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節



[摘 要]低年級語文作業的主要形式是口頭作業。口頭作業不僅能鞏固課堂所學,還能有效提升口語表達能力,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目前的口頭作業存在缺少目標意識、缺乏形式創新、缺少有效評價等問題。有效的口頭作業應按照規范的流程進行設計,要先制定作業目標,再進行作業設計,還要通過科學的分析對設計進行優化。在設計口頭作業時,要基于目標,依據學情,創新作業形式,并明確評價的標準。只有這樣,口頭作業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低年級;口頭作業;有效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20-04
語文作業是指語文教師依據一定目的布置給學生并利用非教學時間完成的學習任務。好的語文作業能有效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成效;幫助學生鞏固學習內容,促進技能掌握;促使學生獲得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按照完成作業的形式劃分,語文作業通常可分為書面作業和口頭作業。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這一要求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學生的健康出發,切實減輕了低年級學生的學業負擔。但這一要求并非規定低年級不布置家庭作業,而是間接對教師提出了要加強口頭類作業的要求。
2017年,全國所有小學的一年級開始使用統編教材。如何根據統編教材的特點與要求,有效設計低年級的口頭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化學生的課堂所學,真正落實“減負增效”的要求,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
一、口頭作業的定義及優勢
《現代漢語詞典》對“口頭”一詞的解釋為:“用說話方式來表達的(區別于‘書面)。”口頭作業指的是教師布置給學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并用口頭語言的形式來完成的課外任務。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口頭作業不僅能鞏固課堂所學,還具備以下優勢。
(一)有效訓練口語表達
語文是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起著更直接、更廣泛的交際作用。低年級學生的口頭語言占主導地位。這一階段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亟須得到進一步的規范和發展。口頭作業恰恰可以彌補書面作業只“寫”不“說”的缺憾,能有效訓練并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切實減輕學業負擔
根據兒童身體發展規律,剛進入小學學習的學生,手部的小肌肉群還未發育完全,握筆有困難,書寫較緩慢。因此,過多的書面作業會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以口頭作業為主的作業形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作業變得輕松,讓學生樂于完成,可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二、口頭作業設計的現狀分析
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一線教師書面作業設計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口頭作業設計的意識也在增強。但是,不少教師還存在口頭作業價值不大的錯誤觀念。因此,口頭作業有效設計的研究是作業設計領域的一個瓶頸。目前,口頭作業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少目標意識
科學而精準的口頭作業目標是保障口頭作業有效性的基礎。但是,大多數教師還是習慣憑借主觀經驗進行口頭作業設計,設計時缺少目標意識。這樣隨意設計出來的口頭作業不能與課堂教學保持一致,無法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無法有效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二)缺乏形式創新
不少教師認為,口頭作業就是讀、背、說,設計起來非常簡單,因此布置的作業除了讀詞句,就是背課文。枯燥單一的作業內容、千篇一律的作業形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完成口頭作業的興趣。
(三)缺少規范評價
在設計口頭作業時,大部分教師不能給出評價的標準。學生完成的口頭作業是否符合要求?能否達到標準?還有哪些不足?學生、家長甚至是教師都無從知曉。這使得口頭作業失去了反饋教學成效、診斷教學問題的功能。
三、口頭作業的基本形式
口頭作業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的形式來完成的。低年級的口頭作業一般包括讀、背、說、猜、評及其組合形式。
(一)單一形式
1.讀
“讀”是指看著文字念出聲音。它可以糾正學生的發音,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加深對所讀內容的記憶。低年級的學生可讀的內容很多,如拼讀音節、讀字詞、讀句子、讀課文、讀課外讀物……布置給低年級學生讀的口頭作業不能拔高要求,應以讀正確為主,同時鼓勵大聲朗讀,邊讀邊想。
2.背
“背”是指不看原文憑記憶而念出讀過的文字。背誦可以使學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升記憶,發展語言能力。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背字的筆順,背詞句,背課文,背古詩、名言、諺語……
3.說
