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方法,建議教師運用圖畫式、描述式、定義式、應用式等教學方式開展教學,通過深度解析教學內容,深刻分析相關的數學概念,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體應用中內化數學概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 概念教學 多元探索 多元呈現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117-0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元化呈現概念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概念,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筆者從圖畫式、描述式、定義式、應用式四個方面展開分析,不斷提高概念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
一、圖畫式策略培養形象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小學生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缺乏數學的認知力和想象力,但其直觀思維比較發達的特點,通過正視學生的思維基礎,利用圖畫式進行啟迪,采取圖畫式的教學模式呈現數學概念,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畫快速啟動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初步認識數學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筆者采用圖畫式的教學方法,把數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示給學生。首先準備表示0到9的圖畫卡片,用雞蛋表示0,竹竿表示1,鴨子表示2,耳朵表示3,紅旗表示4……同時筆者還出示順口溜“1像竹竿細又長,2像小鴨排成行,3像耳朵頭上長……”讓學生背記,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方便、更牢固地記憶1—9的表示方法。接著筆者又在黑板上畫出一些小動物,讓學生數一數這些小動物中有幾只小鴨子、幾只小兔子、幾只小猴子,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的概念。小紅說:“有1只小鴨子,2只小兔子,3只小猴子。”教師問:“這些小動物中哪種動物最多呢?”小麗說:“小猴子最多。”小云說:“小兔子雖然比小鴨子多,但是它比小猴子少。小猴子比小鴨子多,比小兔子也多,在這三種小動物中,小猴子才是最多的。”教師接著問:“1、2、3這三個數中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呢?”學生根據小動物多少的比較得出結論:在這三個數中1最小,3最大。在學習加法1+1=? 時,筆者把一張竹竿圖畫卡片和另一張竹竿圖畫卡片放在一塊,然后讓學生數一數一共有幾根竹竿;在學習2+3=? 時,筆者把一張兩只兔子的圖畫卡片和一張三只兔子的圖畫卡片放在一塊,讓學生數一數一共有幾只小兔子。
通過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時運用圖畫式的概念呈現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興趣,同時這種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事物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二、描述式策略滲透歸納思維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采取描述式的教學方法呈現數學概念,把數學概念融入文字和語言的描述中,同時通過例題與描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進一步滲透歸納思維。教師對數學概念進行直觀描述,學生可以快速形成立體感知。學生的數學思想認知還比較膚淺,教師適時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自覺感知數學概念,對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認知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相關內容時,筆者先在黑板上寫出小數4.125,然后告訴學生4.125是由整數部分4和小數部分125以及小數點組成的。如2.47,8.03和0.01,像這樣帶有小數點的數叫小數,并描述小數的數學概念——小數是由整數部分、小數部分和小數點組成。小數點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如,4.125的十分位上的數是1,百分位上的數是2,千分位上的數是5。筆者接著在黑板上出示小數5.03和0.06,讓學生說出它們的整數部分、小數部分以及小數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數。小英說:“5.03整數部分是5,小數部分是3,十分位上的數沒有,百分位上的數是3;0.06整數部分沒有,十分位上的數沒有,百分位上的數是6。”話音剛落,學生就議論紛紜,有說對的,也有說錯的。說錯的學生認為,5.03十分位上的數是0,不是沒有;而0.06的整數部分是0,十分位上的數是0,也不是沒有。然后學生歸納出“小數中的整數部分中間和末尾的0不可省略、小數部分末尾的0可以省略,小數部分前面和中間的0不可省略”這一結論。此時,小明站起來說:“5.03的整數部分是5,小數部分是03,十分位上的數是0,百分位上的數是3;0.06的整數部分是0,小數部分是06,十分位上的數是0,百分位上的數是6。”在學習小數加法時,筆者首先告訴學生小數點對準小數點,其他數位也要對齊,特別叮囑學生不要忘記寫小數點。接著讓學生計算2.05+0.11=? ,整數部分個位對準個位,即2對準0,小數點對準小數點,十分位對準十分位,即0對準1,百分位對準百分位,即5對準1,這樣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正確的答案。通過在學習小數的過程中采用描述式的概念呈現方式,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小數的概念。
三、定義式策略發展抽象思維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圖畫式和描述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符合學生的特點了,這時,教師就應該采用定義式的概念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學習數學概念,這種方式可以將最關鍵的知識內容呈現出來,通過簡明而完整的語言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在學習與方程有關的內容時,筆者首先告訴學生方程是一個左右兩邊相等的恒等式。考慮到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數學知識,筆者在講解時直接告訴學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即一元一次方程是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次數是1的等式,這個未知數一般用x表示,例如x+3=7、2x+1=9。接著筆者在黑板上寫出一道訓練題讓學生思考,題目如下:姐姐有14支圓珠筆,妹妹的圓珠筆的2倍比姐姐的圓珠筆少2支,問妹妹有幾支圓珠筆?學生運用以前的解題方法推算出(14-2)÷2=6。此時,筆者引導學生運用方程來解答。設妹妹有x支圓珠筆,妹妹的圓珠筆的2倍是多少?學生回答道:“2x。”筆者接著說,妹妹的圓珠筆的2倍比姐姐的圓珠筆少2支,那是不是說2x支比14支少2支呢?學生給出了肯定的回答。由此我們可以得出,2x+2=14,解得x=6,即妹妹有6支圓珠筆。通過定義式的教學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入課堂,讓學生對方程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進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四、應用式策略深化創新思維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采取應用式的教學方法呈現數學概念,積極為學生創造應用概念的條件,讓學生把數學概念和實際應用聯系起來,有效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教學中,筆者采用應用式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長方形,并從中任選一件估計它的長和寬,然后計算出周長和面積。接著用尺子測量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周長和面積,并與自己估計的周長和面積進行比較。通過實際應用,學生可以進一步明確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概念。其次,筆者出示一道數學應用題:小勇的爸爸想做一張長1m、寬0.8m的桌子,問要買多大的桌面?題目中沒有明確提出求桌子的面積,而是換了另外一種說法(要買多大的桌面)。學生一時不知如何入手,筆者提示道:“小勇的爸爸要買的桌子木板的大小由桌子的面積決定,我們知道桌子的長和寬,這樣就決定了桌子的面積。”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很快理解了要買桌面木板的大小與桌子的面積是一致的道理。通過這個應用,深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很快得出正確的答案:“小勇爸爸要買的桌子木板是1×0.8=0.8m2。”筆者緊接著又問:“如果小勇的爸爸把桌子做好后,再買一塊玻璃放在桌面上,需要買多大的玻璃呢?”小強說:“這個買玻璃和買桌子木板是一個題目的不同說法,它們的解題方法是一樣的。”就這樣,學生深刻地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概念,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呈現數學概念,這樣不僅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梁延(1976—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