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摘 要?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也開始傾向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的文學審美,成為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國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語文教材中凝聚了許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語文老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文化”價值,將“文化”作為提升教學品質、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工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素養;教學品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9-0183-01
語文素養與新課標提倡的核心素養是一脈相承的,即學生為了滿足個體的終身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具備的能力、知識、技能、品格。除了個人修養、愛國情懷、崇高的思想道德之外,還包括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自主發展能力等。具體到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綜合性、文學性、基礎性學科,語文素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運用語言的能力、思維發展能力、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本文闡述了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以人文本,創新閱讀教學形式
通過閱讀促進學生思考,在思考中獲得啟迪和感悟,豐富內心情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閱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大量的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獲得豐厚的語言沉淀,同時還能為寫作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閱讀并不只是機械的讀文本,而是要讀通、讀順、讀懂、讀準,讀出文章的感情,體驗作者的思想。站在老師的角度,應該認真設計閱讀教學,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尤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詩詞,要提倡學生反復誦讀。課堂上,可以為學生播放《中國詩詞大會》的片段,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魅力,以及詩詞對一個人氣質、人文素養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也可以利用班會的時間模仿“中國詩詞大會”,用古詩詞來陶冶學生的情操,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此外,還可以讓全班同學共同閱讀一本名著,通過師生共讀、共寫和共評來提升學生的情懷與思想境界,實現思維、情感、智慧的碰撞。總而言之,閱讀教學不應拘泥于某種形式,閱讀是沒有局限性的,是廣闊的,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平臺,通過多種閱讀形式讓學生愛上讀書。
二、從教材中汲取營養,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化元素,老師應善于挖掘,同時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并吸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文化中汲取營養,提升自己的思想與內涵,升華內心情感,形成健康、正確、向上的三觀,學會明是非、知善惡。不斷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與文學素養。在《游山西村》《歸園田居》的詩詞教學中,這兩首都屬于描寫田園的詩詞,因此設定了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詩人的情感來體驗詩歌的音樂美,細細品味田園詩與田園生活的恬靜淡然,體會田園詩詞的魅力,通過詩詞語言來領悟深刻的精神內涵。老師可以通過田園風格的音樂、圖片、視頻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猶如親臨田園生活,用詩詞的美感以實現“披文入情”的效果,從古詩詞中汲取力量,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保持寧靜、淡泊之心,培養學生如陶淵明般曠達的心境。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永遠是學習的出發點,只有帶著興趣去鉆研、去探究,才能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質上還是要從“興趣”著手,將“興趣”作為撬動學生學習的杠桿,讓語文教學事半功倍。老師可以立足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與性格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游戲、歌曲、故事等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拉近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汲取語文知識,強化內心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共鳴,這也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前提。以《找春天》的教學為例,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播放《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讓學生在歡快、明亮的節奏中感受到春意盎然的氛圍。信息時代,多媒體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以及教學形式,多媒體可以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地呈現語文文本,把文章的生動和優美從文字的形式轉化為視頻、音樂的形式,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比如時下流行的微課教學,同樣是利用了多媒體這些優勢。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綜合發展的重要品質。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毛海鷹.為高階思維而教——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11):68-72.
[2]吳曉玲.深度學習視域下小說探究性閱讀教學要訣與路徑——以小學語文統編教科書小說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11):47-50.
[3]肖彩芳,周子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以全面正確理解自由觀念為例[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9,(1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