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琰
摘要:論述了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意義、內容,并從數學教師“提高對數學教學反思的認識、能力及反思的方法”這三個維度上討論了初中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師;教學反思;新課程;有效
魯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記》借“狂人”之口說出:“從來如此,便對么?”這話里深含的質疑精神、批判性思維,正是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師成長和發展所必需的。新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變是永恒的不變”。教師的職業發展需要專門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為便利又十分有效的途徑就是教學反思,而且教學反思的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因此,我們一線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做一個反思的實踐者。
1.教學反思的內涵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思考對象,對已經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教學活動背后的理論、假設,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其目的是使教學活動進入更優化的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使教師成長地更快、更專業。反思不是單純的事后行為,還包括事前和過程中的反思。
2.數學教師反思的意義
數學教育家弗萊登塔爾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數學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動力,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索行為,是同化,是探索,是發現,是再創造。”這使我們感悟到反思的重要。數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意義體現在:
2.1? 數學新課程的呼喚
反思是數學教師自我適應與發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十反思。新課程要求數學教師要從以往的“知識傳授者”、傳統的“經驗型”教師成長為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研究者”、“專家型”的教師。
新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才能適應當今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逐步學會教學。從“操作型”教師隊伍中走出來,走向科研合理型。從新的課程標準培養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學反思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它作為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數學教育最優化。課程有關的教材、教學過程、師生關系都在發生變化,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建立科學的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并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教學行動。
2.2? 實踐性知識獲得的需要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專業性知識與學生的成績之間幾乎不存在統計上的關系,并非專業性知識越多越好。”同時,其他條件性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也只有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才能發揮功效。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效能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實踐性知識——“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而這類知識的獲得,因為其特有的個體性、情境性、開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師通過自我實踐的反思和訓練才能得到和確認,靠他人的給予似乎是不可能的。
2.3? 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課堂,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最富有生命意義的所在。在這里應該“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下面一些場景我們在一些展示課、公開課上經常能見到: 『新課程教育網』http://www.xedu.net/版權所有&$P]NuNm=Ok? 教師唱主角,學生是配角。學生的學是為了配合教師的教,教師期望學生按教案設計做出回答,并努力誘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學生學會如何揣摩老師的心理;因為教師是新課程的研究者、實踐者和創造者。
3.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的內容
3.1? 對教育觀念的反思
觀念是行為的靈魂,指導著行為。傳統的教學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關注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成績的提高,很少考慮如何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數學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精神、領略數學的美感、感悟數學交流、嘗試數學創造等。這使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 “為什么?”,也不知道要“為什么?”的麻木習慣。在我們的課堂里,除非教師主動提問否則是不允許學生這樣做,學生也不敢這樣做的。在這樣傳統的教學觀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 對課堂教學行為的反思
新課程標準從形式到內容上都作了較大變化,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課程標準下,要樹立新意識,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反思教學行為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還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就為學生創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間。
(2)反思教學行為中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還是知識傳遞的支配者
傳統教法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思維活動完全受教師的支配,這種教學方法不能發掘學生的潛能,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的知識,更應該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并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
(3)反思教學行為中教師是“師道尊嚴”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距離無法縮短,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師生關系,民主的課堂氣氛無法形成。要改變這種形式,教師應該主動由“站在講臺上”,變為“走到學生中去”,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遇到什么問題都愿意與老師講,互相交流。
4.結束語
由于數學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反思性思維,從本質上說,數學是科學中的皇后,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就是一種精神,即理性精神。數學是如此的重要,它站在科學的高峰擴展人們的智力,探求真理,數學的研究成果傳遞給物理學、化學等自然學科,改變著我們普通大眾的生活。數學又是這樣的美麗,在數學家眼里它是詩、是歌、是畫,數學里充滿了公式美,邏輯美、秩序美,令數學家們魂牽夢繞,陶醉沉迷。所以對數學教學反思就更為重要了。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試論教師的反思及其策略》.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張立昌.
[3]《中學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教學資源網.
[4]《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教海拾貝.姚向陽.
[5]《反思性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熊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