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群視角下的高中語文課堂以活動驅動課堂,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活動設計出現了不真實、非語文、離文本和無邏輯等不適切的現象。針對上述現象,本文提出依據真實情境、立足文本理解、基于邏輯聯系等設計語言活動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任務群 語言實踐活動 設計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和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可見,語文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課堂的推進形式應該是以情境任務為指向的語言實踐活動。
上海師范大學鄭桂華教授認為《課標》提出的“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是對原來就有的或者我們已經熟悉的一些設計原則的綜合提煉和辯證運用”[1]。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趙福樓主任則基于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在學習任務群教學的背景下,我們預設的問題都是群文的、多媒介的,而且是超課文范圍的學習,學習活動偏于專題探究和學術性研究。……非語文的活動,以及語文活動偏離語文本位的問題也出現了”[2]。確實,教學實踐中,不真實、非語文、離文本、無邏輯等活動設計問題屢見不鮮。
那么,在任務群教學視角下,該怎樣設計適合高中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呢?
一、依據真實情境設計語言實踐活動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教師們用刻板的“字詞句章語修邏文”知識體系來教語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語法結構等主宰課堂,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到頭來,看似掌握了語法、了解了文法的學生還是寫不出我們期待的文字,形成不了高中生該有的思想。所以,有識之士提出要走出語文教學理科化、碎片化、應試化的狹隘之路,要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特別是真實的語言情境中,積累滿足社會生活需要的語言運用能力等語言素養。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見到的情境有:編書編報、改編改寫、朋友圈設計、設計制作、演講辯論、導游串詞、角色朗誦、繪圖制表、劇本評論、建議建言等。需要說明的是,真實的語言情境必須符合既是生活的又是語文的這兩個要求。生活情境好理解,語文情境是說學習活動一定要指向語言和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時常能發現繪制海報、插圖,進行臨時表演等符合生活情境卻少或非語文情境的要求,完成這樣的任務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意義不大。當我們結合學習內容將符合要求的任務布置給學生的時候,他們就能打開走向素養之門。《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先生的散文名篇,相關的教學研究也成果豐碩。任務群視角下以真實情境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展開學習和研究可以收到比傳統文本解讀更好的效果。
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故都的秋》時,設計了這樣的情境:
1.學校舉行名家名作朗誦會,要求每個作品朗誦不超過5分鐘。就本文來說,你會選擇哪些語段朗誦?請在全班朗誦后說明選擇理由。
2.朗誦會后,學校語文組擬將朗誦會上的作品集結成冊,供學生閱讀。在編寫體例上考慮在每個收錄作品前加上一句作者介紹和文中的一句原句作為推介。請分別寫出介紹郁達夫、推介《故都的秋 》的一句話并說明理由[3]。
參加朗誦會、編制作品集既是生活情境,也是語文情境。在這兩個任務要求下,學生對作者情感態度、文章主旨,對郁達夫其人其事,對語言的提煉概括、鑒賞能力和思維水平都能很直觀地表現出來。
二、立足文本理解設計語言實踐活動
學生能借助某個具體文本(或文本組合,群文、單元等)的“例子”,掌握相關語言知識、表達技巧,了解某個事物或某種思想,學會認識世界的方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語文最起碼的任務。任務群教學提出之后,文本(或文本組合,群文、單元等)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教師似乎更愿意用宏大甚至專業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或橫向或縱向的勾連貫通,以顯學生素養之高。這種目中無“文”的教學,常常只是個別優秀者的獨角戲,也會使課堂討論和交流進入“泛人文化”的狀態。王寧教授曾指出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認為真實情境是要布置一個與主題或課文相關的外部
環境”[4]。
離開了文本的學習活動是缺少根基的,學生即便當時有收獲,也會因缺少養分供給而很快干枯。不少教師在設計任務時,片面關注任務的素養指向而忽視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現實基礎。有教師在進行
