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寶霞
摘 要:中華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風俗習慣、文化價值、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凝聚著悠久的物質與精神文化財富。在地理學科中滲透文化傳統,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其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文化認同感和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地理;文化傳統;核心素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促進學生道德修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等方面發展。將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根植于中華文化傳統,在繼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同時,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使其逐步形成適應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
一、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恰當滲透文化傳統
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傳統,符合新課改革要求和地理課程理念,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教學任務。融入傳統文化,需深入分析教材,找準地理知識與文化之間的銜接點進行有機滲透,促進核心素養培養。
在傳統文化素材的選取上,平時學生較少接觸,以教師的親身旅游研學經歷為教學素材則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青藏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一課教學時,其中涉及民俗文化及物質文化遺產兩個文化資源,因此,首先可以補充研學時拍攝的“茶馬古道”的照片。茶馬古道源于我國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在二戰時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作為一條旅游路線和交通網絡,有著最為神秘的文化、壯觀的自然風景,在文化的渲染中引發學生興趣。在茶馬古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且運輸量比較大,順著川藏道,沿途可以感受到青藏高原的氣候特征、了解藏族的傳統服飾。其中,“藏袍”這一傳統文化資源,與青藏地區的民俗文化聯系密切,補充研學動態的視頻資源,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青藏區域和周邊環境的認知,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地理區域素養。
二、賞析詩詞品味生活,掌握地理區域特征
在中華文化傳統的古典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巧用古典詩詞,引領學生從地理的角度賞析品讀,可點燃學生對文化傳統的熱情,且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區域特征,對于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運用古詩詞的藝術性和地理性結合,有助于教學目標的更好實現。在《中國的自然環境——氣候》一課教學時,講到“梅雨”知識點時,可引用皇甫松《憶江南》中的“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簫雨瀟瀟”和趙師秀《約客》中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其中,“雨瀟瀟”“家家雨”形象體現了梅雨量大的特點。而柳宗元《梅雨》中的“梅熟迎時雨,蒼茫值小春”反映了梅雨出現的時間,按照正常年份,是出現在春末夏初,也是梅子成熟之時,這也是梅雨的由來。在蘇軾《舶風》一詩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梅雨物候季節與季風之間的關系。課題組所有老師均在自己的各類公開課中充分滲透古詩詞,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有利于掌握地理區域特征。
三、開展文化主題活動,形成良好情感態度
充分利用地理課堂這一陣地,積極開展以文化傳統為主題的知識競賽、名人名句、課題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文化傳統的熏陶下,逐漸提高地理學科素養,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
文化傳統的滲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中國的自然環境——自然災害》一課教學時,首先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大禹治水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自然災害的危害性,既能調動興趣,學習文化傳統,又能學習到大禹治水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接著向學生播放一段有關自然災害的視頻,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討,找出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哪些自然災害,通過查閱資料和互動討論,總結出火山爆發、水災、旱災、生物災害、地震等各種類型自然災害形成的原因、特征及預警方式,也可以通過學生到廈門科技館親身體驗感受自然災害,通過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將會學習到如何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掌握到“仁愛”和“道法自然”文化傳統的精髓,同時,也能樹立起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構建科學的價值觀,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扎實基礎。
四、積極踐行文化傳統,培養地理實踐能力
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創新,具有極強的實踐性。這正好與地理學科“地理實踐能力”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不謀而合。合理利用文化傳統資源,積極踐行地理實踐活動,在實現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目標的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文化底蘊和地理實踐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了解當地文化傳統,開展調查、走訪、參觀等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深刻了解自身所處地理位置和環境特征。在教學《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一課時,結合學生生活地區,課后將學生分成研學小組,以當地閩南傳統文化為調查對象,開展地理研學之旅。通過考察漳州古城遺址、騎樓,走訪調查薌劇、木偶戲、大鼓涼傘等傳統習俗,體驗鹵面、四果湯、麻糍、手抓面等漳州傳統美食,了解閩南文化傳統的發展現狀以及周圍的地理環境、生態現狀,進行資料匯總和數據分析,繪制一份家鄉美食及傳統建筑地圖,并形成小組調研報告,課堂展示調研成果。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在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真實情感的同時,實現了地理實踐能力的提升。相比于傳統課堂教學,滲透文化傳統教育,能讓地理教學呈現多元化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中華文化傳統滲透,是落實“立德樹人”要求的重要舉措,對于關注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有基礎作用。領悟中華文化傳統精髓,深刻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知識,相比于傳統課堂教學,有利于提升熱愛祖國情感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燕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校園,2018(12):39.
[2]郝明明.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
注:本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滲透中華文化傳統,凝煉地理核心素養》(課題批準號:ZPKTY 18042)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