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向艷 樊飛轉
摘要:隨著社會競爭性的不斷提高,大學生就業難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多數企業更加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即職業核心能力。職業核心能力一般包含知識能力、工作技能和職業態度。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信息時代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本文通過對信息化時代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和實施兩方面進行論述,結合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分析,探討信息化時代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重要性,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模式
緒論
信息化是以現代通信、網絡、數據庫技術為基礎,對所研究對象各要素匯總至數據庫,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學習、輔助決策等和人類息息相關的各種行為相結合的一種技術,使用該技術后,可以極大的提高各種行為的效率,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供極大的技術支持。信息化時代下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一段時期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體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首先體現出來的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與之相應的是各大高校的連年擴招,它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在持續攀升,成千上萬的畢業大軍不斷涌向社會,導致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雖然國家和政府不斷推出大學生就業優惠政策和就業崗位,但面對不斷增長的就業人群,那只不過是杯水車薪,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于是一大批畢業生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長時間不能就業,一種“畢業即失業”的悲觀情緒不斷蔓延。結合上述情況,大學生就業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畢業生數量與招聘崗位嚴重不匹配
根據官方數據統計分析,每年的畢業生數量與就業崗位都會出現供不應求共供大于求的現象,因此,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的不平衡,是導致就業形勢嚴峻的一個重要因素。
2.畢業生預期待遇與現實情況相差甚遠
當代大學生對就業崗位的待遇期望值往往都是非常高的,對于本科生、碩士生,他們覺得大學畢業就應該從事優厚待遇的工作,待遇成了他們選擇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于企業而言,他們更看重的是員工的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等的職業能力,學歷有可能是第二位的。因此,這也是就業問題突出的一方面。
二、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學術型人才與技術性人才中間出現斷層現象非常嚴重,目前社會急需大批量能夠將科技成果及時轉換為物質產品和現實生產、服務的綜合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
“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優秀人才,是應用型院校與企業雙贏的模式之一。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接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職業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自有人才的學歷提升教育,促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產學結合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應用型高校的必走之路。
三、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應用型院校重點培養大批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就顯得尤為突出。校內實踐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工作技能,進企業開展實習實訓教學是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的實施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1.加強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1)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
學校根據企業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崗位需求,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及基本操作,根據課程設置情況,安排學生在規定時間去企業實習實訓,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育人的對接,同時學生在企業可以感受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紀律等,養成良好的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創新思維等的職業態度,從而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任教,增強校企融合力度
校內教師一般更注重于大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多的接觸專業相對應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所需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學校可以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來校任教,或者來校開展專業技術性講座。這樣以來,既可以用企業人員充實學校雙師型教師建設,也促進了校企之間的無縫對接。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多的了解作為一名合格的企業員工應該具備的條件,從而幫助學生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2.校企協同育人的條件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學校定期安排學生去企業實習實訓。實習實訓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執行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關鍵環節,是實施專業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必要教學形式。通過實習實訓,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就業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技術經驗。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具備以下條件的基礎上,才能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學校合作的企業應具備的條件:學生實習路程適中,避免跋山涉水;企業從事的專業能夠與學校開設專業相吻合或者接近,且具有一定比例的技術人員,具備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的條件等。
校企合作的前提條件是雙方能夠達成十分滿意的合作意向、能夠實現共贏。比如:校企合作后,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教育功能,借助學校的師資、場地等軟硬件資源,校企共同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培訓、生產鏈、從而減少了企業的生產培訓成本,提高了企業的效益。而校企合作有利于學校的課程改革,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使教師在指導學生生產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通過企業的技術和硬件設備投入,帶動專業實訓條件設備的更新,從而及時有效科學地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提高學校畢業生的市場適應能力等。校企合作后,一定程度上能夠較好的提高校企雙方的社會知名度,融合雙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雙方的資源,達到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相互促進,實現校企雙贏的目的。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及實施情況,為提高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沖破了堡壘。各院校因客觀因素實施起來必然會存在不同的問題,但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水平,我們將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趙海燕.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3(36):64-65.
[2]彭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J].南方農機,2020,51(09):173.
[3]王頤,馮爽爽,符湧.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與實踐——以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為例[J].科技與創新,2019(23):104-106.
[4]孔靜.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評價體系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09):123-124.
作者簡介
付向艷(1980-)女,陜西西安,本科,講師,實踐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