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瑩 張華 戶國
摘 要: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至學科專業課程中,是踐行“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徑。本文在分析課程思政的德育定位、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關鍵問題基礎上,結合《鐵路信號新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將工匠精神、自律精神、民族自豪感、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入至課程中,并提出了對于課程思政順利實施的若干思考,對課程思政在全國范圍內的進一步推進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鐵路信號新技術;教學設計
普通高等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在高等院校里三年或四年的全日制學習,系統學習并掌握特定領域內的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技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積攢能量,然而,合格的追夢人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知識,更應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崇尚社會主義信仰,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因此,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
一、《鐵路信號新技術》課程簡介
《鐵路信號新技術》是面向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開設的特色專業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信號機、軌道電路、道岔及轉轍機、應答器、信號電源屏等高速鐵路信號系統的硬件設施設備;使學生了解并掌握DS6-K5B型、EI32-JD型、iLOCK型等型號計算機聯鎖系統的組成結構、工作原理及常見故障與處置方法;使學生了解并掌握CTCS-2級、CTCS-3級列車自動控制系統的總體構架、各級功能等;使學生了解并掌握調度集中系統和信號集中監測系統。課程既注重高速鐵路信號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同時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增設經典案例還原與分析的教學模塊,強化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地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為國家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鐵信號人。
二、《鐵路信號新技術》課程思政的教學思路
1、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對待工作的一種態度,具體內涵主要體現在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四個方面。學生在結束大學學業后即將步入社會,投身工作中,在大學階段培養學生具備工匠精神是國家對大學教育的新要求。
道岔是改變列車運行方向的關鍵設備,也是高速鐵路信號系統控制的重要對象。攀鋼集團軌梁廠首席工程師陶功明和他的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計算機仿真系統模擬出鋼軌生產、制造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并計算出最佳的設計方案,1999年10月7日,中國第一根高鐵道岔軌誕生在攀鋼軌梁廠房里。在此之前,國內掌握了高鐵道岔的結構組成,但并不具備生產高鐵道岔的技術能力,正是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陶功明團隊以專注的精神、專業的技術實現了高鐵道岔的國產制造。
2、將自律精神融入課程
自律精神是指在無人監督指導條件下,個體對自身約束能力,真正自律是一種約束、一種信仰、一種自省、一種自警、一種素質、一種自愛、一種覺悟。隨著社會發展,個體的自律性逐年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大學生的自律性下降更為嚴重。工作的自律性是從事任何職業的基本要求,是確保人身安全與生產順利的必要條件。
每個行業在長期的發展中都將形成獨特的自律標準,《鐵路信號新技術》課程將軌道交通信號工人必須認真執行“三不動”、“三不離”、“三不放過”三項安全制度與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事實案例講述信號工人自律的重要性及違反制度產生后果的嚴重性,用事實說話,培養學生在課程中養成良好的自律性,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都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3、將社會責任感融入課程
社會是無數個人以某種特定關系組織在一起的一個集合,社會不能脫離個體而獨立存在;純粹獨立的個人卻是一種不存在的抽象。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對其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會使個人努力的工作,為社會的發展增磚添瓦;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則會影響人類的進步,國家的發展還可能造成社會巨大的損失。
2011年7月23日,甬溫線浙江溫州市境內,D301次列車與D3115次列車發生動車組列車追尾事故,造成六節車廂脫軌,40人死亡、172人受傷,中斷行車32小時35分,直接經濟損失19371.65萬元。此次事故的起因是由于列控中心保險管在多次雷擊浪涌電壓和直流電流共同作用下熔斷,信號系統設備設計中存在缺陷,致使溫州南站列控中心設備控制的區間信號機錯誤升級保持綠燈狀態,在區間被占用的情況下允許后續追蹤列車進入該區段,最終導致追尾。《鐵路信號新技術》課程將以此案例為出發點,通過分組討論的模式對事故進行技術分析及思政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個體的社會責任感缺失將導致整體受到不可逆的危害。
三、課程思政實踐中的若干思考
1、加強授課教師的思想理論教育
傳統的專業課程授課教師以理論技術知識教學為主,較少涉獵思想政治類教育,然而在新形勢、新時代的大學教育中對專業課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能講知識教育,還要能講、會講政治教育,因此,加強專業課程教師的思想理論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學習都將對課程思政的順利實施起到積極地作用,繼而構建大學校園內的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豐富授課教師的思政元素案例
課程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實施的基礎,也是課程思政的難點。課程思政元素既須要與課程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亦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課程思政的案例選取是建立在授課人對本課程、本學科的高度認知基礎上,以客觀實施為依據,深挖與課程相關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深入淺出的引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此,備課小組應積極引領授課教師進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將更多的課程思政元素案例引入課堂。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挖掘學科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專業課程內的思想教育,可以與思想政治類課形成優勢互補、相輔相成,繼而實現協同育人的良好效果。《鐵路信號新技術》是以高鐵信號系統為教學基礎的課程,具有實施課程思政的先天優勢,通過對《鐵路信號新技術》課程思政的計劃、實施與反思,積累了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對于國家進一步推行“三全育人”理念具有積極地作用。
[參考文獻]
[1]魏火艷.《財政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及實現路徑[J].商業經濟,2020(3):194-196.
[2]鄭樹彬,戶國.城市軌道交通類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9):36-37.
[3]馬克異,牛東紅,李文娟,張俊玲. 將“課程思政”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過程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13): 232-233.
[4]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J]. 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5]鄒海鳳,陳卓.化學教學論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探[J].廣東化工,2017(22):155,157.
課題:本文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課程思政建設項目《鐵路信號新技術》(編號:c201910001)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級課程建設項目《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課程建設(編號:k20191000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城市軌道交通學院,上海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