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在小學教育中是重要學科之一,其知識體系和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否學好數學影響到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未來生活。但過去以往的實踐教學中發現,學生之間差異性明顯,對數學知識掌握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學習進度不統一,有的學生學習效率高,有的效率差,如果教師不及時彌補這種差異性,就會導致部分學生對數學產生厭惡心理,最終成為學困生。在日常教學中學困生所占比例并不低,極大地影響到班級整體教學水平以及教學的進度,因此教師有責任發揮自己的使命,結合教學經驗和具體的策略,促進學困生的轉化。文章從以往的教學案例和實踐中積累一些經驗和方法,來探討如何實現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 引言
“學困生”是一個敏感的詞語,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不愿意自己的學生或孩子成為學困生,學困生意味著成績差、學習困難有障礙,難以提高。我國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面向所有學生,保證每個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即數學教育應平等對待,無論是優秀學生,還是學困生應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教師的關注不應區別對待,尤其特別重視學困生的轉化,這項工作應作為教師平時重要工作來抓。
二、 從根源避免學困,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學困生是指的學習困難,成績較差并且難以提高的學生,在小學數學中學困生的特點是計算能力缺乏,解題速度較慢,記憶力不強,題目正確率很低等,隨著這種狀況持續學困生都會表現出明顯的厭學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心理會越來越嚴重,給轉化造成極大的困難。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實踐經驗來分析導致學困生的具體原因,便于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有效進行。
(一)數學學科的抽象特點導致學困
數學這門學科不同于其他的科目,知識體系較為抽象,尤其是對思維能力發育還不完全的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小學生自身年齡決定了其興趣很難在數學中找到共鳴,在學習數學時難以集中,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識甚至是加深厭學的心理,給數學教學帶來了障礙。很多學生其他學科成績很好,唯獨數學成績較差,這就證明了數學本身特點是導致學困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教師教學方法和理念導致學困
任何學科都會存在學困生,學困生影響到班級的教學效果,甚至影響到其他學生,但學困生的出現并非偶然,同教師有脫不開的關系,如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關心程度等等都會導致學生成績越來越差。
1. 教學方法不合理,限制了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
很多教師的方法依然采用“填鴨式”的死板手段,不適合現代教學體系,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完全沒有做到現代教育培養學生能力,激發興趣,以學生為主體的目的。久而久之,學困生跟不上教學進度,造成成績的兩極分化。
2. 缺乏師生溝通,對學生關注不夠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時間關注優秀的學生,而忽視學困生,即使偶爾會關注,也未考慮到學困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出難度較高的問題,反而會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厭學心理。在課后也缺乏和學困生的溝通,沒有深入了解學困生在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對學困生的作業更多的是聽之任之的策略,這種寬容和忽視的做法不利于成績的提高,導致學困更加嚴重。
(三)學生和家庭問題導致學困
1. 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在學校總有一些教師口中的“壞學生”,從特點上來看最大的問題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更喜歡玩樂,即學習態度不端正,長期不重視數學學習,課堂上不認真聽課,課下作業不及時完成,遇到問題也不提問,時間一長就成了學困生,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
還有部分學困生學習積極性差,認為學習沒有用,學習是為了父母和老師,把學習當作繁重的任務,以應付的心態去學習。而數學本身是體系學科,知識環環相扣,一節課知識點沒掌握,下一個知識點就更難掌握,導致惡性循環,越學習越不懂。
簡單地說,如果學生不從心理上去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即使是任何先進的教學方法都是無用的,教師應做的就是消除學生消極的學習行為,端正學習態度。
2. 家長缺少督促
學困生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家長缺少督促和監管。由于學生學習成績差,長期難以有起色,部分家長就放棄督促,聽之任之消極處理。還有部分家長對學生課后學習監管不力,如寫作業并沒有參與到學生學習中,從不進行檢查,作業質量得不到保證,僅僅是說幾句“寫完了沒?寫好了嗎?”,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把作業當作課后的任務,流于形式。還有學困生家長較為繁忙,沒有時間照顧和關心學生,導致學生課后基本是放任,逐漸就養成了壞習慣,對學習不上心,自然就成了學困生。
三、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和方法
當前小學教育目的要保證每個學生公平對待,實現學生共同進步,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學生,既要重視優等生,更要注意學困生,只有從整體上去看待每一個學生,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針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特點和現狀,再加上數學自身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應是重中之重。結合教學實踐經驗來逐步轉化學困生,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解決。
(一)轉變學困生離不開教師和學校、家長相配合
