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頒布和實施,社會各界及家長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也更加的重視。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更要注重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整合,要對學生的體育科目進行有針對性、有計劃的實施,注重學生體育精神和綜合素養的引導,使學生真正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本文通過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與策略進行研究,以期能夠為提升初中體育教學質量做出貢獻。
【關鍵詞】核心素養;體育學科;教學培育;路徑策略
一、前言
初中時期是學生教育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和價值觀念的塑造期,這一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對其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制訂一套合理的、科學的教學計劃。將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使學生具備體育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熱情,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學生核心素養的概念和內涵意義
核心素養對學生來說足一種全面的、綜合性的觀念。核心素養主要是對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進行培養,對創新能力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引導,對各種信息的敏銳性和看待發展事件的眼光、與人的交際合作能力、與人有效溝通的能力、自我約束自律的素養進行培養等。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科課程學習所形成的一種基本的、重要的素養,是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養成的一種具有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特征。由于每個學科的特點和性質不同,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也不相同,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是以學生發展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的教學實踐的目標,具體包括體育情感、體育精神、運動能力、運動習慣、健康知識行為等。因此,體育課程設置也就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
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與策略研究
1.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
由于學生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初中以前的階段,家長和老師往往只注重文化課程和理論知識教育,而對體育知識的學習較為忽視。這就使學生受到長期被動學習的影響,在學習體育知識的過程中往往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就要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加強學生的體育學習意識,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生,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體育知識、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
例如,在進行“籃球運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講解籃球運動的規則、動作要領、得分技巧等;然后進行班級調查,記錄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好、看法和運動習慣等;最后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學習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生的運動問題和困難,并加以解決。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籃球運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對籃球運動形成新的了解,改變學生長期以來對體育鍛煉不夠重視的心理。課后教師還要對各班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的梳理和記錄,幫助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計劃,并積極鼓勵學生按照計劃進行體育鍛煉,將體育鍛煉變成生活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
2.培養學生的求知欲
體育鍛煉足一項長期的、多樣的、復雜的體育技能活動,無論是什么科目的學習都要經過反復的練習和消化的漫長過程。長期以來,學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認為體育學習僅僅是課堂知識的學習和記憶,這是遠遠不夠的。針對上述現象,教師要在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和培養,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枯燥的教學模式,提高體育教學課堂的生動性,讓學生保持高漲的體育求知欲。
例如,教師在教學“接力跑運動”科目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和網絡技術,從網絡上下載接力跑的完整視頻教材,在給學生觀看視頻的同時,教師可以隨時向學生講解接力跑運動中要注意的事項、標準動作、活動規則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將長跑、短跑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接力跑科目需要注意的細節和動作要領,之后再引導學生講述接力跑與長跑、短跑之間的共同點和區別,并鼓勵學生表達對長跑、短跑、接力跑這些體育運動的看法和想法;最后各小組派出一名代表,講解每個體育項目的特點,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及時的指正和引導,幫助學生提高體育知識求知欲。
3.樹立健康的觀念,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
長期以來,學校和家長都重視應試教育,而忽視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教育,所以造成了學生對體育鍛煉沒有興趣,甚至逃避上體育課。對體育鍛煉和健康觀念缺乏足夠的重視也是學生體質下降的重要因素。每一個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體育鍛煉也是如此。所以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強化學生的健康觀念,培養學生積極地進行體育運動和體育鍛煉,只有樹立健康理念和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提高體育素養。
例如,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以開展“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教育,也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對當下初中生的身體健康和體質進行闡述,通過表格、數據、視頻、圖片等比較直觀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當下人們的亞健康狀態和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問題;然后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健康問題制訂健康計劃和運動時間安排表,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并且要求學生設立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安排表,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從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樹立起健康的理念,引導學生將課堂中學習到運動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
4.因材施教,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需求
學校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采用集體授課的形式,這種教學方式對班級整體的提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對個人的體育技能提升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興趣點,男生和女生的體育需求和運動承受能力也不一樣,所以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還要針對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因材施教,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需求,找到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在體育課堂中都能夠找到自信,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體育核心素養視野下的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首先要拉近距離,只有拉近距離才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溝通,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興趣點和喜歡的運動項目,從溝通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這樣教師對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學習方向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優點和擅長的科目進行體育活動的開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通過體育活動,滿足自己的體育學習需求。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不同的體育項目,提升了自身的體育技能,培養了自身的體育素養。
5.走出校園開展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學科素養下的體育課程安排不僅僅只在校園內進行,還可以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讓學生通過戶外運動和實踐活動,認識和樹立正確的體育精神和團結意識,通過體育實踐活動的參與,學生不僅鍛煉了體質,強健了體魄,更提升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人生價值觀。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戶外爬山活動,學生來到大自然中,更能夠放松心情,減輕學習和課業的壓力。在爬山活動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環境整治”比賽活動,讓學生自備垃圾袋,在爬山的途中進行衛生整治,并將垃圾進行分類整理。這個過程不僅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還可以通過學生去感染身邊更多的人;不僅對學生的身體進行了鍛煉,還對保護環境知識進行了宣傳,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自我認同感,為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實踐活動中還能夠增加學生與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進而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
四、結語
隨著教育部門對學生素質教育和綜合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視野下的體育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改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揮學校、教師、學生三個方面的綜合作用,為培養具有高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應把握的關鍵與有效策略[J]體育學刊,2017,24(06):84—88
[2]楊惠燕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背景下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0):112—113
[3]朱明藝.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發展路徑研究[J].運動.2019((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