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碧
摘 要:打造“產教融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健全職業教育體系、落實政策方針的重要舉措。中職學校在發展階段應提升區域性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摸索并完善一種基于實習基地的共享體制,構建中職生、院校和企業三方互利共贏的大局,整體優化應用型創新、創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效果。
關鍵詞:區域性實習基地;創新創業;技術人才;產教融合;工學交替
產教融合是學校和產業深度合作,為提升人員培養質量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現如今國家相關部門已經明確做出促進產教融合、構建多元化辦學格局的提議。“產教融合、工學交替”模式下的中職教育,促進了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之間的互融互通過程,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優化教育教學質量,強化資質力量。中職學校應在中央政策方針的正確領導下,探索促進校企實習基地效能充分發揮的機制體制,進而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的創新創業技術人才。
一、基于“產教融合、工學交替”模式,打造校企實習基地的共享機制
(一)區域性實習基地
共享機制的構建與實施,促進了實習基地協作模式的變更過程,“緊湊型”合作將過往“松散式”取而代之,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對中職技術人員提供更多樣化的需求,學生周期性落實預定的工學交替任務后,也對他類崗位源產生嘗試的欲望,思想高度多元化是他們的主要表現,這也預示著企業應積極創造更充裕的實踐場所,進而更有有效的迎合中職生群體個性化需求。因而,在一定區域環境中搭建共享機制平臺具有很大現實意義,中職學??梢越Y合不同專業發展需求,合理調配學生群體,進而構建出區域內不同地方中職學校共享實習基地實踐資源的大格局。
如建設水果種植實習基地,引導中職生扎實掌握像龍眼、砂糖橘、火龍果等的高產種植技術方法,結合農村電商發展現狀,為保證農產品質優價廉,積極建設淘寶村,和淘寶網相比較,淘寶村在運營、管理等方面會產生更多的正面效應[1]。現如今,我校電子商務專業從2010年開設至今已有10年,逐漸配套了攝影實訓室、網絡營銷實訓室、移動電商實訓室、網店美工實訓室、網店客服實訓室,讓學生能得到恰當的實訓學習,從在校生一個班到現在的五個班,逐漸發展壯大。由于電商專業的蓬勃發展,2019年獲得自治區投入資金500萬,成為學校的特色專業。
(二)區域性企業實習生源
實習基地共享機制運作階段,并不能淋漓盡致的對外出傳遞出“產教融合、工學交替”模式持有的內涵,保證實習生源共享效率,對企業、中職生持續發展均是有很大助益的,實習生源共享,預示著在企業內部實習生可以調換、輪換崗位,并且還能以不同平臺之間形成的共享申請書為支撐,在企業內部實現頂崗嘗試,這種嘗試可以拓展至企業外,使學生在文化層面上感知來自其他企業的碰撞。并且,在這種共享機制的支撐下,中職生捕獲了更大的技能去更好地適應企業運作模式,持續完善技能水平,以期為企業發展輸注更大活力,這樣企業也將會捕獲更強的運營能力,親和度也持續提升。
(三)區域性企業崗位資源互補
伴隨實習生共享機制運作進程,會有越來越多的專業整合至平臺內的多個領域中,企業若依然踐行傳統單一式生產路線,則將會很難迎合中職生掌握崗位技能的主觀需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需要組織性質有別的企業組建區域性集團,該種集團能基于人員主觀需求維持互惠互利,逐漸建設崗位資源互補共享機制。該種共享機制運作階段,企業能將系列性崗位提供給中職生,以上舉措的落實將會促進中職學校踐行系統化的發展路線[2]。
比如,引進行業領軍企業共建我校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實訓基地以廣西特色產品、網店美工、服裝、農產品加工成品等產品為經營主體,以移動微商城及淘寶京東等平臺為載體,在PC端、移動端進行微博、微信、QQ、郵件、微信等各種方式網絡推廣,輔助以線下實體店、校園、社區等方式經營,實訓室有復印機、商品拍攝、美工工作室、打包、倉儲、物流等各類設備,可以實現為學生和企業提供圖文快印、商品拍攝、證件照拍攝、服裝專業學生作品和農產品加工成品的線上線下銷售,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平臺。
二、孵化與培育創新創業人才
從某種層面上分析,科技創業園是“產教融合、工學交替”模式建設發展的另一種形式,現如今,在多種高端技術、新興產業的驅動及國家政策方針的支持下,中職生捕獲了更多創業實踐機會。微商、電子服務以及食品加工等諸多微小型企業陸續建設。科技創業園為中職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支持、完善的技術保障,進而確保他們能在“工”和“學”交互過程中孵化、培育創新創業能力。
科技創業園的本職是提供實實在在的創業流程教育、引導功能,工學交替輔科技創業園企業成長能提供強大的助力,對實踐操作能力整體偏低的中職生也有很大現實意義。
總之,“互聯網+”時代對企業運營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均形成跨時代式的影響,建設“產教融合,工學交替”模式,以多種共享機制為支撐,加大創新創業人才的孵化、培育力度,能使企業、中職學校將自身需求發展整合至區域性實訓基地建設階段,擬定最適宜的人才培養目標,協同培養出高質量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國瑞,馬永豐,韓冰.高職機械制造專業“產教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際公關,2020,44(1):128-129.
[2] 崔紅軍,吳靜芳.高職金融專業產教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探索[J].中國集體經濟,2019,41(20):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