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華
摘 要: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和人文素質等。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寫作能力是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情感表達能力,不斷豐富其人文情懷。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探究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新時代,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和深入,語文作文生活化愈來愈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同時也為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落實新的教育方針,提高語文寫作教學的質量,本文就“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探究”這一問題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素養培養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育是小學教育的基礎,語文老師應該注重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第一,核心素養培養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心智處于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于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其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語文老師應該從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著手,鍛煉其寫作能力,加強其語言的邏輯性,促使小學生的表達朝著科學、精確的方向發展。這一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不斷提升其語文的整體素養。第二,核心素養培養有利于學生增強人文積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知識的積累,使其逐漸具有豐富的文化涵養和底蘊,在感慨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不由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第三,核心素養培養有利于學生健康的生活。在新時代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的一大熱詞,其不僅強調學生要具有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要求他們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在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老師、學生和家長都過于看重成績,因此對學生其他方面的素質不加重視,甚至是忽視,這種錯誤的做法導致學生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不僅影響學生現階段的健康和學習,還會阻礙學生未來的生活質量和發展前景。當前教育的核心素養立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要科學引導學生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快樂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實踐
1.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寫作內容生活化
我們都知道任何文學創作都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不論是文學巨匠,還是我們小學生,都要遵循這一寫作規律。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提高寫作能力,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做的就是融入生活,體驗生活。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自身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直接影響著作文的質量和水平。當前,小學生由于受到家長的無限寵愛他們失去很多體驗生活、觀察生活的機會,這在無形中也剝奪了孩子習得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機會。語文老師要及時認清這種現狀,引導和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過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積累素材和經驗,以此來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比如,我們在進行《我的植物朋友》這一作文教學時,會以提問的方式,讓大家先來說說,平時在生活中見到過的植物名字和特點。以此激發學生思維,通過搜索大腦庫存,讓有關的知識和回憶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大家開始紛紛發言,“我家有一盆非洲茉莉,葉子綠綠的、小小的,媽媽說它可以使人放松,有利于睡眠。”“我見過吊蘭,它的葉子長長的、細細的,可以清新空氣,它還有一個高科技的名字,叫室內空氣的凈化器。”“我在奶奶家見過蘆薈,它的葉子長長的、硬硬的,還長著刺,它看起來很兇悍,但也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凈化空氣的專家。”等等。通過老師生活化的提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發言,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趁著大家興致正濃,為了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融入生活、觀察生活,我提議針對班里的綠植進行現場觀察。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開始對班里的“綠蘿、文竹、君子蘭”進行“相面”,與此同時,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了學生的生活觀察能力,也豐富了學生寫作的內容。再如,在寫“身邊那些有趣的人”相關作文時,引導學生把眼睛定格在自己的周邊,可以寫爸爸媽媽,也可以寫老師同學,通過對自己最熟悉的人細致觀察,在了解其性格愛好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通過相關題材來構思和寫作,便可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好作文來。總之,語文老師要時刻提醒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用真實的語言寫出真實的生活故事,表達真實的情感,時刻記住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能讓你的寫作變得如此簡單。
2.創新思路,巧妙轉換,課堂教學生活化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老師要積極落實語文寫作生活化的要求,實現作文教學的生活化。首先,要做到教學目標生活化。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其認知水平較低,缺乏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其性格活潑好動,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們要立足小學生自身的特點,科學制訂教學目標,切忌過于高深,脫離生活實際,要緊緊圍繞學生的身邊事物,激發學生的行動力,做到讓學生有話說,這是實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做到教學課程生活化。語文老師在開展小學作文教學時,盡量貼近生活,在不斷加強學生體驗的同時,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在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之后,我為學生提出一個要求,即大家想想,如果小女孩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她會怎樣?鼓勵學生發揮大膽的想象,主動發散思維,讓這個虛幻的童話故事穿越時空隧道,讓賣火柴的小女孩走進我們的生活。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大家紛紛舉手發言,說:“如果小女孩生活在現在,可以在無助的時候找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會幫助她找到家的。”“我會與她交朋友,把我的衣服、食物與她一起分享。”“我會邀請她來我們班,與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游戲。”“我們可以把小女孩送進福利院,為她重新建立一個充滿關愛和溫暖的家。”趁著大家意猶未盡,我鼓勵大家為這個童話進行續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也發散了他們的思維,滿足了他們對文學創作的渴望。
最后,要做到命題設計生活化。小學語文老師在給學生設置作文命題時,也要從生活著手,盡量拉近寫作與生活的距離。實現作文命題的生活化,首先要求老師要立足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盡量靠近學生感興趣的事或物,如,假如我是超人、我最喜歡的食物是……我想去月球旅行等,在滿足其渴望心理的同時,也使學生做到下筆如有神助。然后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通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來提升其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之后老師要結合學生作文,做出生活化的評價,實行賞識教育,多多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自擬命題,引導學生將生活體驗寫進作文,以此來提高寫作水平和寫作質量。總之,通過課堂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鍛煉其嚴謹的邏輯思維,豐富其人文知識,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有力地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3.融入生活,升華體驗,積累材料生活化
影響學生寫作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作文素材。語文老師要加強對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的引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良好習慣,積累與生活相關的第一手資料,并儲備在自己的數據庫中,方便寫作時隨時取用。首先,在開展語文作文教學時,要積極開展有關的生活實踐,可大可小。例如,在學習《找春天》這一篇課文后,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春天,我們開展了“春天在哪里”的主題活動。提前一周布置好任務,讓學生選擇適合的方式,通過自己的視角,走進大自然,尋找春天的蹤跡,發現春天的美好。通過一周的準備,學生給老師帶來了很大的驚喜。大家筆下的春天是如此生動、奇妙、美好,除了帶給老師驚喜之外,也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同時,也為作文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其次,給學生創造體驗生活的機會,豐富其生活體驗。例如,學校在植樹節期間,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學生通過親自種下一棵樹的切身體驗,來感受從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不易,能激發學生內心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這種真實的體驗,能夠讓學生終身難忘,在積累經驗和素材的同時,也用自己保護環境的切實行動,感染身邊更多的人,從而還可以提升作文的內涵和思想深度。最后,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生活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教育和培養,不僅僅是學校的使命,同時也是家長的責任。作為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還給孩子融入生活、享受生活、學會生活的權利。在家做好孩子的引導和監督工作,在閑暇時間,一起與孩子做做家務,共同分享勞動帶來的快樂。飯后一起與孩子散散步,一起聊聊路上見到的人或是物。一起與孩子做做公益,撿拾垃圾,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利用寒暑假,可以帶孩子去旅游,在開闊孩子眼界的同時,也會增加孩子的閱歷,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提升其審美能力,也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下,實現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同時促進學生養成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品味生活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思維,積累寫作材料,豐富知識儲備,從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雪玉.淺議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
[2]劉麗娟.語文寫作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
[3]王堅英.以作文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