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存
【摘要】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滄州是大運河流經城市中的一座古城,本文以滄州運河文化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運河文化的歷史發展,探討在當今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對滄州運河文化進行挖掘、傳承和發展,為運河文化的弘揚、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承
一、滄州運河文化簡介
京杭大運河滄州段被稱為南運河,運河滄州段南起吳橋第六屯,北至青縣李又屯,流經吳橋、東光、南皮、泊頭、滄州市區、滄縣、青縣,全長200多公里,占京杭大運河總長的1/8,是京杭大運河流經城市中里程最長的,現有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44項省級非遺項目。
滄州是大運河流經城市中的一座文化古城,這座城市的得名,始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而城市的繁榮興盛,卻得益于明代運河漕運的開通與發展。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滄州理所當然地成為運河上的一座重要碼頭。清代詩人劉夢在《述滄州詩》中寫道:“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車。漕儲日夜飛,兩岸聞喧嘩。”詩中文字描寫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滄州經濟繁榮興盛的景象。伴隨行經此地的全國各地的漕船而來的是各種不同地域特色文化涌入滄州,并迅速地同滄州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滄州地區兼容并蓄而又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運河文化是滄州六大文脈之一,滄州運河文化展現給世人的是一幅具有豪爽、蒼涼、悲壯韻味的歷史畫卷,遠近聞名的滄州“武術戲”“木板大鼓”和滄州人的俠義豪爽之風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特點。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積淀、文化象征和文化自信。隨著大運河項目申遺的成功,人們對大運河文化的關注日益高漲。2019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布,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旨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大運河流經沿線城市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實際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和舉措,大力挖掘、傳承和發展運河歷史文化,打造更加具有綠色、智能、生態、環保特征的運河經濟文化帶。大運河流經沿線城市所在地部分高校專門成立研究中心進行大運河文化學術理論研究,推出了一大批有價值的學術作品,為弘揚和傳播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涵起到了積極有力的助推作用。各地搜集整理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相關歷史文獻、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口耳相傳的有聲資料等,并在地方博物館舉辦長期或定期展覽,提升社會大眾對大運河文化的認知和了解。
二、“互聯網+”背景下滄州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路徑
一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通過互聯網、微信等途徑建設專門的滄州運河文化網站、微信公眾號平臺等。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工作方式和思維模式,當下,傳統的媒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各種信息的需求,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獲取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建設專門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有助于利用智能手段增加互動性和吸引力,同時可以加快運河文化的傳播速度和拓寬傳播渠道。
二是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將有關運河文化的歷史文獻、地方檔案、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等進行整理、分類、建檔,信息化手段下對數據資料的存儲和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可以建立系統、完備的數字化、信息化數據庫,打造運河文化數字化博物館。還可以利用3D影像技術拍攝反映滄州運河文化遺產的宣傳片對其發展歷程進行全面、立體、動感的介紹與展示,全方位展現運河文化的歷史風貌和城市變遷,播放時觀者仿佛置身其中,從而對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更具立體性、震撼性。
三、結語
“互聯網+”的大背景給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極大的優勢和便利條件,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不能僅僅將目光限定在建設專門網站、公眾號等手段上,這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協作性的工程,我們應不斷變換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在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工作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莉莉.文化自信引領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保護研究[D].江南大學,2018.
[2]郭靜.京杭大運河沿線儒學物質文化遺產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3]陳玉紅.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飲食文化旅游資源分析與開發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9.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