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燕
[摘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現已全面啟用,以“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要適應新的教材,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統一,教學理念需要實現三個轉變:更強調讓德性在情境與沖突中生長;更重視通過生活聯結喚醒生命體驗;更聚焦個體德性智慧的培育分享。這三個轉變不能停留在“坐而論道”的層面上,而應該落實到每一個教學內容,扎根于每一個教學細節,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德性生長;體驗喚醒;智慧分享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在基本原則的第六條指出:“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注重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1]圍繞這一原則,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新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至少有三點改變:一是改變了以往的論證結構、說服風格,不再單一地指向兒童的理性認知能力;二是緊扣學習活動來設計,重構了學與教的關系;三是貼近兒童生活,指向了兒童全部的生命理解。基于此,筆者認為:當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應該相機做出三點改變。
一、更強調讓德性在情境與沖突中生長
新教材中開辟了法治專冊,這對于師生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戰:小學階段的“憲法”教育如何實施呢?怎樣才能做到既與中學道德與法治課上的憲法教育無縫對接,又能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學習起點呢?如何在嚴肅而陌生的法治話語環境和小學生的童言童語之間形成有效的溝通和對話呢?
1.在情境中對話,引領兒童的德性生長
以《人大代表為人民》(六年級上冊第6課)為例,人大代表以及人大會議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陌生,很難和自己的生活發生關聯,而“人大代表為人民”更是這一課的理解難點,如果以告知的方式傳達到學生,這樣的教學勢必只是隔岸觀火,“人民代表為人民”的法治認知便很難入心,更難走心。教師不妨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對法治概念的建構和生長。
師: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為什么他們可代表人民?
生:因為他們是領導唄!(學生們笑)
師:你覺得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
生:一群領導開會。(學生們笑得更厲害了)
師:開什么會?
生:(一臉茫然、搖頭)
師:真的是這樣嗎?咱們不妨一起去看看他們開什么會?如何?(學生紛紛點頭,好奇極了)讓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以本地一位人大代表的經歷,進入她的人大身份和現場。開會前正裝,看時間,準時進場;開會內容:討論議題。大屏幕定格其中部分議題,并提問)。這些議題中,哪些事和我們有關?哪些事和我們的家庭有關?如果代表們不認真會怎么樣?為什么要有這么多的代表?
……
生: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事需要他們去負責并完成,所以要有這么多的代表。
生:我覺得是為了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雖是片段,但不難看出,此例以生活為入口,以人大代表的現場情境來搭建學生與人大代表之間溝通的平臺,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入手,卻又不止于兒童原來的生活經驗。在情境中打開認知的通道——人大代表與我有關,在對話中獲得自我認知的建構——人大代表為人民服務。如此,法言法語便自然地轉化成了童言童語,突破了“人大代表為人民”這個理解難點,比純粹地說教講解更加深入淺出。而對于“人大代表為人民”的理解又是基于兒童個體生活(和我們有關的事,和我們家庭有關的事)的關聯和思辨形成的。因此,這樣的德育過程從理性引領走向了兒童自我建構的德性生長。
2.以認知沖突為突破口,在思辨中走向道德成長
道德教育中的思辨是德性獲得深度發展的重要渠道,抓住兒童的認知沖突,才能讓學生在思辨中走向德育的深度發展。以《我們受特殊保護》(六年級上冊第8課)為例:
師:×××,你多大了?
生:13歲。
師:《憲法》規定未滿18周歲的公民稱為未成年人,你們都屬于未成年人。為了對我們未成年人有更多的保護,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課前大家圍繞它們已經做了相關的研究,請各小組圍繞你們的研究來進行介紹。
每組分別到講臺上圍繞名稱、修訂時間、目錄、主要內容、意義、案例六個方面來交流各自小組研究的法律。
整個過程看起來以學生為主角,也以各項法律為依據進行教學,但是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法律依舊與兒童之間關系生硬,這樣的理性引領讓學生身動了,卻無法心動。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法治啟蒙,除了讓學生獲得法治認知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法治獲得認同感,認同法治國家,獲得安全感。不妨看這樣的教學設計:
師: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父母長輩說:不能玩火、不能玩電、不能一個人騎車上馬路、不能玩手機、不許一個人單獨出門……是這樣嗎?
