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屏簫笛制作技藝起源于貴州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有著悠久的制作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馳名商標。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組建簫笛藝術工坊,建設簫笛制作實訓室,聘請名師引進人才,圍繞玉屏簫笛產、學、研、用四個方面開展立體協同育人。本文對團隊近三年來取得的成果進行匯總,旨在總結建設經驗,進一步提高項目和專業建設水平。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簫笛產學研用;立體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TS953. 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181-02
一、概述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簫笛藝術工坊所依托的音樂教育專業,圍繞我校“立足銅仁,面向貴州,輻射武陵”的服務方向,以“基礎教育、基層館團、文化產業、創新創業”為就業導向,搭建“雙臺”(講臺、舞臺)、打造“四室”(教室、實訓室、鋼琴室、排練室),與用人單位聯合,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愛演奏、懂制作”的小學音樂教師和音樂相關專業技能型人才。
(一)人才培養質量好
近三年來,培養了能教學、會管理、愛演奏、懂制作的音樂專業人才259人,平均就業率97.66%,在省級以上比賽獲獎15人。
(二)科學研究水平高
主持完成省級課題、項目5項,出版教材5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標志性成果《簫笛演奏教程》納入學校精品課程建設,研發出兒童簫笛并在幼兒園做試點推廣。
(三)社會服務能力強
年均承擔省、市文化活動30余場,開展送教下鄉50余次,承擔各類參觀展覽5000多人次,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曹建明、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正偉、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等多位領導的一致好評。
(四)文化傳承創新高
帶動10余家簫笛企業產品質量提升,玉屏簫笛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創業項目獲“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院校創新創效創業比賽二等獎。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廣
參加中國東盟“一帶一路”教育交流,承擔并完成貴州省華文教育基地“尋根之旅”活動的教學任務,累計服務外籍專家、留學生500余人次,受到廣泛好評。
二、內容與實施
本團隊在銅仁幼專優秀教師團隊的基礎上,聯合玉屏駿賢樂器廠、玉屏簫笛廠等多家企業的人才隊伍,培養優秀的簫笛制作與演奏的高職、中職學生。
(一)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近三年來,圍繞簫笛相關項目的建設,本教學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活動。積極建設與本課程相關的課程,如“簫笛演奏(主修)”、“簫笛制作與演奏(選修)”、“暑期簫笛制作興趣班”等;同時,突出師范特色,恪守“培養中小學教師”的使命,與教學見習、實訓相結合,不斷深化“三教”改革。
1.改革教學內容,完善產教融合運行機制
以簫笛藝術工坊為載體,積極探索引企入校、聯合育人,完善產教融合運行機制。學校、政府、企業協同開展‘‘現代學徒制”,打造精品課程團隊。校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推進校企專業共建,完善并推廣校本教材,促進音樂教育專業教材改革。團隊搭建200多個平方來的玉屏簫笛制作實訓室,圍繞玉屏簫笛“產、學、研、用”,開展立體協同育人。
2.開展“I+X”證書制度試點,改革課外實訓教學
開展“I+X”證書制度試點,音樂專業學生除學位證書外,還可以考取簫笛藝術工坊制定的簫笛演奏或簫笛制作等級證書。任務驅動,項目帶動,推動師范類專業尤其音樂教育專業教法改革。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助力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在簫笛制作和演奏的學習過程中感悟和傳承工匠精神,加快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培養簫笛制作方面的能工巧匠,將敬業奉獻、推陳出新、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3.撰寫《簫笛演奏教程》,提高學生興趣和演奏能力
《簫笛演奏與制作》精品課程的編寫針對零基礎熱愛簫笛演奏學習的學生,采用問題導向的方法,用樂曲代替部分練習曲。在基礎篇和提高篇中加入二重奏和獨奏曲片段的練習來替代練習曲練習,側重學習過程中興趣的培養,補充必要的樂譜知識并做有針對性的訓練,教材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4.舉辦簫笛千人齊奏藝術活動,傳承民族民間文化
團隊為我校新生制作人手一支笛,深入推進玉屏簫笛文化進課堂活動。在每年的藝術節上,“千人簫笛齊奏”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此舉提高了學生識譜技能,鍛煉了學生的演奏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舞臺經驗,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此外,建立銅仁幼專玉屏簫笛坊微信公眾號,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及時推送簫笛相關新聞、曲譜等信息,傳承簫笛文化。
