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丹
【摘 要】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需要學生多感官的參與。但當前的音樂課堂比較單調,以教師的講,學生的唱為主。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沒能更多地激發學生的音樂才能,沒能將他們更多的感官解放出來。因此教師要進行多感官音樂教學,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發展的機會,也讓課堂像音樂一樣既多彩又靈動。
【關鍵詞】初中音樂;音樂課堂;多感官教學
陶行知先生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就提出六解放的理念,即,要將學生的雙手、雙眼、大腦等解放出來,以讓他們更多的感官參與到教學中來。多感官參與音樂活動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多元智能,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能力,進而使他們在音樂課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生長。當前的音樂教育沒能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沒能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參與到具體的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設置觀察環節,讓學生的“眼睛”動起來
對于音樂來說,觀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學生并不是簡單地跟著教師去歌唱、去彈奏,他們需要對著眼睛去觀察。在音樂課上,學生需要觀察的內容很多。歌唱的時候,學生可以觀察教師的表情與口型,進而知道這歌需要怎樣去唱,需要怎樣去表達。觀察的過程,就是他們自己感悟的過程,教師沒必要什么都告訴學生,只需要給學生留有觀察的時間與空間。在彈奏的時候,學生需要觀察這是什么類型的樂器,這個樂器有怎樣的特征,教師是怎樣彈奏的,主要用的是手指的那些部位等。在展示視頻的時候,學生需要觀察這些畫面與音樂文本有哪些關聯之處,這些畫面出現在什么樣的場景之下等。總之,觀察給學生一個從表象進入音樂內核的機會,也給學生一個新的可以感悟音樂的方式。
以蘇少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村寨踏歌》為例,教師首先展示一組少數民族歡歌載舞的視頻,學生的眼睛一下子就被美輪美奐的舞蹈,多姿婀娜的服裝,別具一格的樂器吸引住著了。教師先問學生在視頻中,學生觀察到了什么。教師不要直接展示答案,要給學生的觀察留有足夠的余地。學生說,看到10多個不同民族的服飾,看到有內蒙古的馬頭琴,還看到有人跳著竹竿舞蹈。這些回答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也都預設了。但有學生說,他們還看到了許多外國人,原來他們將我國的歸化族誤認為是俄羅斯人。當然歸化族也可以稱之為俄羅斯族,這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可見讓學生觀察,能獲得許多“意外”,教師要能捕捉這些“意外”,并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觀察的不斷深入。
二、設置問題環節,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
學習音樂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思考的過程,大多學生都將音樂課用來放松,這沒錯。能放松心情這是音樂具備的一個功能,但音樂是通過什么樣的形式,來讓人放松的,這就 需要學生去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讓自己不斷地探究音樂內涵的過程。當前的音樂教學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總以為只有進行語文、數學、英語的學習,才需要思考;也只有在這些課程中的思考也有意義。其實音樂的學習,更多地是作為一個素養提升的手段,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以這一單元的《愛我中華》教學為例,教師先給學生展示我國的國旗還有長城,問學生看到這些會想到什么。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歌曲。這樣一個簡單的提問,能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學內容動起來,能讓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接著教師讓學生聽唱一遍歌曲,再提出一些他們想問的問題。學生問,磁帶里的歌聲是哪位歌唱家演唱的;歌曲的詞曲作者是誰;他們還有哪些經典的作品。明顯地,在問題的引領中學生進入了歌曲的探學環節。教師問的問題要與學生當時的學習狀況相連,要能讓他們對歌曲的理解起到推進作用。在聽完第一遍之后,教師讓學生用一個形容詞來表述一下感受。學生想到了歡心、鼓舞、激動、歡暢、激越。明顯地,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對歌曲有了自己的個性理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讓他們與音樂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也讓他們能真正地懂音樂。
三、設置表演環節,讓學生的“四肢”動起來
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音樂涉及到許多領域,也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展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多元展示的欲望,讓每一個懷有不同技藝的人,都能融入課堂。表演環節是滿足學生展示的一個重要方式,幾乎所有的展示都可以融入其中。無論是歌唱、彈奏、扮演、模仿等,都能有機地集合在一起,都能給學生一個施展的平臺。因此教師在設置表演環節時,要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不能讓少數學生成為表演的常客,要讓所有的學生都成為表演的主角。如果一個節目安排不了,就可以再組織一個節目;如果不會唱,就讓他們跳;如果不會彈奏,就讓他們指揮;如果對模仿感興趣,就讓他們模仿,總之人盡其才。
還以本單元的《愛我中華》為例,教師在班上組織了一次以歌曲為主題演唱會。有能力獨唱的學生可以先一展歌喉,在唱歌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使其與歌聲融合起來。喜歡跳舞的學生,可以就著視頻,學上幾個少數民族的舞蹈動作,再對著歌聲跳起來。喜歡模仿的學生可以模仿宋祖英的腔調,也可以模仿新疆趕馬車的大爺。學生的四肢融入了音樂,課堂充分挖掘了他們的音樂才能,也讓他們的身心得到了發展。
四、結語
音樂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生活中人們的喜怒哀樂幾乎都離不開音樂。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利用多感官感知音樂,能讓他們更好地學好音樂,進而使音樂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素養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徐鵬.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多種手段的運用[J].戲劇之家,2020(7).
[2]李倩.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