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鏡


摘 要:通過對半楓荷實生苗3種不同葉形、單株占比及苗木生長情況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半楓荷1年生實生苗的似楓香葉、似阿丁楓葉和半楓荷葉3種葉形的平均葉長、平均葉寬分別為9.3cm和9.2cm、10.1cm和4.3cm、8.1cm和6.3cm,3種不同葉形苗數占總苗數的比例分別為30.5%、54.5%、15.0%,3種葉形平均地徑和平均苗高地徑生長量分別為0.95cm和0.67m、0.63cm和0.48m、0.78cm和0.56m??梢?,似楓香葉的半楓荷實生苗地徑和苗高生長最高,典型的半楓荷次之,似阿丁楓葉的半楓荷生長較差。
關鍵詞:半楓荷;實生苗;葉片分化;生長情況;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S795.90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9-0076-02
半楓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1-2]屬金縷梅科半楓荷屬,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為常綠或半常綠闊葉喬木樹種[2]。該樹種用途廣泛,可作為材用、藥用、綠化和觀賞等。由于半楓荷的自然更新能力差[3],近些年來,人們常通過人工采種育苗、扦插育苗、組培育苗等方式大量繁育半楓荷苗木,作為綠化、造林樹種之用,使得半楓荷的育苗、栽植面積逐年上升[4-5]。本研究通過開展半楓荷實生苗培育試驗,觀測半楓荷葉形分化、分化占比和苗木生長情況,對半楓荷3種不同葉形的苗木生長進行分析,旨在探索半楓荷實生苗3種不同葉形與苗木生長的關系,為半楓荷的實生苗培育現栽植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圃地位于福建省沙縣富口鎮白溪口村,地處東經117°38′0″~117°38′11″,北緯26°15′04″~26°15′12″。圃地為低丘山地,地勢較平緩,排水通暢,海拔高185~205m,坡度20~30°。圃地土壤為紅壤,成土母巖為花崗巖,地壤酸性,pH值5~6,肥力中等。屬海洋性兼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溫19.4℃,極端最高氣溫40.6℃,極端最低氣溫-5.5℃,年均降雨量和蒸發量分別為1728.6mm、1504.1mm,降雨量大于蒸發量,水濕條件較好,全年相對空氣濕度79.4%,年均日照時數2052h。無霜期308d,實際霜日6~15d。
1.2 試驗材料 半楓荷種子于2017年10月采自福建省沙縣青州鎮板山村(東經117°32′0″~117°37′11″,北緯26°06′04″~26°46′12″),種子千粒重8.35g,純度95.5%。
1.3 試驗設計 試驗圃地于2017年3月5日播種,在播后265~270d,觀測半楓荷不同葉形、數量及不同葉形的實生苗地徑和苗高等[6-7]。
1.4 調查分析
1.4.1 葉形分類 參照半楓荷葉形的傳統描述,將其分類為似楓香葉、似阿丁楓葉和典型的半楓荷葉(以下簡稱半楓荷葉)3種葉片類型[8]。本試驗還將不同葉形數量占單株葉數量2/3以上的歸為本葉形的半楓荷植株,如1株半楓荷實生苗上的似楓香葉數占該株苗木總葉數量2/3以上的,就歸為似楓香葉的半楓荷。
1.4.2 調查方法 對試驗圃地1272株半楓荷實生苗的葉形、地徑、苗高進行逐株觀測,計算出3種不同葉形半楓荷植株的平均地徑、平均苗高,找出平均標準苗各5株,再測15株平均標準苗的葉片長度、寬度,計算出3種葉形的平均葉長、葉寬,然后進行試驗結果分析。
1.4.3 方差分析 在本試驗圃地的1272株實生苗中,按3種葉形每種葉形分別隨機抽取20株,6個重復,共計360株,分別觀測地徑、苗高,計算出每個重復平均地徑、平均苗高,再進行試驗結果分析。試驗結果利用Excel進行統計、單因素方差分析[9-10]。
