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琴
摘 要:良好的師幼互動是實現區域活動有效性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區域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存在師幼之間未能建立情感連接,互動無法對接幼兒的興趣與需求,以及互動形式化,無法有效促進幼兒發展等問題。為了更好地促進區域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我們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總結出“儲蓄時間”“坐下來看”“抓住契機”等有效策略以營造寬松的互動氛圍,準確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并調整位置,將“球”回傳給幼兒,為幼兒的學習提供“腳手架”,以提升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幫助幼兒獲得新的經驗,改變幼兒的認知結構,促進幼兒認知發展,提高幼兒園整體的保教質量。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師幼互動;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6-0002-02
引 言
隨著人們對學前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師幼互動是影響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核心[1]。幼兒園區域活動個別化或小組式的教育活動,是一種把幼兒的學習融入游戲的課程模式,它倡導的是尊重每個幼兒的學習進度、學習風格和學習節奏。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活動伙伴和活動內容,進行主動交往和主動探索。與集體活動相比,區域活動更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在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正確定位自身角色,在活動觀察中與幼兒互動,對接幼兒需求,給予回應并適時介入,與幼兒協商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教育支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
1.師幼之間未能建立良好的情感連接
研究表明,師幼關系對師幼互動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師幼互動在發展初期需要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對幼兒的健康發展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尊重,感受溫暖,從而與教師建立一種情感連接,在相互信任中保證互動的有效性。在實踐工作中,筆者通過觀察發現,教師通常會將自身的親疏、好惡及幼兒的發展緩慢等帶到與幼兒的互動中,否定或漠視幼兒的互動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幼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無法與幼兒建立良好的情感連接。
2.幼兒主體性不強,教師發起的互動未能滿足幼兒需求
師幼互動的核心是教師和幼兒。在筆者觀察的區域活動中,共發生了15個互動事件,以教師為主導發起的互動事件有12個,幼兒主動發起的互動事件僅有3個。教師發起的互動以安全提醒和紀律維護為主。通過這一觀察數據發現,雖然兩者同屬互動的主體,但教師依舊占據主導地位,未能對接幼兒的興趣與需求。作為活動的主體,幼兒本身的主體性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教師進一步關注。
3.互動趨于形式化,未能有效促進幼兒發展
每天一小時的區域活動,班級中的互動氣氛越熱烈活躍,幼兒的情緒就越高漲,探索也就越積極[2]。不斷有幼兒找教師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各種小分歧、小報告也時有發生。然而教師往往因為敏感度不高,無法準確把握教育動向以應對突發狀況,未能更好地捕捉有價值的信息要素,更多的是只看到表面的矛盾和爭執,沒有了解爭執的核心,就將問題定在區域規則、班級常規上,忽視了問題的核心,不經思考就輕易喊停、制止或以“老師一會兒批評他”“很好”“真棒”等簡單空泛的言辭敷衍應對,為了“互動”而“互動”,沒有用實質性的內容回應幼兒,未能有效促進幼兒發展。由此可見,教學支持質量亟待提高。
二、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師幼互動的實踐探索
1.“儲蓄時間”,建立師幼間的情感連接
心理學家普林格爾在《兒童的需要》中提到,兒童需要感覺到自己是被他人關心、愛護的,感覺到自己處于一種安全、有保障的環境中。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并不是單純的“刺激—反應”關系,而是以情感為紐帶。幼兒大多具有向師性,愿意親近教師,樂意與教師分享交流,無形中促進師幼互動的良性發展。
我們可以采取“儲蓄時間”的方法,每周在固定時段與幼兒開展積極互動。互動的頻率可以每周1~2次,每次5~10分鐘,為日后的互動營造寬松的氛圍,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首先,觀察。教師要用心觀察幼兒的行為和感受。其次,敘述和反應。教師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復述幼兒的話。再次,標記。教師表達觀察到的幼兒的情緒和感受。最后,聚焦師幼關系。教師經常表達“我來這里是為了你”“我接受你”“我理解你”等類似的感受,以情感支持的方式與幼兒建立積極的情感連接。
案例1:幼兒A因為插班新入園,早上入園情緒不好,嘴里嘟囔著:“我不開心!我就是不開心!”對正在開展的區域活動也不太感興趣,甚至對同伴的接近有些抵觸。教師關注這一現象后走到幼兒A身邊說:“我看到你現在有點兒不開心,就像我有時候也會不開心一樣,但是我發現區域里有很多好玩、有趣的游戲哦,你愿意和我一起參與嗎?如果你現在不想也沒關系,等你想玩的時候再告訴我,我會在這里等著你哦!”剛開始,A不說話,但慢慢地變得不再抵觸同伴的接近。之后的一周,教師基本上在每天的入園環節都會關注這位幼兒,和她進行幾分鐘的情感互動。一周后,幼兒A開始主動和教師打招呼,并加入區域游戲。
2.“坐下來看”,滿足幼兒需求,激發主體意識
劉焱教授認為:兒童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經驗世界。“坐下來看”是讓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深入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聚焦幼兒現階段的經驗水平及可能發展的經驗,等待介入的契機,激發幼兒的主體意識,改變幼兒被動、受抑制或主體性被忽視、實質上被異化為客體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