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效琴
[摘要]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以“觀察”為主題的單元,旨在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教材文本,從觀察方法、觀察實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悉心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從小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為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依托教材;觀察能力;單元主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22-0051-02
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觀察”單元,單元導語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單元語文要素為“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良好的觀察習慣尚未形成,觀察能力也較弱,這就導致他們在寫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會感到困難。作為教師,要能夠以教材文本為依托,引領學生學習文章中作者是怎樣細致地觀察的,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奠基。
一、教給學生觀察方法,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師可以從觀察有物、觀察有序、觀察有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認識到觀察的意義與價值,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一)聚焦鏡頭,觀之有物
在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培養時,如果教師一下子把許多事物呈現在學生面前,由于觀察對象多,學生很難獲得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師能夠引領學生把觀察的著力點放在一個比較小的角度,讓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觀察,那么將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如在《搭船的鳥》一課中,作者通過觀察把翠鳥動作敏捷這一特點描寫得特別形象生動。教學時,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并從中學會細致觀察呢?教師首先讓學生把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讀一讀,然后問學生:“讀了這一段以后,你們對翠鳥有哪些新的認識?”學生在討論交流之后認為,翠鳥會捕魚,動作還特別敏捷。教師立馬追問:“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翠鳥的動作特別敏捷的?請把它圈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圈出了“沖、飛、銜、站,吞”等詞語。這時候,教師再讓學生一邊讀相關的句子,一邊想象當時的畫面。最后,教師再把翠鳥捕魚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說說作者把翠鳥動作敏捷的特點描寫得這樣具體的原因是什么。這樣教學,學生明白了作者之所以能把翠鳥捕魚的動作描寫得那么形象生動,主要是與作者能夠抓住翠鳥的某一特征進行細致的觀察分不開,從而促進了學生細致觀察習慣的養成。
(二)拉長鏡頭,觀之有序
對于三年級學生的習作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言之有序。這需要學生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能夠從不同的觀察對象出發,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如時間順序、空間方位順序、從遠到近的順序、從上到下的順序、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等。學會有序觀察,學生在寫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才會感到游刃有余。
如在第五單元的習作例文《我愛故鄉的楊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并以表格的形式把外形、顏色、味道的相關描寫提取出來;然后,讓學生把這些句子多讀幾遍,并從“先、隨后,最后”等表示時間詞語的描寫中感受作者在描寫楊梅的時候觀察了很長時間,所以才能把楊梅的特點表達得那樣清楚。這樣教學,可以將有序觀察的方法逐步分解,把連續性文本轉化為非連續性文本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閱讀批注的形式把作者觀察楊梅非常仔細的句子畫出來,然后讓學生就這些地方多讀幾遍,以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作者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是按照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特點,這能為學生今后的觀察指明路徑與方向。
(三)附加鏡頭,觀之有感
在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在平常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觀察指導,鼓勵學生把自己在觀察中的想法大膽地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把所要描寫的事物寫得更加形象生動。
如第五單元的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作者在描寫小狗跑不過火車時,站在小狗的立場上對小狗的想法進行了猜測;同時,作者也把自己的想法寫了出來,把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狗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再如,《搭船的鳥》一課的第二自然段“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帶著一點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其中,“比鸚鵡還漂亮”是作者在仔細觀察以后,把翠鳥與鸚鵡進行比較以后表達出的看法與感受。在《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中,作者把楊梅的味道描寫得又酸又甜,說自己的牙齒又酸又軟,這些都是作者實實在在的感受,令讀者也不禁想一嘗為快。由此可見,學生在習作的時候,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只有融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讓自己的文章更具真情實感。
二、注重觀察實踐,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習得了觀察方法后,更重要的是要將其運用于觀察實踐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明確觀察步驟后,逐步養成觀察習慣。
(一)養成做觀察記錄的好習慣
學生寫話或者習作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會從觀察中獲取或者積累寫作材料。在觀察實踐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某一場景或者某一事物的變化情況,并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記錄下來。這樣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地積累,學生的觀察與寫作能力就會不斷提升。
如《搭船的鳥》一課學完之后,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這樣的觀察實踐任務:觀察自己身邊的動植物或者一處場景,并在自己的觀察記錄本上把觀察的時間、地點以及觀察中的發現記錄下來。在學習《金色的草地》一課時,依托課后練習“如果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事物是變化著的。如向日葵會隨著太陽轉動,含羞草被碰觸后會害羞……”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一種事物,并把其中的變化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需要指出的是,為了讓學生的觀察更為準確與細致,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內對同一種事物進行觀察,當學生發現自己觀察的事物具有變化的特點后,要及時把這種變化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這樣日積月累,學生不僅可以從中感受到觀察的樂趣,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為自己今后的習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養成全方位觀察事物的習慣
在學生觀察的時候,教師要鼓勵他們對觀察對象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觀察,而不是單一的、平面的觀察。教師要通過多種實踐活動來調動學生的感官,以使學生的觀察走向深廣,實現觀察途徑由少到多的轉變。
如在第五單元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有了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的觀察經驗,在“初試身手”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等觀察方法來了解芒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四人為一組,就自己帶來的蘋果進行觀察,在小組之內說說自己觀察到了蘋果的哪些特點。就這樣,在嗅覺、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作用下,學生不僅掌握了觀察水果的方法,而且感受也更加深刻了,這為學生的生動表達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語文要素和學生實際出發,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為學生提供觀察實踐的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幫助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從而使學生能夠學會觀察,妙筆生花。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