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課程之一,其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初中生養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但是,在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灌輸知識的現象還是大量存在的,過于枯燥單調的教學,難以使學生在教學活動參與中獲得樂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為了解決此問題,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可以嘗試發揮教學留白藝術的作用,既實現藝術性教學,使學生在留白內容的驅使下,積極探索,提高學習質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留白藝術;運用對策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留白藝術是指在組織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在該課程的教學規則和美學規則的指導下,留心各個環節,并在時間和空間上為學生留出“空白”,借此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填補“空白”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逐步地對自身成長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法律知識等建立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的進一步發展的藝術性教學。由此可以看出,留白藝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打破教師一言堂的限制,還可以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獲得有效的發展。基于留白藝術的應用價值,我在組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時候,一般如此實現藝術性的教學。
一、 備課環節的留白藝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有效教學,其需要從備課環節入手,精心地設計教學環節。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備課活動的開展要求教師對教材、學生、教法加以充分的重視,并立足學生的發展實際情況,設定具體的教學內容,留出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討論和練習。要想實現這一點,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備課”。就學生備課而言,其實際上是課前預習。對于初中生來說,其自主學習能力不盡如人意,在沒有教師監督和指導的情況下,總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應付預習任務,導致難以實現以學定教。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嘗試實施留白藝術,以藝術性的手段點燃學生的預習興趣,并使其在“留白”中展開自主學習。
以“誠實守信”為例,我在組織該內容教學之前,先立足該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為其設計了“尋找我身邊誠實守信的人與事”活動,驅使學生在搜集有關于誠實守信的真人真事的過程中,感知什么是誠實守信。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則鼓勵學生共享其搜集到的信息,既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又引發學生的討論,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留白藝術在備課環節的如此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還可以使其建立對所學的感性認知,做好課堂學習準備,為課堂藝術性教學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新課導入的留白藝術
導入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盡管此環節在整堂課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但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地幫助學生從慵懶的學習狀態過渡到積極的學習狀態,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是,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施過程中,不少教師忽視導入環節,直接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堆積給學生。學生在還沒有做好學習準備的情況下,迎面砸來了繁多的抽象知識,自然難以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甚至產生反感情緒,如此不利于課堂有效學習的實現。面對此情況,我想,如果教師把握導入環節,根據教學所需,適當地為學生設置一些懸念,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在組織道德與法治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往往會為學生設置懸念進行留白,為新知內容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借此勾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以“網絡改變世界”為例,在導入活動開展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在校園里采訪學生的微視頻。在這個微視頻中,我向被采訪的學生提出了很多與網絡有關的問題,如在日常生活中你一般會借助互聯網做些什么呢?你覺得如果沒有互聯網,我們當前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呢?結合現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回答。坐在課堂中的學生,因為與被采訪者是同齡人,他們的生活經歷,對網絡的認知的大同小異,很容易產生認知上的共鳴,同時也對微視頻中的問題產生探究興趣,自然而然地在問題思考和探究中進入新知學習狀態。留白藝術在課堂導入環節的如此應用,不僅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巧妙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藝術性發展。
三、 課堂提問的留白藝術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最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同時,提問自身就是一門藝術。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巧妙的提問,可以推動教學的發展;教師不當的提問,則很容易限制教學的發展。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不但要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精心地設計問題,還要采取多樣的手段,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問題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在問題思考、解決中提升道德認知。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會將課堂提問和留白藝術結合起來,在向學生提出了問題之后,適當地留出思考、探究的“空白”,從而使學生在獲得自主思維的基礎上,展開對所學知識的回憶、思考、頓悟。
以“誠實守信”為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向學生展示了“三個饅頭引發的家庭矛盾”該事件。在這個事件中,小同家開了一家饅頭店,在一次營業的過程中,媽媽故意將昨天剩下的三個饅頭賣給客人。小同在看到此情形之后,拿出新鮮的饅頭給客人換了換,卻惹得媽媽很生氣。于是,爸爸在晚上就發生的事情召開了家庭會議。在該事件的展示下,我同時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同為什么要給客人換饅頭呢?你覺得在這次家庭會議中,小同一家人會達成什么樣的共識呢?在提出問題之后,我先留給學生1分鐘自主思考的時間,然后鼓勵他們在小組中展開交流。在激烈的爭論中,學生從誠信道德和食物安全這兩個角度對小同的行為進行了分析,以此感知到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我們要講誠信,做到誠實不欺。同時,根據小同家賣早點的背景,探索出做生意要誠實守信,不能弄虛作假。如此提問留白藝術的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積極的思考和探究,還可以使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教材內容,扎實掌握課堂所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 板書設計的留白藝術
所謂的板書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為了配合所講授的知識,在黑板上運用文字、圖像等展示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板書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起到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建構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的作用。而且,有效的板書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大腦處于興奮狀態,進而在自主性的發揮下,快速地錄入知識,加深對所所學的理解。但是,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一些教師忽視課堂板書,很少為學生板書課堂內容。一些教師盡管實施了板書,但其所展現的內容毫無藝術性,僅僅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以概括方式展現出來,如此導致學生看板書與看教材別無二致,難以產生參與興趣。要想解決此問題,教師需要把握板書的藝術性,采取留白藝術,提升板書質量。
我在組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時候,會按照這樣兩種形式實施留白藝術。第一種,運用思維導圖,為學生展現多種形式的框架圖,使學生在觀看中,自主地實現知識梳理。第二種,則是在制作板書的過程中,留給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的機會,從而在師生合作中,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的記憶。
五、 課后作業的留白藝術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其在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提高學習水平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后作業的設計有違提質減負的要求。具體而言,一些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的時候,忽視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直接按照教材后的練習題或教參為學生展現大量的問題,企圖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加深對所學的理解。還有一些教師為了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設計背誦任務,指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的重難點知識背誦下來。如此作業,是走在形式主義線路上的,無法發揮課后作業的原有價值,甚至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打擊了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形成道德素養。鑒于此,我在組織設計課后作業的時候,會運用教學留白藝術,打破傳統作業模式的限制,藝術性地引導學生積極運用課堂所學。
以“愛在家人間”為例,在與日常生活參與中,通過與父母的相處,不少學生體會到了父母對我們濃濃的愛。但是,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我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學生羞于向自己的父母表達自己的愛,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為了解決該問題,我在設計課后作業的時候,以教材中的“拓展空間”為依據,向學生展示了留白資源,以“愛是需要表達的”為主題組織實踐活動,借此引導學生根據與父母的相處情況和課堂所學到的知識,自主地選擇一種方式將自己對父母的愛表達出來,同時將表達過程中使用到的方法,父母的反應,獲得的體會等以文字形式展現出來。通過對學生作業情況的檢查我發現,其大部分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同時也深切地感知到了家庭、家人之間的愛。由此,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留白藝術,為學生設計作業,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積極體驗、感悟,實現道德品質的發展。
六、 總結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發揮教學留白藝術的作用,在教學準備、課堂導入、課堂提問、課堂板書、課后作業等環節,為學生展現多樣的留白藝術,從而在提升課堂教學藝術性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留白時間、空間的體驗中,發揮自主性,積極探索新知內容,感知課堂所學,靈活運用積累的知識,從而在學用結合中,實現有效學習,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習質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健康的思想觀念,實現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劍,王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藝術初探[J].才智,2018(6):27.
[2]劉雁玲.試論如何有效地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14):127.
[3]劉順生.講究“慢藝術”,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堂細節[J].中學課程資源,2018(8):65-66.
[4]王彥彥.初中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8.
作者簡介:黃描紅,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夢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