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軍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要把握數學知識的本源,應用數學獨特的思維方式,在形成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扎根于知識的源頭,吸收知識的營養,將數學知識“源汁源味”地呈現給學生,以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持久生命力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悟性;思維方式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句話或許是對于教育對象的結果而言的,對于教育的過程來說,知識的生長應該如同植物的生長一樣,植物只有扎根于土壤,吸收土壤的營養,才能枝繁葉茂。知識也是如此,學生必須掌握數學知識的本源,應用數學獨特的思維方式,在形成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扎根于知識的源頭,吸收知識的營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有持久生命力的知識。
一、“源”汁,豐碩學習感知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經歷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到繁的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站在整體、系統和結構的高度上把握和處理知識點,在知識的聯系中尋找生根點,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時,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復習整數加減法法則,學生都能說出相同數位對齊。在復習小數加減法時,學生都知道小數點要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筆者接著提問:“2分米+1米=3( ?)是對是錯呢?”學生說:“要把1米換成10分米,結果是12分米。”筆者繼續引導學生:“為什么要換算單位呢?”這樣學生逐漸理解了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接著,筆者引導學生繼續思考:那在整數和小數加減法中,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呢?經過一番討論后,學生得出結論:相同數位上的數計數單位相同,它們能直接相加減,如5個百+3個百=8個百,而5個百+3個十不能直接得出8個什么。由此學生也體悟到異分母分數,它們的分數單位不同,當然不能直接相加減,應該先統一分數單位,也就是要先通分。
通過這樣的教學引導,對于“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不同單位的數要先換算單位,是不可以相加減的”這一知識“源”汁,學生便可以深刻地印在腦海中,也可以應用到加減法的問題解決中。
二、“源”味,豐富學習情感
數學學科知識較為復雜、抽象,大多數學生認為數學學習較為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局限在數學知識點的講解上,不僅要帶領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還要在教學知識點時讓學生體會這一知識點的“源”味,既掌握知識方法,又增強情感體驗,從而樂學、好學。在教學“和差問題”時,通過畫線段圖我們知道:(和+差)÷2=較大數,(和-差)÷2=較小數。然而學生真的能夠體會到其中的邏輯關系嗎?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其中的要義,筆者指著線段圖告訴學生,其實我們剛才做的事,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齊頭并進。我們從多的里面拿出一部分(差),或者將少的里面添上一部分(差),使它們一樣多,這樣就齊頭并進了,從而高效地解決了問題。學生從“齊頭并進”這一詞中,理解了在處理一些有差異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轉化假設,消除其中的差異,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齊頭并進”可以認為是和差問題的“源”味,學生體會到這一“源”味,這一“味道”也就能深深印在其腦海中。洞悉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技巧,學生就可以在享受成功喜悅的過程中,對數學學習自然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
三、“源”知,豐盈學習體驗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演繹、體驗知識的“源”知,帶領學生構建數學模型,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豐盈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
1.概括規律,形成“源”知
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經過一段時間所形成的角度問題,歷來讓許多學生感到棘手,教師要讓學生經歷從表面認識到規律總結,理解其內在的要義,從而形成技能。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試著用鐘面來觀察分針經過5分鐘、10分鐘、15分鐘、18分鐘、60分鐘所形成的角的大小,直觀認識分針走一圈是60分鐘,所形成的角是360°,所以分針經過1分鐘,走了1小格,所形成的角是360°÷60=6°,這樣學生可以根據分針經過的分鐘數求出所形成的角的度數(見圖1)。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學生經歷了知識解決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幫助學生提煉概括,以一種簡約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便于學生記憶,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能力。
數學研究的對象本身就是抽象化的材料,概括既是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又是學習數學的一種必備能力。教師應從小學起讓學生經歷概括過程、學會概括方法、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規律。
2.接受體驗,尋找“源”知
在學習小數時,學生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5與5.0的關系,教師往往會告訴學生5與5.0大小相等,因為小數點后面添上0或去掉0,大小不變。但是5與5.0的意義不同,5表示5個一,5.0表示50個0.1,5.0比5更精確。學生能理解這里的精確所表示的含義嗎?或許我們都認為計數單位越小,這個數越精確。筆者認為這樣將知識強硬地灌輸給學生,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很好地理解這里的“精確”所表達的含義。筆者在教學時,會先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有人問敵方艦隊離觀測點多遠?甲說離觀測點2500米的范圍內,乙說離觀測點5000米范圍內。你們認為哪個人說得更精確?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知道范圍越小越精確,也就越容易精準發現目標。在此基礎上,筆者帶領學生探討5與5.0的精確度。一個兩位(三位、四位不會影響這里的探討結果)小數,保留整數是5,這個兩位小數最小是多少?最大是多少?學生討論后得出最小是4.50,最大是5.49;這個兩位小數精確到十分位結果是5.0,這個兩位小數最小是多少?最大是多少?學生不難得到最小是4.95,最大是5.04。接著,筆者引導學生繼續思考4.50、5.49、4.95、5.04這四個數在數軸上的位置是怎樣的,如圖2所示。
筆者讓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在數軸上找出這四個數的位置,如圖3所示。
找一找近似數是5的兩位小數的范圍在哪里?而近似數是5.0的兩位小數的范圍從圖中很清楚地反映出比近似數是5.0的兩位小數的范圍要小,學生真切地感知到5.0比5更精確的意義,如圖4所示。
3.動手操作,發現“源”知
小學數學中很多知識點源于生活,便于學生用生活模型來建構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大量感性知識,從具體形象思維中發展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立體圖形表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側面積。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了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及三棱柱等。課上,筆者讓學生將這些柱體的上下兩個底面先剪下來,然后觀察剩余的側面,并分別說說這些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體會不同物體的側面積有不同的計算方法。然后,筆者讓他們先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側面沿一條高剪開,再展開,觀察所得的長方形的長與寬和原來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到長方形的長等于原來立體圖形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原來的高。最后,筆者帶領學生用圓柱體和三棱柱進行操作,通過同樣的方法得到同樣的結論:柱體的側面積等于底面周長乘以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這一“源”知,可以為后續解決相關問題及關聯知識的學習提供“源”知動力。
四、“源”態,豐盛學習感悟
“源”生態的事物,總是讓人難忘。數學知識點的接受需要結合“源”生態的解釋,這樣的接受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在學習“商不變的規律和商的變化規律”時,筆者常會以分巧克力這一“源”生態事件來進行教學:學生人數(除數)不變,巧克力數(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巧克力數不變,學生人數擴大或縮小;巧克力數和學生人數同時擴大或縮小。學生在分巧克力的過程中,可以概括出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的變化規律。有了分巧克力這樣“源”生態事件的支撐,相信學生能輕松地感悟商的變化(不變)規律。
總之,數學教師要善于尋找“源”點,有源之水,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生生不息,讓源頭的活水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處于最佳的狀態,讓知識的獲取與能力的提升相互交融,帶領學生感悟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朱莉.數學游戲助力數學課堂教學作用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9(2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