《邊城(節選)》這篇文章的教學時,上來就拋出這樣的活動:“對2018年下半年的幾張電影海報進行分析比較,討論并探究電影海報的基本元素及特點,形成一定理性認識。”然后要求學生制作電影《邊城》海報。這個活動就脫離了文本。這樣一節課上下來,熱鬧是熱鬧了,學生也活動了,但學生學會了什么呢?邊城茶峒的風景美、人情美、風俗美在學生心中恐怕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沈從文先生想表現的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是空中樓閣。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基于文本理解來看這個問題,可能就有了不同的教學效果。先讓學生分析節選部分的人物形象,然后請學生思考:如果電影《邊城》海報要選擇其中的一兩個人作為宣傳,你會選擇誰?為什么?如果你選擇了兩個人,你打算如何分布這兩個人?為什么?這樣的海報設計說明的任務就是語文的活動了,也更能激發學生在了解人物的基礎上對主題探究和沈從文先生創作的探究興趣。“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思想也能在人物選擇和海報呈現上體現出來。其實,任務群教學并不反對過去我們熟悉的文本情境,相反,基于文本理解的任務活動才能產生我們所期待的學習效果。
三、基于邏輯聯系設計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是學習任務的載體。在任務群視角下,課堂教學靠任務來驅動和推進。理想狀態下,一節課中需要設計一個主任務和若干個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升華學習內容。主任務是課堂要達成的目標,若干活動是達成目標的過程和臺階,它們之間要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邏輯聯系。在設計語言實踐活動的時候,要了解學生的閱讀初體驗、關注學生的理解難點、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基礎上,螺旋上升推進學習活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設計迷失在了看似漂亮的任務情境中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項脊軒志》是明代散文名家歸有光的代表作品,文中流露的濃濃的親情、愛情和感傷之情引得無數后人為之感動。文章也因此被收錄到許多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以“我是朗讀者”“我是演員”“我是記者”三個任務要求學生“找一段你喜歡的朗讀”“表演我與妻子的活動場景”“采訪歸有光”,課堂熱熱鬧鬧,但文本邏輯、教學邏輯都無處可尋,學生的感動感懷亦不甚了了。
我們可以嘗試換個生活情境,這樣設計學習任務:
歸有光的后人打算在網上建個歸有光紀念館供仰慕者參觀、紀念,為拉近和參觀者的距離,他們擬拍一個短片《歸有光和項脊軒》來介紹歸有光在項脊軒的生活。
(1)如果你是紀念館設計師,你認為可否將紀念館設在歸有光的故居內?請說明理由。(2)如果你是短片編劇,請從文中所涉生活場景中選擇一個你認為最動人的撰寫鏡頭腳本。(3)請向全體演職人員(班級同學)闡述你創作的腳本。(4)全班討論交流,完善拍攝腳本。
這個設計仍然基于身份假設,但和上述假設不同的是,要完成這個身份下的任務,就必須先精讀文本,理解歸有光當時的生活環境和境遇。第一個環節是引導學生關注歸有光曾經的生活環境—歸氏家族曾經有足夠大的空間、足夠美的環境(空間上看,建紀念館沒有問題),但家道中落,家族已經分崩離析,變得混亂不堪了(情感上看,紀念館建在這里更易引起情感共鳴)。第二個環節是完成鏡頭腳本的寫作,除了要學生關注文中的細節描寫和人物的情感外,還強調了學生的個性解讀,以讀促寫,以寫強讀。第三個環節則是立足語言表達,引導學生將寫出來的東西說清楚。第四個環節是完善提升,讓學生在思考交流中有真收獲。從學習效果看,這個設計既引導學生關注了文本閱讀本身,又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提升了語文素養。
任務群視角下的課堂教學正逐步撥開迷霧呈現出包容、親和的姿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走出迷霧的課堂教學,真正能將語文核心素養深深根植在每一個學生的身體血脈里!
參考文獻
[1]鄭桂華.理解并開展“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J].語文學習,
2018(1):14.
[2]趙福樓.聚焦于“情境”與“活動”—談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9(4):32.
[3]劉正旭.“故都”深涵泳“秋”意興味長—《故都的秋》學習任務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3):7.
[4]《語文建設》編輯部.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是”與“非”—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訪談[J].語文建設,2019(1):5.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課例群開發研究”(項目編號:D/2016/02/15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