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摘要:根據《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設置“根本政治制度”教學內容,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巧選教學素材、巧設教學問題、巧用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對根本政治制度的認識,強化國家認同,從而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
關鍵詞:根本政治制度;制度自信;教學設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由基本經濟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構成。學生在面對如何處理個人與國家關系時受年齡、知識、行為的限制,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處理個人與國家關系的能力非常重要。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根本政治制度”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強化國家認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對根本政治制度的認識,強化學生的制度自信。
一、巧選教學素材,強化制度自信
教學素材是支撐教學骨架、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根本政治制度”這節課主要講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及相關內容,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意義,以及怎樣堅持。課前,教師向學生征集意見時,部分學生反映在電視新聞上聽說過“人民代表大會”這個詞,但是對其實質并不了解,這樣的學情增加了本節課的教學難度。因此,搜集學生身邊的正面素材、緊扣時事新聞的素材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制度自信。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通過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相關的圖片和新聞,用學生身邊的新聞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知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魅力;在課堂探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時,通過播放“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議程”視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找出視頻中相關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知;通過展示視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構成有特點”和由人大代表構成的表格圖,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感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這些教學素材激發了學生對“我國政府的信任與認同”討論的興趣,從而強化了學生的制度自信。
二、巧設教學問題,強化制度自信
教學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啟發學生的思維,是師生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教學問題要具有針對性,不僅教學內容與教學問題要相吻合,還要考慮學生的整體性,難度適中,并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反應靈活處理。
例如,“根本政治制度”這節課的教學問題設計巧妙,能夠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使學生認識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覺選擇。在探究“人民代表的權利和義務”這一知識點時,根據學生現在享受的九年義務教育政策,教師提出問題:(1)九年義務教育政策是否一開始就有?(2)九年義務教育政策形成的歷程是什么?(3)人大代表在九年義務教育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第(1)個問題,用學生身邊切實的感受提出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義務教育提案并不是一開始就有,2003年由人大代表提出;第(2)個問題,讓學生按照時間順序總結國家政策的形成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第(3)個問題是對第(2)個問題的延伸,讓學生明白人大代表必須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接受人民監督。問題設計環環相扣,使學生一步一步加深了對人大代表的信任,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三、巧用教學活動,強化制度自信
教學活動是學生參與課堂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學活動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環節。“根本政治制度”這節課內容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如何參與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教學活動。找到知識與活動的結合點是本節課教學設計的重點。
八年級學生對憲法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結合我國第五次憲法修改的新聞,教師要求學生對相關材料進行小組討論分析,通過此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完善和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必要性。在最后的提升環節,通過讓學生觀察學校生活“校園欺凌”“白色垃圾污染”“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等現象設計一個解決方案,把建議反映給當地的人大代表,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精神和家國情懷,強化學生的制度自信。教學實踐表明:提升學生的制度自信不能忽略教學的過程性,應著眼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這就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理念指導下,確立合理的課程觀和教學觀,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通過師生雙方活動,促進學生對社會、國家的認識,強化對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整體認知。
參考文獻:
[1]楊有平.巧妙教學設計提升核心素養:以“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