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永
[摘要]本文結合審計實踐,針對充分有效進行審計整改提出“十要”,以確保審計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
[關鍵詞]審計 ? 整改 ? 實踐
審計作為一種監督手段,其核心是發現問題,即通過審計指出被審計單位或事項在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但發現問題不是目的,整改問題從而防范風險、提升管理才是目的。審計整改是確保審計監督職能的關鍵所在。但許多被審計單位更多關注如何應對審計、如何使審計報告中反映的問題更少等,對審計整改的關注遠遠不足,整改中走過場、屢改屢犯的現象非常普遍。如何充分有效地進行審計整改是需要高度關注并不斷探索的重要問題,要保證整改的充分性與有效性,需做到以下“十要”:
一要明確責任,落實到人。從整體上講,被審計單位是落實審計整改工作的直接責任主體,被審計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審計發現問題整改第一責任人;在單位內部,需要進一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解,將整改的責任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對于整改不力、落實不到位的,要加強考核,進行追責問責。
二要分析問題,分類整改。對于那些能夠立即整改的問題要求立行立改,甚至在審計過程中邊審計邊整改;對于一時無法整改的,要求制訂計劃,限期整改;對于需要長期整改的,明確責任人定期反饋整改進展,直至整改完成;對于無法整改或已不具備整改條件的,關鍵在于吸取教訓,并進行責任追究。
三要舉一反三,推而廣之。由于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往往有所側重,有時采用抽樣檢查,因而審計發現的問題往往基于某一業務領域、某一項目、某一事項或某些樣本,因而在整改過程中,除針對問題事項進行整改外,被審計單位應舉一反三,對其他業務、其他項目、其他事項中是否存在類似問題進行自我檢查,在此基礎上就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
四要追根溯源,完善機制。對于審計發現問題,特別是一些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要追根溯源,弄清其產生的原因,根據原因及時研究并采取相應措施,完善相關制度和流程,建立長效機制,從體制、機制上探索治本之策。
五要實行督辦,整改到位。對于審計發現的重大問題,除明確整改責任外,還要建立督辦機制,由相關部門或領導進行督辦,并將整改完成情況及時向管理層進行匯報。
六要跟蹤整改,保障效果。內部審計部門要建立整改跟蹤機制,通過跟蹤檢查、后續審計等方式,督促被審計單位和有關部門及時進行整改,并對整改成效進行監督評價,保障整改落實效果。
七要通報問題,促進整改。管理層和內部審計部門應建立通報機制,通過會議、案例分析、發文等多種形式,將審計發現問題及整改情況在單位或系統內部進行通報,促進整改并避免其他部門、業務板塊內同樣問題的重復出現。
八要整合成果,一體推進。要將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紀檢監察、巡視及其他外部監管發現的問題進行整合,集中統一整改,實現整改一體化,既能減少對正常生產經營的干擾,提高效率,又能強化整改的效果。
九要落實責任,嚴格追究。對于審計發現的問題,一方面能整改的要堅決整改;另一方面,對于重大決策失當和損失浪費、重大管理漏洞和不當作為,以及重大違規違紀問題、重大失職瀆職行為,要嚴肅追責,將問題整改與責任追究相結合,以提高審計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十要落實整改,考核評價。要把審計發現問題、審計整改落實情況等納入績效考核,設置審計問題整改完成率等考核指標,對相關單位、相關部門和人員進行考核評價,并與相關責任人的評價、晉級和選拔任用掛鉤,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
(作者單位:國投欽州港口有限公司,郵政編碼:535008,電子郵箱:zhu_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