轉化學困生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教師作為主導,但也離不開學校的配合,學困生的轉化應納入學校教學系統工作中,學校應統一教學的價值觀念,加強教師不能放棄任何一名學生的信念。在管理方面,在注重教學質量的同時,開展教學教研活動,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組織各種活動和培訓來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從而為學生的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學困生的轉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僅需要學校配合,更需要家長配合。平時教師應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幫助家長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針對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家長要及時勸解,如很多家長對學困生的教育以批評和打罵為主,給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對學習成績的提高非常不利。
(二)充分了解學生情況
學困生的轉化應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基礎上,應了解每個學生的現狀,包括學困生的學習狀態,思維能力,性格和心理變化以及家庭教育等等,以此來分析導致學困生的具體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從而針對新的選擇教學方法,快速幫助學困生實現轉化。
在了解學生情況上教師可采取幾種有效方法。首先,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基礎調查,包括學習習慣,平時的興趣愛好等,常見的措施有問卷調查、私下交流等,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觀察記錄,基本上能得出學習成績的原因,要注意的是個人談話應保持在平等對待的前提下,不輕視、不忽視,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下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其次,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時候教師不了解學生課后學習情況,家長也不清楚學生課堂的情況,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三)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
學困生的形成有很多是心理上的原因,學生缺少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應注意對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從心理上解決學生的自信心。由于數學學習抽象,長期的學習成績不見起色,就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尤其是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遇到挫折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是對數學有絕望的心理特征。因此,只要教師能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態,就能為提高成績奠定基礎。為此,教師要掌握必要的心理技巧,幫助學生認清楚失敗的原因以及教會學生正確處理失敗的技巧,并且要注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四)優化教學方法,改變課堂氛圍
首先,改變課堂氛圍,建立融洽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在不斷發生變化,現代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也就是說教師應逐步改變自身的角色,融入學生中去,不僅要溝通,更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樣也是學困生轉化的必要基礎。在很多學困生眼里,教師是高高在上的,有些教師教學風格較為嚴厲,導致學困生不敢對老師提出質疑,有問題也沒有勇氣問,學習成績能提高的概率很小。而且還有部分老師只關注講課,忽視了學生狀態,只重視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的疑問,都會影響教學質量。教師如果要改變學困生的限制,就需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把自己當做是學生中的一員,尤其是小學生更容易溝通,要放下姿態消除師生間的距離,而過于嚴肅的教學風格會在學生心里豎起一道墻,很難促進學生的轉變。
其次,優化數學教學方法。數學自身有著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特點,在進行教學時應運用豐富的手段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如對于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多以視頻動畫的方式進行演示,減少文字講解,深化知識的實踐,強化記憶,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制定教學計劃,例如某個學困生對積木較為感興趣,那么在課后的復習和習題中,教師可提供一些立體的工具,如長方體、三角錐等等道具,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并且要鼓勵學困生提出疑問,加強師生間溝通,這些措施都有助于學困生的轉化。
另外,教師對學困生的轉化不要局限于自身,還應借助其他的手段,如小組學習、一幫一等形式。大多數學困生缺乏競爭意識,通過小組形式能激發這種好勝心,提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進行小組學習,分配任務以及每個學生的職責,讓學生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如利用自己的特長來繪制圖形或制作表格等,對學困生的轉化有積極的作用。
四、 結束語
學困生在小學教學中是很難避免的,尤其是小學數學學習難度比其他學科更大,造成了數學學困生出現概率增大。一方面,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概況,從心理和學習能力上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從源頭上避免學困生的形成;另一方面,針對學困生的轉化,應創新方法,靈活教學,通過改變教學氛圍、提高學生自信心、建立互助小組等方式來提高學困生成績,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素萍.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14):37-38.
[2]陳晨.談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J].甘肅教育,2020(7):49.
[3]吳玉.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的三個切入點[J].新課程研究,2020(10):109-111.
[4]張娟.談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J].甘肅教育,2020(6):55.
作者簡介:連君利,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