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科目,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且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時期,易沖動,容易受外界的各種影響,對其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可以防止他們做出違法的事情,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情境隨著新課改的浪潮涌進課堂教學中,它可以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各種直觀形象的事物顯現在學生的腦海里,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隨著情境的開展而涌動,加深理解記憶,提高教學效率。它是一種科學的、新型的教學方法,教師應針對性地加以實踐,實現其高效運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就是通過各種教學資源和手段創設與文本相關的場景或氛圍,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課堂中,讓他們入情入境,加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由此可見,情境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式,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因而能夠產生良好的課堂效果。不僅如此,學生在情境中充分感知、理解和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為學習的主人,踐行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情境是推進道德與法治課改的有效手段。結合具體案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創設有效情境。
一、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多樣化、豐富化,改變師生互動的方式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將多媒體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只需要輕輕點擊鼠標,相關知識皆近在咫尺,為學生提供了圖文并茂、音形兼具豐富而精彩的知識,讓教師的教學“如虎添翼”,使學生的學習“如魚得水”,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例如,教學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延續文化血脈》一課時,教師就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在導入環節,教師為學生播放了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的精彩片段,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對近年來不斷掀起親近經典、熱愛詩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做出思考,從而更好地進入文本的學習中。不僅在導入新課時多媒體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如在學習“中華文化的產生”這一環節時,用課件為學生出示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藏族的望果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畫面,讓學生感受到各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激發他們對文化的熱愛之情。
而在學習“新時代如何傳承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環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2015年感動中國人物”的視頻,楊科璋因為救被火困中的兩歲孩子而獻出了自己年僅27歲寶貴的生命。學生被楊科璋的事跡感動了,引出對傳統美德的認識。教師趁勢引導:“楊科璋身上體現了哪種美德?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種美德?”將舍己為人這一傳統美德通過楊科璋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里,培養學生舍己救人的精神。
就這樣,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不僅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避免了機械的理論說教,還加速了課堂教學的進程,讓道德與法治知識通過情境這一載體得到有效的傳遞,從而讓學生獲得直觀記憶,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 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生活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教師要將教學內容建立在生活背景之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理解文本,實現知識、情感、能力、態度等方面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生活化教學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接軌。通過實施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發現生活與道德與法治的結合點,并以此為契機,創設生活情境,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富有生活氣息,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感染力。
例如,教學九年級道德與法治《參與民主生活》一課時,為了增強學生的民主意識,讓他們善于運用民主權利,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了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小明家附近開了一家“黑網吧”,班里還有其他班級的同學經常到網吧玩游戲,很多同學常常夜不歸宿,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于是,小明向派出所反映了這一情況,不久這家網吧就關閉了。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化情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從中抽象出民主意識、行使民主權利等與文本相關的知識內容。使學生明白公民要通過行使自身權利維護自身權益。而在向學生講授“行使民主權利的三種形式”時,教師可以從這一生活情境中提煉出“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一方法,并繼續拓展:除了這一方法外,還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我向總理說句話、向新聞媒體反映、利用網絡在政府網頁上反映。就這樣,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的學習更深入、更有效。并且生活化的教學還讓學生意識到生活處處有道德與法治知識,這些知識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一門有著實際運用的學科,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讓他們懂法、守法,能夠用所學知識更好地服務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三、 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創設情境能夠讓學生在角色互換中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九年級的學生參與和表達的意識比較強,通過對場景的模擬和建構,能夠將教材中蒼白的文字轉化為一個簡短的戲劇,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并獲得豐富而深刻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重視角色表演在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能夠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發現表演的契機,用表演演繹文本、用表演引導教學、用表演詮釋內涵,使學生在表演中對知識的理解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生活在新型民主國家》一課時,考慮到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參與民主實踐的機會較少,對民主政治生活了解較少,雖然九年級的學生民主意識有所覺悟但缺乏完整的認知,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組織學生角色扮演理解“民主”這一概念。如學生分角色扮演班級選班干部的故事情境:甲讓班主任直接指定;乙讓各小組推薦;丙投票選舉。教師組織學生對這一故事情境展開討論:你認為哪種方式最公平?為什么?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一致認為丙的做法最公平。由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丙提出的民主投票選舉體現的就是一種民主思想。即每個人享有的參與班級管理事務或發表意見的權利。這樣通過角色表演學生對民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僅僅局限于班級這一范圍。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民主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到國家范圍,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得出:民主是指人民享有的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或對國事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并理解了民主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就這樣,通過創設表演情境,使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下一步步探索出民主的概念和本質,體現了由易到難、由表層到本質的學習規律,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因此,成功的教師之所以將知識教活,就在于能夠為學生創設與他們的認知相符的各種情境,使知識在情境中不斷擴大最終幻化成與文本相符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理解。
四、 設計問題創設情境
問題是貫穿課堂教學的主線索,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提煉出課本中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知識,提高技能。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我們知道,一切學習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學生就缺乏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也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流于表層,無法深入理解。特別是對道德與法治來說,它理論性強,問題教學能夠培養學生通過文字理解本質的能力,因此,教師要設計有效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學習、理解學習,從而產生有效的記憶。
以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促進民族團結》一課為例,九年級的學生通過地理、歷史等科目的學習,了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對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制度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生活中感受到國家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尊重少數民族、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各民族人民是一家人。因此,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設計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使他們不斷調動已有的知識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完成教學任務、落實教學目標。
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回憶:我國人口最多和最少的民族分別是?我國民族分布數目最多的是哪個省?通過以上問題的引導,讓學生知道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正是因為各民族和睦相處、團結一心,才結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紐帶和兄弟情義,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學習“促進民族發展”這一塊時,教師先為學生出示了一段“北京市支持和幫扶新疆和田地區發展”的資料,讓學生結合資料思考:進行對口支援,對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有哪些積極的作用?國家為什么要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學生不斷挖掘資料中的有效信息,對問題展開合作交流: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發展,加大對欠發達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主要是促進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也體現了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策略,唯有此國家才能和諧穩定、長治久安。
總之,情境作為一種富有創意的課堂教學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有效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可以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集形真、情切、意愿為一體的情境,使道德與法治知識在學生心中扎根。
參考文獻:
[1]王學金.淺析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8(7).
[2]莊曉琴.例談主題情境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6).
[3]王慧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8(11).
[4]張延夏.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考試周刊,2018(8).
作者簡介:馬小莉,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甘谷縣康莊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