“說”是指用話來表達意思。它是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是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布置低年級學生說一說記字的方法,根據插圖、詞語、課文內容說句子,借助基本句式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可以結合課外閱讀、搜集的資料或自己的生活說幾句連貫的話……
4.猜
“猜”是根據不明顯的線索或憑想象來尋找答案的過程。統編一二年級的教材就設計了不少猜一猜的課后練習。如,看圖猜字、看字猜音,還鼓勵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猜出來的。設計猜一猜的口頭作業,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變復雜為簡單、變深奧為淺顯,幫助學生建立語言與形象的關系,促進學生語言與智力的發展。
5.評
“評”作為口頭作業的形式之一,指的是評價或評論。它與“說”最大的區別是,“評”是基于主觀判斷之后的表達。適當引導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簡單評價,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對低年級學生“評”的要求不能過高,只要能用幾句話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即可。教師可以設計自評的口頭作業,如評一評自己寫的字,評一評同學的作業。
(二)組合作業
以上幾種口頭作業形式既可單獨呈現,也可根據需要進行靈活組合。統編一二年級教材中的不少口頭練習就是通過不同作業形式的組合從積累詞句、理解內容、運用詞句、拓展實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訓練的。
1.兩種形式的組合
請看表一。
從上表可以看出,兩種口頭表達形式的組合,是低年級作業的重要形式。
2.口頭作業和動作組合
除了將口頭作業的幾種基本形式進行組合,還可以將這些形式與畫一畫、做一做、玩一玩等巧妙結合,增強口頭作業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如以下三題(表二):
3.學生合作完成。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完成口頭作業。如下題,通過圖示(下圖),引導學生合作,一個人做動作,一個人猜詞語,并說一句話。這樣的形式增加了互動性,趣味十足,能大大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四、口頭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
口頭作業應按照規范的流程進行設計,以下是口頭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
(一)制定口頭作業目標
口頭作業目標應基于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將可用口頭練習的方式進行鞏固和檢測的目標轉化為口頭作業目標。下面以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四季》第一課時為例進行說明。《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兒歌,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有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了四季的不同特點。這篇課文分兩個課時進行教學,以下為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春、夏、冬、說、青、蛙、尖”等生字;認識“言字旁”“蟲字旁”和“折文”3個偏旁;學寫“四”字。
2. 能借助漢語拼音正確朗讀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能模仿“草芽尖尖”“荷葉圓圓”說詞語;背誦課文1~2節。
3.初步了解春天和夏天的特征,模仿課文1~2節的方法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季節。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可將其中適合用口頭形式進行鞏固、檢測的目標轉化為本課時的口頭作業目標:
1.能在語言環境中認讀7個生字。
2.能說出“言字旁”“蟲字旁”和“折文”3個偏旁的名稱。
3.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1~2節。
4.能仿照課文1~2節,說說自己喜歡的季節。
(二)設計口頭作業內容
口頭作業內容要基于口頭作業目標進行設計,與課堂教學保持一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把握作業的難易程度;要注意形式的活潑多樣,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還要明確評價的標準,規范評價的內容。下面以《四季》第一課時的口頭作業設計為例做具體說明。
1.基于目標設計,與課堂教學保持一致
該課時的口頭作業是基于口頭作業目標進行設計的,從表三可知,每項作業都與目標對應。本課時的口頭作業目標又是基于教學目標確定的,因此能確保口頭作業與課堂教學保持一致,以達到鞏固和檢測課堂所學的目的。
2.依據學情設計,把握作業的難易程度
《四季》第一課時的口頭作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基礎,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和要求做了精心設計,在把握作業難易度的同時,體現了口頭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第一題讀句子為例,該題讓學生朗讀的句子是:
春風吹chuī來lái, 垂chuí柳liǔ青青,尖尖的草芽yá探tàn出chū了頭tóu。
這題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學情。學生在學習《四季》一課時,剛結束了兩個單元的拼音學習,進入了識字、閱讀和鞏固拼讀階段。基于此,該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幫助學生在語境中復習生字:一是復習本課所學的“春、青、尖”,二是復習之前學過的“風、的、草、了”。其次,幫助學生鞏固拼讀。整句話對8個未學字標注了拼音。這樣,學生在拼讀認字過程中,可以鞏固拼音知識,訓練拼讀能力。其三,在認讀生字和鞏固拼讀的過程中,還訓練了學生朗讀句子的能力。
