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摘要:空中課堂(線上教學)的開展,既是信息化教學的必然選擇,也是非常時期實現課堂提質增效的重要方式。以網課期間云課堂為例,教師應基于地理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構建初中地理“雙線教學”模式,即一條以教師教學活動為主線,一條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具體表現為:教師課前要認真分析學情,深度整合教學資源,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導學任務清單;課中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滲透學習方法,創新評價方式,培養學生學科思維品質;課后要實時反饋,以作業優化教學思路,突出教學的實效性。學生應根據導學任務清單擬定探究要點,自主進行問題探究并自主糾錯,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空中課堂;初中地理;“雙線教學”;教學方式
2020年寒假,受疫情的影響,教育部要求各個學校創新教學方式,積極開展線上教學,以落實“停課不停學,離校不離教”的教育教學要求。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師應在充分把握課程標準和深度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巧妙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通過信息化手段高效開展教學和教學研討活動。本文以我校網課教學為例,嘗試構建初中地理“雙線教學”模式,即一條以教師教學活動為主線,一條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并對線上教學特點加以探討,研究線上教學的優勢,以期為初中地理教師有效進行線上教學和創新信息化教學模式提供借鑒。
一、空中課堂平臺應用于地理教學的優勢
地理學科具有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在初中學科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聯系緊密。通過地理教學,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能夠幫助學生從地理的視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地理教師要不斷創新地理教學方式,彰顯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信息化教學是目前教學發展的方向,空中課堂平臺為教師授課提供技術上的保障,一般包括課件制作、互動授課、在線課堂、微課錄制、課件資源庫等多項功能,滿足線上、線下教學的多個場景,教師能“一站式”完成教學環節的主要流程設計。教師在互動教學軟件教師端布置作業,能夠實時獲取學生的作業情況,能夠精確、及時地掌控學情,方便差異化教學的開展。此外,空中課堂教學統計分析結果多以圖表形式呈現,簡單明了,數據更加科學規范,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
教師高效使用空中課堂平臺,不僅可以優化教學思路,增強課堂互動性,也能夠讓教學更具針對性,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空中課堂平臺突破時空限制,便于教師整合多種互聯網教學素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涵。
二、基于空中課堂平臺的初中地理“雙線教學”模式建構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校條件以及教師自身特質選擇合適的地理教學方式,注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笨梢姡虒W方式的創新運用能夠引領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因此,筆者在充分了解云課堂等平臺的功能、深入研讀課標要求、結合地理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建構出如圖1所示的基于空中課堂平臺的“雙線教學”模式。
三、基于空中課堂平臺的初中地理“雙線教學”實例
(一)課前導學
地理教師在授課前登錄空中課堂平臺教師端,將精選的課前導學任務清單發送給學生,引導學生按照規定時間完成學習,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平臺系統中的默認格式包括DOC、DOCX、PDF、XLS、XLSX、PPT、PPTX、JPG、JPEG、PNG、MP4、FLV、F4V、MP3、SWF、ENBX等。另外,課前導學清單的選擇也可利用平臺系統自帶的資源庫完成,如圖2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導學案的設計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對教材知識結構深度把握的能力。課前導學任務清單要能準確反映課時重難點,便于學生自主探究和構建知識體系,并且探究題目數量和質量都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要在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單后,實時進行點評,以便能更有針對性地確立課前重點探究的知識點,達到精細化教學的目的,圖3為筆者自主設計的課前導學任務清單。
知識點二 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
自主學習:
1.閱讀46、47頁課文和46頁圖8.4,找出中東主要產油國家、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請你說出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哪里?霍爾木茲海峽又處于什么樣的地理位置?
要點:中東石油分布在 及其沿岸地區。
2.讀圖8.5和46頁課文,說出中東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要點:中東是世界上石油 最大, 石油最多,也是石油 最多的地區,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舉足輕重。
合作探究:
1.中東輸出的石油,絕大多數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其他地區,請同學們在47頁圖8.6上找出波斯灣石油外運的三條主要航線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的地區,填在表格中,并說說中東石油主要運往哪里?為什么?
要點:中東石油主要運往 、 、 。
(1)A線和B線比有什么差異?為什么還有船只走B線呢?
(2)通過以上學習,你能說說為什么中東豐富的石油反而使他招致戰爭之禍嗎?