2 結果與分析
2.1 3種葉形葉片的大小、數量及比例 從表1可以看出,半楓種實生苗的似楓香葉、似阿丁楓葉、半楓荷葉3種不同葉形的平均葉長和平均葉寬分別為9.3cm和9.2cm、10.1cm和4.3cm、8.1cm和6.3cm。3種不同葉形苗木占總苗數的比例分別為30.5%、54.5%、15.0%,其中,以似阿丁楓葉形的占比最高(即54.5%),半楓荷葉形的占比最低(僅15.0%)。結果表明:半楓荷實生苗存在明顯的葉片分化現象,既有不同葉形的單株,又有同一植株上有2種或3種以上葉形的植株;半楓荷實生苗中以似阿丁楓葉的占比最高,似楓香葉次之,半楓荷葉最少。
2.2 3種不同葉形苗木的生長情況 從表2、3可以看出,半楓種實生苗的似楓香葉、似阿丁楓葉、半楓荷葉3種不同葉形的平均地徑和平均苗高分別為0.95cm和0.67m、0.63cm和0.48m、0.78cm和0.56m。其中,以似楓香葉的半楓荷實生苗平均地徑和平均苗高為最高,以似阿丁楓葉的半楓荷實生苗的平均地徑和平均苗高為最低,而典型的半楓荷葉實生苗的平均地徑和平均苗高介于似楓香葉與似阿丁楓葉之間。經方差分析和顯著性檢驗,3種不同葉形半楓荷實生苗的平均地徑、平均苗高生長量均存在高度顯著差異。說明半楓荷實生苗的葉形變化顯著影響到苗木(地徑、苗高)生長,表現為半楓荷實生苗單葉葉面積越大(如似楓香葉的),苗木的地徑、苗高生長越快[11]。
3 小結與討論
(1)半楓荷實生苗存在顯著的葉片分化現象,有似楓香葉、似阿丁楓葉、半楓荷葉等3種不同葉形,且以似阿丁楓葉的植株占比最高,似楓香葉次之,半楓荷葉最少。
(2)半楓荷實生苗葉片分化對苗木的地徑、苗高生長存在顯著影響,表現為以似楓香葉的半楓荷實生苗地徑和苗高生長為最高,典型半楓荷葉次之,似阿丁楓葉最低。
(3)半楓荷實生苗不同葉片形狀、葉形植株占比及葉片形狀與苗木地徑、苗高生長的影響,可能會因采種地點、采種母樹、采種部位等的不同而不同,或隨著林齡、立地條件、環境條件、水肥管理水平等的變化而變化[11],這些都有待于今后作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89-190.
[2]鄭萬鈞.中國樹木志(第二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1890-1893.
[3]任朝輝,五蓮輝,田華林,等.貴州半楓荷瀕危成因分析[J].貴州林業科技,2014(2):34-36.
[4]趙厚濤,宋培浪,韓國營,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半楓荷的最新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10(21):210-212.
[5]李日鴻.沙縣混生半楓荷闊葉林群落特征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189-191.
[6]曹展波,林小凡,楊樺,等.半楓荷實生苗生長規律及培育技術[J].南方林業科學,2015,43(5):18-21.
[7]邱全生,劉旅平.半楓荷幼苗培育技術及比較[J].南方林業科學,2015,43(6):36-38.
[8]蘇培璽,張立新,杜明武,等.胡楊不同葉形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對加富CO2 的響應[J].植物生態學報,2003,27(1):34-40.
[9]薛香,梁云娟,郜慶爐.農業科研中應用Excel進行方差分析的方法[J].現代化農業,2009,361(8):48-50.
[10]陳友春.利用Excel進行統計的方差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46-49.
[11]楊艷軍,孟玉珂,贠慧玲.梓樹葉面種與生長相關性研究[J].甘肅林業科技,2016,41(4):11-13,3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