(二)多措并舉,強化師資團隊建設
1.實施“青藍工程”,培養優秀教師。
項目組實施“老帶新”機制,采取聽課、評課、研討、課堂改革等活動,切實提高新教師、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老教師、專業教師配合學校做好新教師的帶教工作,支持、鼓勵、幫助青年教師擔負起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并通過“傳幫結帶”,達到共同進步。工坊每年承擔中青年教師研習5人以上。
2.實施“雙師”工程,培養骨干教師。
校企聯合,共同搭建“雙師型”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平臺,不斷提高音樂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建立玉屏簫笛實驗生產線,推廣玉屏簫笛標準化生產技術,完善“現代學徒制”運行機制,傳絕技、帶高徒、出精品,實現助推玉屏簫笛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通過實施“雙師”工程,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真正打造理實一體化教學師資團隊。
3.實施“名師”工程,培養項目帶頭人。
通過訪問學者、進修學習等途徑,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職教名師、學科帶頭人。聘請劉澤松、吳繼紅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我校客座教授。與玉屏駿賢樂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協同,曹俊、舒厚槐、張志學等多位玉屏簫笛制作名家共同參與,為我校簫笛大師工作室團隊注入新鮮的血液。邀請全國知名簫笛制作或演奏大師來校講學,如周林生、王建宏、劉澤松等。
4.實施“教授”工程,提升教師職稱和學歷。
本團隊由我校全體音樂教師和部分其他專業教師共同參與,邀請企業和校內外專家來我校進行簫笛制作與演奏技能培訓,選派部分教師到企業及用人單位參與實踐。
通過項目帶動青年教師學歷提升,目前2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5位教師攻讀碩士學位。全體音樂教師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創建電子音樂、古箏、胡琴等多個藝術工坊,促進團隊協同發展。
三、實踐與創新
(一)搭建“四位一體”協同育人平臺,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制作室年均生產簫笛5000余支,開展簫笛演奏講座培訓十余次,進行歷史文化研究和簫笛產品的研發。充分發揮產、學、研、用“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優勢,依托“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指導學生建立網絡店鋪,帶動創新創業。深入開展“現代學徒制”,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以學生(學徒)技能培養為核心,以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為紐帶,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傳授為支撐的校企共同交替培養人才的新模式。
(二)實現簫笛制作工藝、工作流程、營銷模式上的創新
團隊通過大量的實踐,對簫笛的音準、雕刻工藝等環節進行研究,完善了專業演奏笛、學生普及笛、幼兒演奏哨笛等系列產品。將傳統簫笛制作一人包攬全部流程改為流水線作業,合理安排和調整各工作崗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創新產品包裝,美化網絡店鋪,線上線下多種方式拓寬玉屏簫笛的銷售渠道。
(三)開展送教、送文藝下鄉,助力鄉村振興、文化振興和脫貧攻堅
團隊多次到銅仁市周邊地區開展送教下鄉,舉辦文藝演出等活動,與玉屏駿賢樂器廠聯合六龍山鄉鎮農戶打造簫笛竹林基地,助力脫貧攻堅。
四、效果及影響
(一)提出民族器樂教育新模式
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創造創業新平臺,解泱新問顥,使教學手段更為科學。編寫校本教材,組建精品課程團隊,采用問題導向的方法,解決零基礎學習簫笛演奏的常見問題,使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二)“產”有創新創業國家級榮譽
項目團隊獲國賽二等獎2次、省賽一等獎1次,連續多年在銅仁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二等獎。玉屏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授予玉屏簫笛文化傳承創新教育基地,形成政府企業合作推廣民族器樂新局面。
(三)“學”有民族器樂簫笛課程
發揮《簫笛制作與演奏課程》的“種子”作用,融合美育課程,以教學實踐為綱領編寫校本教材,組建精品課程團隊推送線上學習視頻,為簫笛演奏愛好者提供學習便利,以課程豐富學生文化生活。
(四)“研”出一批工藝精湛簫笛
國家非遺傳承人劉澤松引領,王展才名師實操,研發了梵凈山景觀系列套笛、鏤空雕龍圖案系列套笛。套笛在2016年5月代表中國到美國參加蒙特利公園市百年市慶活動,獲各國人民的贊賞。
(五)“用”在人手一支笛
新生入學人手一支笛,簫笛演奏已成為師生喜愛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人人學習、人人參與氛圍已形成,也是銅仁市的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