專多能”的素質。同時,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打破專業壁壘,更加強化融媒體的理念,開發與挖掘學生的融媒體技術操作力、內容生產力、市場運營力,更好地通過“融”來契合現實社會對于傳媒人才的需求。
產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特色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藝術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系成立于2004年。作為西南地區最早開設播音主持專業的高校之一,得益于綜合性院校的特點,專業培養統籌人文與藝術,始終把握行業脈搏、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的本質,并堅持理論與實踐并行、教學與行業并軌,立足基層廣播電視,拓展融媒體方向,延伸語言教育,融合“線上+線下”培養思路。本科一年級基礎打磨,本科二年級廣播方向,本科三年級電視方向,本科四年級融媒體傳播,層級培養,全面覆蓋,使學生成為行業“雜家”,選擇擅長方向。在人才培養思路上,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注重體現與“生源質量”對接、與“業界需求”對接、與“時代前沿”對接,確立“夯實基礎、廣泛涉獵;形式多樣、選擇自由;結合興趣,突出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
專業大實踐,打造行業標準。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調滿足社會需求,學以致用、強化應用,抓住培養學生實際需求的技術應用能力是關鍵。結合播音與主持行業特點,基于OBE教育理念,專業課程建構了“理論——實踐——成果展現”式的完整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內容的具體實施中,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施小班(每班人數15人)教學、欄目開發、小組合作學習等,將課程內容分為“理論”和“實踐”。《播音創作基礎》《文藝作品演播》課程,堅持“以賽代練、以賽促學”,獲得齊越節、“中華誦·經典誦讀”、大學生藝術展演等多項獎項。《廣播節目策劃與制作》《電視節目策劃與制作》嚴格按照市場節目生產流程進行課程環節設計,“線上”播放量、轉發量、評論轉發熱度,“線下”專業教師交叉評判、綜合評分,客觀有效地反饋課堂教學。《電視播音主持》僅僅依靠重慶市大學生播音主持電視大賽、江蘇衛視“未來金話筒”,連續多年獲獎,指導教師也獲肯定。
結合興趣,突出應用。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采用增加實踐、課程設計、實習等實踐環節的比例,突出培養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特點,既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使學生加強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為最后的畢業設計做好樣板。
綜合大整合,打破學科壁壘。新時代對學科的要求跨平臺、融媒體,就需要我們拓展更多的方向,在保持自身學科屬性和特色的同時,緊跟時代的需求,打破學科邊界,運用融合的培養眼光,更高標準地進行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編導型”主持人是近年來比較受大眾所喜歡的主持人類型,電視臺、電臺等單位正在努力將主持人打造成集播音、編導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才,重點培養主持人的采編綜合技能,同時要求其具備良好的臨場應變能力,為社會傳遞正能量。《攝影攝像基礎》《影視后期編輯》《視聽語言》等課程成了重要的專業拓展支撐。
平臺大應用,對標融媒特色。青檬映像工作室是由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影視實訓中心聯合成立的學生校園新媒體工作室。工作室堅持立足本校、輻射校外,自成立以來,承擔了校內外活動線上線下的互動及晚會的視頻包裝制作,獲得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工作室有非常完備的成員培養機制,從選拔、實習、轉正到管理,嚴格按照媒體行業的標準與要求,為一線媒體培養并輸送專業實干人才。工作室制作的《人科,好想你》《渴望光榮》《人科版成都》《我和我和祖國》等視頻作品在網絡上獲得高點擊率和較好的口碑。另外,工作室還承辦了校園主持人大賽、2018年和2019年草莓音樂節重慶站、重慶市大學生播音主持電視大賽人科賽區、京川渝齊越作品展演、故事郵局等重大活動。目前有自制節目《青檬音樂榜》《抓到你了》《一顆檸檬》《青檬微訪談》《說詞》等。
校園自媒體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牢牢把握“信息+社交”的傳播思路,運營者在擁抱互聯網的同時需采用適合媒體自身發展的運營策略。在整個運營過程中,校園自媒體要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定位,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臺,制定符合用戶興趣的內容,采用用戶容易接受的呈現形式,善于利用粉絲效應,采取適當的營銷和推廣模式。此外,校園自媒體培養和建立了一支精英團隊,并實行科學高效的團隊管理制度,促進優質校園自媒體品牌強大影響力的形成,也更好地促進專業教學本身的實際運用和鼓勵創造。
產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評價體系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培養離不開與業界的對接和結合。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始終保持與當地媒體的緊密合作與協同培養。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在專業主課中設置專家聽評課,也會在期末考評時邀請行業的從業者給予評判,并按照一定比例折算在學生的期末成績中,即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尊重本專業的理論基礎,更需有效結合來自行業的評價和訴求。寒暑假期間,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系都會推薦優秀學生到重慶本地的媒體單位進行實習,開學返校后再以座談、報告會等方式進行經驗分享。另外,每一屆的畢業晚會都是綜合大實踐,并且演出場地也會選擇面向社會的校外舞臺,同時也會邀請兄弟院校、行業專家、用人單位共同評價,給予指導,現場選拔。
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的內核在于明確學校與用人單位在輸出人才的責任分工。這就需要共同開發和細化培養方案,制訂產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平臺教師要求、教學監控體系等。
播出、演出等方式的實踐是檢驗播音專業理論的最好方式,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創新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市場化、綜合化、應用化、特色化。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讓學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使學生的潛能被進一步激發出來。產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化,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人才需求、學院自身特點相一致,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體現出特色與優勢,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競爭優勢,形成人才培養與行業要求的匹配與對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推進實踐專業的內涵發展,提高應用實踐教學的吸引力。
構建產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輔助教學實踐創新模式,不僅需符合實際的融媒體創新培養思維,更要落實在制訂合理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方案、計劃和實驗大綱上。此外,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只有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對播音人才的實際需求對接,才能培養出融媒體時代下實踐創新型傳媒人才。(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孫燕,馬玉坤:《融媒時代播音主持專業實踐課程創新研究》,《傳媒》,2019(22)。
2.孫宇飛:《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中國成人教育》,2018(7)。
3.黃瀚玉,劉邵鑫,曾紹倫:《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教育與職業》,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