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令芳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全面開展,新課改已深入人心,新課程標準要求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特點,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是地理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學的評價更加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行為的轉變。作為一名地理教師,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就如何構建地理和諧高效課堂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和諧高效課堂;教育觀念;教學目標;課堂環節;課堂互動;評價制度
伴隨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教師越來越關注課堂的有效性,“高效和諧的課堂教學”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初中地理學科綜合性較強,涉及天文、歷史、數學、語文等多個學科知識,強調人地關系,提倡從生活中滲透地理知識,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注重實用性。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和諧高效課堂”的科學內涵出發,淺談一下個人對構建地理和諧高效課堂的點滴認識。
一、轉變更新教育觀念,打造構建地理和諧高效課堂的核心基礎
構建和諧高效課堂首當其沖的條件便是轉變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教材觀、知識觀、學生觀。課堂設計充分考慮學生,以學生的視角為中心,教師樹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切忌“讀教材、教教材”,完全束縛在教材之中,特別是要改變以往印象中地理學科以記憶為主,杜絕教師劃知識點、學生背知識點的錯誤方法。地理課堂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不是課堂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
二、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創造構建地理和諧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
教學目標是否完成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教學目標的預設生成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指明了方向,為教學效果的評價提出了依據。教學目標的達成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到了多少,目標的落實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課堂煥發生命力。例如,在講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中國的水資源》時,我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為了使學生對中國的水資源有個完整的認識,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運用資料掌握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并提出解決措施;2、結合實例說出水資源分布不均對區域發展的影響。3、培養學生的節水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課堂教學中我根據“整體感知→讀圖比較→發現問題→對比歸納→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觀念”的教學思路,層層推進,由淺入深、幫助學生認識中國水資源的短缺狀況,在構建知識網絡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節水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靈活取舍課堂環節,架構地理和諧高效課堂的理論依據
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固化,可以劃分為舊知復習、新知講授、練習鞏固和作業布置等固定環節。例如在講授新知環節,學生的新鮮感較強,注意力較集中,主動性、積極性高,此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把課堂還給學生。例如在講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二框體《經線和緯線》時,我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對地球儀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識別宏觀而又抽象的經線、緯線和經度、緯度,使他們初步構建經緯網的空間概念。之后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描一描,在描畫中歸納經緯線和經緯度的變化規律,然后通過列表對比歸納其特點,最后通過問題應用鞏固學生的掌握情況,有效地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并幫助學生形成觀察運用地理模型學習地理知識的意識與能力。
四、引導高效課堂互動,牢記構建地理和諧高效課堂的有效抓手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具體來說就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互學互動,在民主、互信的基礎上共同探討研究,交流、啟發,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互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也可以是個體與小組的互動、教師與小組間的互動等。如在講授“多變的天氣”時,我首先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收看“天氣預報”,引導學生仔細聆聽天氣預報員的分析,引出問題:天氣為什么會有晴、陰、雨、雪等變化。通過課堂教學,學生了解答案,然后讓學生進行模擬播報天氣預報,通過類似的師生互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果良好。
五、改革創新評價制度,激發構建地理和諧高效課堂的動力源泉
新世紀以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方向,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相關制度還相對落后,主要體現在評價觀念相對滯后、評價方式相對單一等一系列問題。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部分地區仍存在將片面的升學率高低作為衡量一所學校、一個學科的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而學生成績又是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衡量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而學生成績高低說到底取決于考試分數,雖然表面唱著素質教育之歌,實為走著應試教育之老路,與黨和國家素質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和理念背道相馳。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怎樣培養人決定著高效課堂如何實施,培養什么樣的人又決定著如何構建高效和諧課堂。因此,筆者認為課堂改革始終是圍繞教育評價制度而變化的,實現素質教育的瓶頸在于評價制度,構建和諧高效課堂的動力也在于改革和完善評價制度。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核心陣地是學校、是課堂教學。課堂和諧學校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諧。和諧高效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取得高效率、優效果為目的的課堂教學。教師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課堂環節靈活多樣,課堂氛圍積極民主,學生思想和能力得到全面有效提升,才能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