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紅
摘 ?要:教育改革提出給學生“減負”的教育理念,學校為了踐行這一理念制定了相應的規定,減少學生的“家庭作業”。教師通過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豐富教學模式,給小學生數學課堂打開新的大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仍舊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依舊沒有得到有效改善。不僅是學校沒有找到合適的教學策略,家庭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只有規避現存的教育弊端才能改善這一現狀,實現改革發展終極目標。
關鍵詞:數學教學 ?獨立思考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134-02
環境適應能力是人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時刻接受挑戰的能力,這是一項包含獨立性、溝通技能、思考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能力。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教育的關注力度逐漸上升,小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其受教程度更加受大眾關注。該文主要通過小學數學的教學現象,從家長、教師、學生等角度思考,總結3點關于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措施。
1 ?創設“以教為學”的趣味課堂
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的沉淀,也會因為外在環境的刺激改變,小學生的大腦仍舊處于探索和模仿的階段,因為客觀條件的改變而變化。能力可以通過專業的訓練培養出來,小學生在形成自主思考能力的過程中需要良好的習慣做鋪墊,只有持續不斷思考和總結才能將一種習慣逐步轉變為個人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僅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對學生整個人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1]。少年強則國強,只有加大對學生團體的關注,培育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才能推動社會的高效運轉,也能讓學生在未來生活中更快速地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小學數學是一門單調的學科,既沒有自然學科的創造力,也沒有語文學科的多樣性,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倦怠心理和放棄行為。小學生行為控制能力還很薄弱,行為的主導者并不完全屬于自己的思想,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不利影響,從而忽略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
對此,教師要以“知己知彼”為戰略方針,利用當代的科學技術將文字型的數學課堂動態化,“強制”學生進行思考。通過課堂上的任務布置,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數學的魅力,也能給學生更多緊迫感和增加學生的學習理由。具體實施方式是讓學生當“教師”,讓其依據教學目標自主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教”的過程中通過自我獨立的行為學會“學”的技巧[2]。例如,在進行數的運算時教師將運算的規律教授給學生,之后將學生隨機平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分別討論“加、減、乘、除”的運算方式,讓學生自行設置例題,通過對例題的討論和講解將數與數之間的運算理解透徹。之后讓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進行班級內的課程講解,力求將知識的重點全面覆蓋到每位學生,學生在“教師”的角色中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學生的分享并不會比教師的講解更透徹,但學生與學生之間會有更強烈的相互信任的心理狀態,學生從教師的角度理解更多知識點,并且在得到自主思考的益處后能通過自我心理暗示增加自主思考頻率。
2 ?將教材與生活相結合
教育改革需要走的路還很長,目前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成果都沒有完全達到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目標。從獨立思考能力來看,影響小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因素很多,目前學校的學習資料除了教材還有各種各樣的輔導書,這些書籍的內容千篇一律,只能實現教師的題海戰術,但練習越多學習成果只會適得其反[3]。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角色不是背誦教材、復印資料的機器,只有重視學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并且滿足學生高層次的需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不愿自主學習的心理弊端。人類的智慧都是來源于生活,教育知識也是如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知識的教授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生活化的啟發才能引導學生持續思考問題、發現問題。
例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和生活較為貼近的內容,立體的圖形和事物隨處可見,教師不應拘泥于黑板和教室這一方土地,鼓勵學生將數學課變成“手工課”。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學生視角下進行方體的手工創作,也要讓學生積極發現身邊的“數學點”,或一幢房子、一塊橡皮擦,讓學生自主進行觀察和思考。遇到有難度的知識點采用“拋磚引玉”的教學方式,先設立一些相關聯的簡單知識點,再逐步加強知識點的延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持續思考的良好習慣。
3 ?注重家庭教育,采用“放養式”的教育理念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和使命的承載體,從來到世界那一刻起就不僅承載了自我的生命,還有家庭的期盼。因此,即便“減負”的教育理念和口號不斷響起,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依舊是負重前行[4]。繁重的學業和課外興趣的培養已經占據了學生絕大部分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而家長懷著“望子成龍”的迫切期望,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十分關注。據相關調查發現,80%的家長會全程“守護”小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并且教師也采用“家長批改作業”的檢查方式,強制家長進行作業輔導。部分家長為了完成“全優”的教學任務在學生做錯或還未思考出來答案時公布正確答案,這種方式不僅給學生形成很強的依賴心理,也會給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以至于完全失去自主思考的機會和能力。
對此,教師應改變批改作業方式,鼓勵家長“偷懶”,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例如,在完成“百分數”相關習題時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后可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讓學生在不對照參考答案的情況下進行兩兩互評。在處理有爭議的問題時借助教材積極思考正確答案,這樣不僅能鞏固知識點,還能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5]。
4 ?結語
數學學科是培養學生立體思維的重要學科,其在教學方式上也應采取多樣性原則,以便學生思想建設工作的開展。在進行小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策略時,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十分有限。在培養學生獨立習慣的道路上還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途徑。總之,無論方式如何變化,教師、學生、家長作為教育環境的主體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人的潛力是無限的,相信通過多方面的工作和努力一定能培養出越發優秀的學生群體,為社會的發展謀福利。
參考文獻
[1] 劉玉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8):113.
[2] 熊興瓊.淺談小學數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策略[J].神州,2017(25):75.
[3] 任瑞娟.淺談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赤子,2016(22):178.
[4] 王曉玲.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力[J].好家長,2017(30):126.
[5] 李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J].學周刊,2017(7):84-85.
[6] 黃朝暉.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養成分析[J].新課程,2017(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