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科學意識。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打破傳統科學教學中滿堂灌的現狀,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構建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教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教學;實施對策
針對小學生開展科學教學是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通過科學教育,讓學生從小樹立符合客觀規律發展的正確世界觀,利用科學的手段解決問題。但通常科學教學的理論知識頗為深奧,在目前小學生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他們難以開展深入系統的學習。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可以利用生活常識幫助學生消化理論知識,提升理解能力。教師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情分析小學科學教學的知識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科學方法論的實踐應用能力。但作為一門新型綜合性學科,對教師的綜合教學要求極高,而且生活化教學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導致現實的小學科學教學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活動中經常出現問題。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實施問題
1.學生對理論化科學教學缺乏興趣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科學教學需要圍繞學生的興趣開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雖然運用生活化的例子,可以讓學生感受科學的新奇有趣,但是長期的理論化課堂教學,容易讓學生感覺沉悶,產生抵觸心理。小學生好動,容易分神,科學教學的理論知識相對深奧沉悶,學生容易降低學習興趣。
2.教師對小學科學教學重視程度低,出現教學形式化
科學教學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現實教育以唯成績論為主,唯成績論的核心是語數英等主科科目,因此經常出現小學科學學科被主科占據教學時間的情況,導致小學科學教學形式化。對小學科學學科缺乏重視程度,必然降低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簡單制作教案和單純地講解課本知識,降低教學效率。
3.教師的生活化教學忽視學生理解水平
教師在引入生活化案例時忽視學生對該案例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我們生活中的材料》時,教師為了對學生進行全面教學,將所有材料的類型列出,忽視學生的吸收能力。部分材料學生在生活上無法接觸,對其無法進行有效理解,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思路,對小學科學教學起反作用。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實施對策
1.進行遷移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將教學場景遷移到課堂外進行,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學習關于生活的科學知識。例如在學習《校園里的小動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戶外觀察校內小動物,例如蝸牛、金魚等,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外形。此期間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小動物的生活狀態作詳細記錄,并對照課本內的理論描述,通過現實生活的探究印證理論知識,增強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教師甚至可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以課本對蚯蚓生活習性的描述為線索,在校內尋找小蚯蚓,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實踐水平,在成功實踐過程中,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
2.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課堂教學
教師利用多媒體的便利性和多媒體素材的豐富性輔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新穎的教學方式,使他們保持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新鮮感。同時,高科技的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還原生活場景,讓學生通過動態案例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多媒體的動畫和形式多樣的表現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娛樂和學習融為一體,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專注程度。但教師需要注意多媒體素材應用比例和開展深刻的教學總結,避免多媒體教學成為單純的娛樂活動。
3.開展情景教學,提升理論知識實際應用性
采用情景教學,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師通過制造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提倡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共同商討合理的科學解決辦法,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將討論所得的方法用于解決問題,能夠測試學生對科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方便教師調整日后教學策略。
4.提倡學生在課外生活中開展探究活動
倡導學生回家自行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陽光下的影子》時,讓學生利用假期,記錄木桿影子在不同時間的長度變化。學生在課外探究活動中,需要自行制造實驗場景和獨立完成探究工作,鍛煉自身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簡單的生活小實驗,讓學生直接感知生活科學知識,懂得生活處處有科學的道理。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實施關鍵在于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陳向前. 淺析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實施對策[J]. 魅力中國,2019(27):251.
[2]張政強.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 科學中國人,2017(7X):492.
[3]王龍.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對策思考[J]. 數碼設計(下),2019(4):106.
[4]劉佳峰.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對策[J].新課程(上旬),2019(5):78.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