第四、第五兩題也依據學情,做了精心的設計。第四題提供了五幅圖讓學生仿照“草芽尖尖”說詞語。第五題在第四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仿照課文1~2節說說自己喜歡的季節,并提示學生可以借助第四題的圖片說,也可以根據平時的觀察說一說。這兩題指向的作業目標是“能仿照課文1~2節,說說自己喜歡的季節”。
課文的1~2小節雖然很簡單,只有兩句話:“草芽尖尖,它對小鳥說:‘我是春天。荷葉圓圓,它對青蛙說:‘我是夏天。”但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仿照這兩節說喜歡的季節有兩個難點:一是不能抓住事物的特點說出“草芽尖尖”“荷葉圓圓”這樣的詞語,二是找不到與季節對應的事物。
針對學生的難點,第四、第五兩題采用借助圖片,降低難度,分步落實,層層遞進的方法。第四題先提供了四幅圖,讓學生仿照“草芽尖尖”說詞語,形象直觀、色彩豐富的圖片能啟發學生很快抓住事物的特點說出“桃花紅紅”等詞。有了詞語的鋪墊,第五題再讓學生借助這幾幅圖仿照課文1~2節說句子就水到渠成了。
3.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
豐富的作業形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自覺主動地思考問題,完成作業。該課時的口頭作業共五題,通過讀、說、背的形式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這三種形式還進行了靈活的組合。第二題將讀和說結合;第三題將讀和背結合;第四題通過色彩豐富的圖片,激發學生說一說的興趣;第五題要求學生相互說一說,還做了分層設計,讓學生選擇完成。能力較弱的學生可借助圖片仿說;而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根據課堂習得的方法,結合平時的觀察進行仿說。
4.關注作業評價,精心設計評價表格
與書面作業不同,口頭作業具有即時性的特點,教師很難當場對學生完成的所有作業進行評價。大部分口頭作業的評價需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因此,規范評價的內容,精心設計評價表(表四),讓家長和學生能明確評價的具體要求尤為重要。口頭作業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評價的標準須充分考慮口頭作業的特點,凸顯口頭作業的具體要求。同時,評價表的板塊要清晰,文字的表述要簡潔,讓人一目了然。
以上口頭作業評價表包括“作業要求、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三個板塊,其中“他人評價”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或同伴。第一欄“能主動完成作業,認真專注”從“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這兩個維度進行評價。其他四欄是對“學業成果”的評價,分別對應了五道題目,并根據題目的特點,分別提出了“讀準字音”“說出偏旁”“聲音響亮”“規范正確”的要求。
(三)優化口頭作業設計
在設計完口頭作業后,教師還應對每道題進行科學分析,并根據發現的問題,對作業進行修改和調整,使之優化。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基于以下分析對作業進行優化。
1.作業與目標是否一一對應
口頭作業設計完后,可標注每道題對應的作業目標,如發現有的作業目標無對應的題目,就說明該份口頭作業不能完全落實本課所有的訓練點。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更換或增加題目,以確保每一項作業目標都有相對應的練習設計。
2.題目的難易程度是否適宜
在作業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檢查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判斷出題目的難易程度。如果學生完成某題的正確率過高,甚至為100%,說明該題難度過低,訓練價值不大,就可酌情修改題目以增加一定的難度或直接刪去該題;如果發現某題難度過高,就要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思考,是題目設計得過難,還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指導有所缺失。若確定是題目設計過難,就需要對題目進行修改,使之難度適宜。
3.完成作業的時間是否合理
一般低年級學生完成一個課時的口頭作業時間最好控制在10~15分鐘之間。教師可通過預估每道題完成的時間或在進行樣本統計的方式確定學生完成該課時口頭作業的總時間。如果統計出的時間過少或過多,就需要相應地增減題目。
總之,口頭作業設計結束后,教師應通過科學的分析,發現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及時優化設計。
在統編教材使用過程中,如何有效設計低年級的口頭作業,讓學生在沒有書面家庭作業的情況下,借助口頭作業鞏固新知,夯實所學,發展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呢?這對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次契機。只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正確的理念為導向,以科學的方法為支撐,勇于實踐、敢于創新,我們就一定能突破口頭作業設計的瓶頸,讓口頭作業真正成為學生減負增效的助推器。
[ 參 考 文 獻 ]
[1] 薛峰,張蓉,朱新亞.提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施品質[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Z1].
[2] 王煜.基于課程標準的小學數學口頭作業設計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