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
摘要:近年來,隨著公民民主意識及主體意識的提升,社會公共生活這個詞逐步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公民對公共事務參與也更為主動。高中生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國家對他們寄予以了最大的期望,高中生的思想和行為也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各個階段都必須接受的課程,對于學生社會生活中公共參與能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公共參與素養培育視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構建進行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文章就當前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如何構建活動型課堂提出了自身的看法。
關鍵詞:公共參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型課堂
一、 引言
近年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熱情的不斷提升對提高國民素質以及人才培養質量有了新的要求,青少年作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接班人,因此應當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高中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努力構建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是對立德樹人任務的嚴格落實,這對于青少年未來的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中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若不能有效解決,將會導致高中生公共生活參與的熱情下降,不利于國家未來的建設。目前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學生公共參與知識淺薄以及公共參與能力不強。開展活動型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課程的發展需要,也是有效提升高中生公共參與能力的需要。
二、 理論概述
(一)公共參與
簡單來講,公共參與屬于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也是公民所應履行的責任,通過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可以推動社會朝著和諧健康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在公民積極進行公共參與的環境下,人們也可以逐步融入社會,提升幸福感。公共參與即公民從維護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采取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的手段或途徑參與對公共事務或公共生活的管理,表達利益訴求。公共參與是一項集權利、責任和義務為一體的社會實踐行為,是衡量公民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尺度。
(二)公共參與素養
公共參與素養即具有主體參與資格的公民為了維護或促進公共利益,利用現有的知識將其轉化成一定的能力,再通過有序、合法的方式和途徑積極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國家治理當中,使其自身主動承擔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具有維護公共利益的意愿和能力,并具備一定公民意識、奉獻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型課堂
為了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到實處,為青少年未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注重對教育的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型課堂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應當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航向標,以活動為課堂依托,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有效提升課程開展效果。在活動型課堂構建構成中,會充分尊重教學主體的地位,包括教師與學生,進一步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 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生公共參與知識淺薄
公共參與知識即人們在參與公共事務過程中所必須的知識,這也是開展公共參與實踐、提升公共參與效果的必要基礎。但由于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開展一直容易被人們忽視,導致學生對公共參與知識的了解較為淺薄,缺乏一定的深度。高中生公共參與知識淺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公共參與的認識較為狹隘,其次是對于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缺乏一定的認同感。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的開展通常是以開卷形式,進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一定的興趣,認為該門課程的重要性相較于其他課程有所不足,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缺乏合理的理解。
(二)高中生公共參與能力不強
公共參與能力與公共參與意識以及公共參與知識共同發揮作用,若僅僅依靠知識及主動參與的意識,而沒有參與能力,就會導致實踐效果不佳,公共參與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國高中生公共參與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中生對于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弱。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撐。現如今,大多數高中生參與公共生活的主要途徑是借助手機,但由于互聯網環境的復雜性,充斥著一些虛假信息。而高中生由于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導致看待事物的角度較為單一,對真假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差,在公共參與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一些虛假信息的影響。其次,學生理性參與能力較弱,高中生在此階段呈現出如下的特征:一方面心理較為內向,希望擁有私人的空間,不愿聽從他人的建議,受到他人的操控。另一方面,有渴望展現自己的能力,容易沖動行事。上述特征導致高中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很容易與他人產生語言及肢體上的矛盾,進而導致過激行為的出現。
四、 公共參與素養培育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型課堂構建策略
(一)明確活動型課堂教學目標,整合三維目標
為了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教學的開展效果,做好準備工作是尤為重要的,前期工作涉及的內容較多,包括教材的選購、教學目標的制定等。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航向標。因此,首先要明確思想政治在公共參與大環境下的培養目標,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培養目標應當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以及公共參與等,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培養,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努力將其培養成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其次,還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高中生的心理方面已經日漸成熟,自我意識較強,教師應當主動了解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習速度不同以及接受知識能力的不同為學生打造具有個性化的課堂,使各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提高活動型課堂教學主體的素養和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構建需要學生及教師的共同參與。在傳統的教學開展中,教學主體往往僅是教師,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體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導致思想政治課程的開展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而為了積極構建活動型課堂,必須需要學生及教師的共同參與,且活動型課堂開展效果與課堂主體的素質密切相關。多年的教育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素質優良的教師團隊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為了有效提升教師的自身素質,首先需要豐富教師的相關理論知識,思想政治課程由于涉及的內容較為寬泛,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掌握的知識越多,在課堂中的發揮效果越出色。其次,還需要提升教師的實施能力。隨著近年來“互聯網+”課堂的興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網絡設施的支持,教師應當積極掌握這些輔助工具的使用,給課堂教學增添一份趣味性。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能力,首先需要增強其主體性,通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參與活動型課堂的積極性大幅度提升。其次是要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由于思想政治這門課程涉及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只有在學生充分了解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才能更為有效地開展教學。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主動去搜集了解這些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