(生紛紛點頭)
師:還有哪些事也被限制?大人可以嗎?
生:他們很多事都可以,不公平。(有人笑,有人搖頭)
師:是啊,就因為我們小,我們處處被限制。可是為什么卻說我們受到特殊保護呢?
生:(先是一臉茫然)是不是因為我們還小,有些事我們還不能辨別或者沒有能力做好?
師:是啊,因為我們還未滿18周歲,我們被稱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比起來,有哪些特點呢?和小伙伴討論討論。
……
師:正因為我們是未年成人,比起成年人,我們的身體和心理發育還沒有成熟,對生活中的很多突發狀況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所以為了保護我們能健康成長,法律規定我們享有特殊保護呢!你猜我們會有哪些特殊保護呢?
師:你們猜得對不對呢?咱們來研究一下和我們未年成人有關的三部法律吧!(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各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一,對照“請你幫幫我”的闖關題尋找法律助手吧!
(生興趣盎然地閱讀、查詢、討論、闖關)
該教學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沖突“我們究竟是被限制還是被保護”入手,激發學生求知、求解的欲望,在思辨中獲得對“未成年人”的認知和認同感,這是兒童法治啟蒙中的難點。而“請你幫幫我”的闖關題更是以范例為引入,激發了學生挑戰自我、發揚正義的情感。在此過程中,對法律條文的閱讀、查詢、討論、闖關都是學生自我的主動探索,也是兒童自我整理、加工、建構和提升的過程,為兒童法育的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
二、更重視通過溝通生活豐富實踐經驗
新教材的突破之一就是一改過去教材中道德先行,事例證明,再加總結性論說的風格。因此,舊教材的使用過程中避免不了教師的說教及直接引導,而新教材以學習活動為核心設計理念,更加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形成關聯與溝通,強調個體的生命體驗過程,并在體驗中形成實踐的經驗。因此,“在思想與現實生活的推蕩中,思政課教師可以抓住兩個關鍵點:其一,發現思想與現實關聯點;其二,設計喚醒思想興奮點的學科活動。”[2]以《正確認識廣告》(四年級上冊第9課)一課為例,看看如何從過往顯性的引導教學走向生命體驗的喚醒。
廣告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話題,從課題便可以看出,本課重點是通過正確認識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廣告,使學生了解廣告、識別廣告,做聰明、理性的消費者。既是正確認識,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老師便以“廣告并不都是可信”的來告知學生,并以不少的虛假廣告為例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廣告。但是“堵不如疏”,對廣告的認知需要辯證地看待,廣告對生活的積極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通過獨特的體驗獲得對廣告的正確認知并使之服務于生活,那便是實踐了“德育是為了兒童更好地生活”的課程宗旨。不妨以這樣的三個情境梯度來實現教學目標:
情境一:旅游帶回來的山核桃真好吃,可惜吃完了還想吃,你能通過廣告解決這個問題嗎?
情境二:我們班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次跳蚤市場活動。你們準備賣什么?如何賣出去?想一想,怎么應用廣告讓你們的“生意”更好?
