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悅瀅 宿青云
【摘 要】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逐漸深入,我國關于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的討論日漸熱烈。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其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其具備了發展特色經濟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通過閱讀大量文獻,本文將從特色經濟的概念界定出發,分析民族特色經濟的形成過程,并對發展民族特色經濟的基本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回應和思考,進一步加深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關鍵詞】 民族地區 特色經濟 生產規模 競爭優勢
可持續發展
一、相關概念
特色經濟的含義:“特”指“特殊”,“色”指“現象”,“特色經濟”就是指一個區域具有標識性的經濟。具體而言,特色經濟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依據本區域現有的經濟、社會、文化狀況,資源稟賦和生產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擴張經濟總量,結構合理且主導產業優勢突出,經濟效益顯著,能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具有鮮明區域特點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必然性
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經濟面臨著諸多良好的機遇與條件,具體表現為以下四點:
1、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需要。隨著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深入以及精準扶貧方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興起,民族地區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特色制造業、特色旅游業等特色產業,積極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發展路徑,走出一條與東部沿海地區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2、自然資源儲量豐富。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礦產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和稀土等儲量豐富,前景廣闊,擁有量約占全國總量的32%;水力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達5.57億千瓦,約占全國總量的82%;土地遼闊,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7%,草地資源尤為豐富,但耕地資源相對匱乏;森林資源豐富,面積約占全國總量的30%,蓄積量約占全國總量的50%;少數民族地區大都位于欠發達地區,受現代工業文明影響較少,地貌類型以及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且完整性高,氣候垂直分布明顯,自然生態資源十分豐富。
3、人力資源供給充足。民族地區人口增長速度快,2000—2010年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是漢族的9倍之多,人口紅利優勢明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達程度不高,企業規模較小,吸收勞動力的能力不足;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加大,釋放出相當數量的勞動力;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民族地區大量的剩余勞力滯留在農村,尚未實現充分就業。鑒于此,民族地區的勞動力供給相當充裕,勞動力價格遠遠低于其他地區。
4、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由于自然環境差異較大,不同的民族在長期的文化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包括服飾文化、傳統手工藝等。這些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的文化被世代傳承,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地區經發展特色經濟的優勢所在。
三、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基本要求
特色經濟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現象,其發展之路與常規經濟的發展之路有著諸多區別:
第一,民族特色經濟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特色的自然資源優勢。少數民族地區資源的種類和豐裕程度等有所不同,有的自然資源豐富,有的氣候條件優越,因此發展對象也應有所不同。例如,貴州作為礦產資源大省,礦產資源開發為第二產業提供了最為直接的物質支撐,礦業已成為貴州省的支柱產業之一;云南和新疆地區則依托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優勢分別發展了番茄產業、薰衣草產業和中藥材產業。但是,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的產業,在經濟增長見效快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續發展性。尤其是通過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形成的經濟模式,甚至具有一定的衰敗性。
第二,民族特色經濟要充分體現本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少數民族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地,各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催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經濟。發展民族特色經濟,要以民族文化為根基,從民族地區居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例如,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進行的斗爭中,積累了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醫藥學體系。
第三,民族特色產業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經濟,僅僅依賴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政策支持等外因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發展內內因,關注如何促進民族地區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及其自由全面發展。因此,特色人力資源開發是民族地區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任務,對特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自然資源開發的短期性相比,特色人力資源開發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指的是為了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發掘人力資源潛力而進行的一系列有計劃的培訓教育活動,民族地區特色產品的開發、特色技術的提高、特色項目的開展,都需要相應的特色人力資源。
第四,民族特色經濟必須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提高市場轉化率。根據“規模經濟”理論,特色經濟同常規經濟一樣,可以通過擴大規模中提高利潤水平。此外,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特色經濟才能形成一定的市場影響,并進一步形成其特色品牌,將外在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其市場轉化率,并最終帶動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規模化發展也可能導致民族特色文化的隱退。以浙江景寧縣畬族特色茶產業的發展為例,隨著“惠明茶”的規模化生產,傳統節日中的 “吃烏米飯”、“踏青”、“對歌”等節日習俗,在畬族村落已經盛況不再,這意味著特色茶產業的文化特色正在消失。鑒于此,民族特色產業不應該一味追求擴大規模,而更應該注重商品的“質”,走高端化、少量化的發展道路,充分體現民族特色產業背后凝結的民族文化價值。
四、總結與反思
依托地區比較優勢而產生和發展的特色經濟,對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經濟,必須以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為根基,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謹慎對待規模經濟和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關系;在利用資源優勢的同時,注重特色人力資源的開發,堅持創新,形成競爭優勢和競爭壁壘,最終實現特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