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蕾
摘 要:小學科學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門科目,在學習中,他們可以跟隨教師探索廣闊的未知世界,了解到自己從未見過的新鮮事物。教師可以借助小學科學教學來培養問題意識這一重要的科學素養,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實現從未知向已知再向未知的循環過渡,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意識培養;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4C-0092-02
能夠提出問題不僅代表學生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更代表其具備活躍的發散思維,因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往往代表著一個學生的綜合水平。這比運用現有結論去解決一個問題,顯然更加重要。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不斷提升。
一、小學生在提問方面存在的問題
相對于語文、數學等內容較為固定的科目,小學科學這門課程內容更加豐富,趣味性也較強,然而大部分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提問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第一是發現不了問題,雖然學生都在津津有味地聽講,但也僅僅是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沒有形成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第二是學生不敢提問,小學生年齡尚小,有的學生性格害羞內向,怕自己的提問太過簡單,又怕自己的問題本身就是錯的,因此不敢提問;第三是提問沒有意義,雖然我們喜歡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但是一味地不著邊際只會影響教學效果,不少學生都提出過問題,但是沒有什么價值,對教學沒什么幫助,因此,教師便取消提問環節由自己來提問。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一)要讓學生想問
在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是為學生提問創造條件的人,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提問欲望,讓學生能夠主動提問。
首先,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顯然,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究,發現問題時自然就會通過提問向教師和同學尋求幫助,而問題也是學生不斷探索的動力,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例如,在《簡單電路》的教學中,教師用電池、銅線等材料組成了一個簡單的電路,并在其中空出一段,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獲得的材料去連接電路,觀察一下小燈泡會不會亮。有的學生拿自己的鉛筆去試,有的用紙卷成小棒連接在電路上,有的則用了自己的金屬尺子。有些學生的小燈泡不亮,他們因此產生了疑問,紛紛詢問教師為什么自己連接的燈泡不會亮,教師接下來就帶領學生學習簡單的電路知識以及一些常見的導電材料。這種學生自主參與其中的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提問和探究興趣,學習的主動性自然就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其次,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往往是學生提問的靈感來源。例如,在《鐵釘生銹了》這節課的教學中,鐵釘生銹應該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他們非常熟悉卻又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因此對這節課非常感興趣。由于模擬鐵釘生銹的過程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展示。教師先給學生展示了三個密封玻璃瓶,第一個瓶子里面只有鐵釘,第二個瓶子里面放了相同的鐵釘和干燥劑,第三個瓶子里面有一個鐵釘,還注入了沒過半截鐵釘的水。教師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瓶子中的鐵釘最后會生銹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聽完之后,教師可以以動畫的方式把三個瓶子中鐵釘的變化展現出來,這時學生明白了:有水才能夠讓鐵釘生銹。這時,一名學生發出了疑問:第二個瓶子里沒有水,為什么也會生銹呢?教師向其解釋空氣中也是含有水分的,這名學生才恍然大悟。這種貼近生活的現象,給學生帶來了親切的感受,也讓學生把自己想問的問了出來,教學效果比較好。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外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提問,例如,在郊外春游時,學生看到生機盎然的春景,可以提問:樹是怎么樣從一棵小樹苗長成一棵大樹的?小河里的魚為什么向前游動?為什么沒有黑色的花朵?教師把學生的疑問收集起來,并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生共同探究,讓學生能夠從現象中發現科學原理。
(二)要培養學生敢于提問的勇氣
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是小學生的特點,他們對見到的新鮮事物都喜歡問個沒完。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又或是性格比較害羞內向,遇到問題時不一定敢向教師提問,他們害怕看到教師和同學異樣的目光,因此,提問對他們實際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于教師來說,要培養他們敢于提問的勇氣,就要以學生為本,為他們創建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改變教師高高在上的傳統形象,讓提問變為師生之間的一次輕松對話,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鼓起勇氣提問。
例如,在《神奇的水》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做了演示實驗:在一支有刻度的試管中加入一些染成紅色的水,然后放在一個燒瓶中,將燒瓶口密封。然后把燒瓶分別放在熱水和冷水中,學生看到了試管中的水分別出現了上升和下降現象,教師向學生講解了水的熱脹冷縮,并讓幾名學生到講臺上分別用鹽水、果汁等液體重復試驗,學生認識到液體都是具有熱脹冷縮規律的。這時,一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怯生生地舉起了手,教師看到后他又馬上放下了手,教師感覺到他想問問題又不敢問,于是就微笑著說:這名同學有什么問題,可以大膽地說出來,我們都可以幫助你解決。在教師溫柔的鼓勵下,這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為什么昨天我把玻璃瓶的可樂放在冷凍室里,瓶子會裂開呢?教師說:這名同學提出的問題非常好,說明他平時認真觀察和思考了,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他鼓鼓掌呢?在掌聲中,這名學生也感受到了教師和同學的贊許目光,教師又說:相信你們平時也都遇到過這種現象,有沒有同學可以解釋一下呢?學生都表示不太了解,教師便向學生解釋:在0℃到4℃時,水會發生神奇的“反膨脹”現象。在教師的鼓勵下,這名膽小內向的學生逐漸變得敢于提問了,成績也有了顯著提升。由此可見,教師的鼓勵和引導,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這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問題,更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要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
有時方法比實踐更加重要,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提問的內容和形式,更應該“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如何去提問。如怎樣把自己的問題用合適的語言組織起來,如何收集和整理問題等。
例如,在《蠟燭的變化》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觀察蠟燭顏色、質地的實驗以及觀察燃燒的蠟燭火焰的狀態、顏色的實驗,按照燃燒前、燃燒時、燃燒后的時間順序來實驗和觀察。在自然狀態下,學生往往會用白色、固體等詞語來描述蠟燭,蠟燭燃燒時,學生則會用冒黑煙、產生油狀液體等詞句來描述。當學生觀察到這些現象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提問,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用疑問語氣提出來,就是一個問題了,如“為什么蠟燭火焰是藍色的”“為什么蠟燭燃燒時中間會凹下去”等。最后引導學生整理問題并確定一些可以用于探究的主題,如“蠟燭由什么物質組成”“蠟燭燃燒時燃燒的是什么,產生的又是什么”等。按照這個順序來總結疑問、提出問題,學生的提問會更加科學和有條理,通過自己的探究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深入探索科學現象的原理,由此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敢問、愛問的能力和意識,讓學生可以在不斷探索中掌握科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楊進.探析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的研究[J]. 科學中國人,2016,(5).
[2]鄭美宏.突出問題意識,深入科學探究——教科版小學科學四下“運動和呼吸”教學設計[J]. 成才之路,2009,(16).
[3]宗騫.小學科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5).
[4]張百賀.試論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J].河南科技,2015,(21).
[5]劉峰林.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5,(36).
[6]吳靜娟.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2).
[7]陳霞.小學科學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2014,(29).
[8]廖軍根.淺析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