圖38.1《中東》課前導學任務清單
(二)課堂教學
教師在經過學科組線上研討之后,要充分整合互聯網資源,研讀教材知識體系,利用平臺系統默認格式的教學云課件或將制作好的PPTX格式的課件直接導入到平臺中,然后根據授課需要對軟件進行調整。課件編輯完成后,結合在線直播課堂時間安排生成互動課程海報,并發送給班級微信群,讓學生提前進行課堂報名,使其做好思想和物質上的準備。
線上課堂教學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在正式開課前15分鐘,教師利用個人PC端或手機端掃描進入課堂,按要求調試話筒、耳麥等設備,確保直播聲音、畫面正常顯示,不影響學生端聽課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之前創建的云課件進入課堂,點擊直播界面左下角的“文件夾”選項,將與課堂有關的地圖、文檔、音視頻等素材實時添加到平臺中,增強課堂內容厚度。
教師在網絡直播時,可以對課件、圖文資料進行圈點勾畫,便于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授課教師還能授權給學生,與學生進行連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給予口頭點評或發放電子獎杯,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知識的獲得感。教師也可將課堂同步練習題添加到云課堂資源庫中,在課堂中向學生發放答題板,學生答題結束后,系統會自動顯示學生回答問題準確率電子柱狀圖,便于授課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需要強調的是,授課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消息欄,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對于一些共性問題應該在線答疑。此外,教師最好在課前錄制“知識膠囊”,以便應對網絡卡頓問題造成授課中斷的問題;教師還需要盡可能多地在課件上進行重點標注,便于學生課后查看課堂回放,掌握章節核心知識。
(三)課后作業
作業是反映學生對學科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載體,作業布置的原則是緊扣課標、符合學情、數量適中、突出重點。教師在空中課堂平臺教師端布置作業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進行系統在線組卷,另一種是按照試題模板創建作業資源,然后分享到校本庫或資源庫。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進度設置作業提交時間,增強學生的時間意識。
學生在平臺上看到作業消息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全部學生作業提交完成后,系統會實時反饋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大數據,包括作業完成用時、正確率、難題攻克率、考查知識點統計等(見圖5)。教師還可以將錯題進行重組,為學生二次布置作業,學生通過再次練習,鞏固課堂教學重點。另外,教師也可根據系統反饋的數據,開展學生結對幫扶工作,縮小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實現精細化教學。
四、基于空中課堂平臺的初中地理“雙線教學”策略與實施建議
(一)教學策略
在線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主要體現為教學活動設計合理,組織有序,學生探究問題熱情高漲,教師實時點評,注重學生差異,開展多元評價,突出學科特色等。筆者認為,教師要完成優質的在線地理課,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信息技術,深入挖掘地理網絡資源
常規地理教學課前多以紙質導學案的形式呈現,受地圖不清晰、數據反饋不及時等問題的制約,教師對于學生新課預習的關注度不夠,課前導學環節或有疏漏,難以對課堂活動式設計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基于空中課堂平臺的地理課前導學,則需要地理教師精心設計導學任務,多角度搜集上課素材,并結合學科特點對導學內容加以整合。因此,地理教師要熟悉微課錄制、地圖編輯、圖表制作等多種信息化技術,借助平臺反饋的學生預習統計數據,修改完善課堂教學方案,做到課堂教學有的放矢,提升地理課堂品質。
2.創設多樣情境,精心設計地理課堂活動
地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在空中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能直接面對面交流,教學的互動效果勢必有所降低。地理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增強課程的趣味性,還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特別是生活化情境,能夠培養學生在現實情境中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例如,筆者在進行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東南亞”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在超市購物時,會發現東南亞國家的大米普遍品質很高,這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怎樣的關系呢?”學生會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分析水稻生長所需要的自然條件,進而學會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總結知識規律,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3.創新評價方式,培養學生學科思維品質
常規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基本上以口頭表揚為主,或是為合作小組整體加分。然而,對于空中直播課堂來說,這樣的評價效果并不明顯?;诖饲闆r,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的優勢,根據系統自動生成的學生課堂出勤率、課堂參與次數、回答問題正確率、舉手發言次數、互動消息欄發言等數據,利用發放獎杯、給予激勵性語言等手段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也可以將課前設計好的學生自評表、小組互評表等放到文件夾中,讓學生實時評價自己和同伴,并將數據實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反思改進。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評價表格,使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品質在動手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實施建議
實踐表明,信息化背景下的網絡授課可以像常規課一樣規范運行,還可以充分發揮網絡資源豐富、數據反饋極速、評價形式多樣的優勢,進一步發揮更大的育人功能。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網絡授課實際,提出幾點網絡授課的實施建議,以期對地理教學有所助益。
第一,教師要轉變思想,網絡直播教學是教學的趨勢,教師要樹立“學為主,工具為輔”的教育理念,即所有的工具都是為促進學生發展服務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依然重要。第二,網絡直播課程對于教師的多媒體使用技術要求較高,教師要學習相關技術,閱讀問題式學習、STEAM教育、核心素養、情境教學等教育理論書籍,以便能根據教材特點,建構特色課堂體系,制定最優的授課方案。第三,教師要積極參加網絡授課方面的研修課程,還要開展教學方面的研討,學習借鑒他人的網絡授課技巧,并不斷總結授課經驗,打造網絡課程成長共同體,嘗試形成科學規范的網絡教材。第四,要使師生互動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教師在備課環節、課堂教學、作業反饋方面都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讓信息化工具為教學賦能,實現網絡授課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宋萍萍.教師實踐共同體研究的爭議與反思[J].教育科學,2019(2).
[3] 麻瑞瑩.基于生活化情境教育的地理教學設計模式構建[J].地理教學,2018(19).
[4] 周美云.機遇、挑戰與對策: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變革[J].現代教育管理,2020(3).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