情境三:元旦快要到了,老師想給班級選擇一些裝扮物品,面對太多的廣告選擇很困難,請你們來根據廣告幫助選擇。
情境一從兒童喜歡的生活話題——購買外地的核桃為例,以解決真實生活情境的需要為體驗,從而真切地感受到廣告的便捷,以及如果沒有廣告,這樣的生活問題就只能留遺憾。這樣的體驗自然而然地讓學生對廣告有了基本正確的認知:廣告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情境二以兒童的跳蚤市場活動為挑戰平臺,讓學生應用廣告,并享受廣告帶來的利益,在合作、創作、應用、創利的體驗中,喚醒兒童的多維感知,引發兒童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廣告帶來的樂趣及收益,廣告的價值和意義深入人心。這些積極的體驗帶給兒童對廣告的正確認知,遠遠超過了簡單的告知和對廣告的反面圍堵,但有了思辨學習才更易深刻。因此,在情境三中以和學生息息相關的教室布置激發學生對于廣告的辨析和理性思考,如何從眾多的廣告中識別真偽,需要的是學生經歷其中的“真槍實戰”的體驗,兒童對生活的經驗才會形成。在比較和篩選中,練就的便是正確看待廣告的理性認知。這樣的三級情境體驗啟發了學生對生活的真實觸感,對廣告的真實對話,對自我生活的經驗梳理和認知建構,從而形成生命個體的獨特實踐經驗,而這,便是德育需要留下的印跡。
三、更聚焦個體德性智慧的培育分享
小學德育過程中少不了是非辨析,因為它是兒童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初始奠基階段,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需得一一厘清,但兒童的認知、情感等德性的生長是個復雜的過程,只有是非辨析的德育導致的后果就是“知行不一”。正如習近平所說:我們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積極參與教學討論與互動,教會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3]如何在課堂的實踐中讓兒童真正走向這種智慧的生長呢?《分享真快樂》(一年級下冊第15課)的課例值得借鑒。一年級的孩子對于“分享”這個概念的生活經驗是有的,但孩子們往往只有淺顯的是非辨析能力,知道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但是能真正做到,并樂于分享的不多,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而且他們對于“分享”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物”的層面。如何通過課堂的活動實踐讓一年級的學生對“分享”及“分享真快樂”有切身的體驗,從而喚醒更多的認知,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呢?如何實現兒童通過體驗達成德性智慧的自我生長呢?這位教師通過不同層面的分享活動實現了兒童的分享德育目標的一一達成。
整個課堂以兒童喜歡的角色“小灰灰”為活動主持人,以不同的時間節點來串起不同時段的活動安排:上課時間、美食時間、故事時間、閱讀時間、游戲時間……情境完整、自然、連貫。
活動一:學生現場品嘗自帶的食物,并允許現場分享美食,采訪:你分享了什么?為什么要分享?分享后獲得了什么?可是老師沒有帶食物,你為什么愿意分享給我呢?(分享可以獲得更多美食、更多快樂)
活動二:除了美食,你還愿意現場分享什么給大家嗎?(有學生上臺唱歌、誦讀、講故事,掌聲雷動)和大家分享后,你有什么感受?以班級圖書角為例,你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分享可以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己很快樂;分享可以帶給別人快樂,自己變得快樂)
活動三:我們還可以分享什么?(書籍、玩具、文具、游戲、心情、才藝……相機形成分享花的花瓣板書)你還有不一樣的分享嗎?繼續現場分享。
活動四:撕紙游戲——撕一張彩紙,要保證不斷。撕得最長的孩子來分享方法,孩子們玩得興趣盎然,分享的孩子也很自豪。老師也分享一種方法,再次玩游戲。兩次撕紙有什么發現?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進步呢?有什么訣竅?有什么方法讓這一袋碎紙變得有用呢?誰愿意分享你的奇思妙想?如果可以,你在生活中還愿意分享什么?(愛)你和誰分享過愛?
活動五:關于分享,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最后聽一個分享故事——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后分享給千家萬戶;蔡倫,把造紙術分享給世人,我們享用到輕薄方便的紙張;詩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分享給大家,讓這么多年后的我們也能感受到詩歌的美好;科學家屠呦呦分享她的科學研究,讓更多的人遠離疾病……
本課設計從物的初級分享到特長、心情、愛、智慧的深度分享,讓學生在不斷地卻又是自發地分享中學習“分享”,在分享別人的和分享給別人的體驗中,感受著“分享真快樂”。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簡單的是非辨析,兒童在“分享的快樂”中浸潤、沉醉,其“分享真快樂”的認知、情感、態度、行動在一次次的分享中建構并鞏固。我們有理由相信,雖然只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一樣可以有著深入且深刻的“分享”智慧,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去培育這樣的德性智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陳明青.用合力上出思政課的魅力和活力[J].人民教育,2020(6):19.
[3]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l.
姚國艷 ? 江蘇省海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南通市“226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南通市師德標兵,南通市德育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