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旭
◆摘? 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至關重要。本文以小學四年級為例,討論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四年級;學習興趣;培養策略
小學四年級學生非常活躍好動,精力難易集中,并且開始有反叛的心理。小學數學四年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其在內容量和難度上都有所遞增,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必須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不斷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本文重點介紹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教學,并討論了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創設情景激疑
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教師需要創造一種符合學生認知需求的情情,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懸念,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帶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是解決新問題的必不可少的必要條件,并產生一種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從而引發“探究”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首先為學生展示一組數字:33、36、39,然后提問:這些數字能否被3整除?被3整除的數字有什么特征?然后展示另一組數字:23、26、29,然后問:這些數字可以被3整除嗎?那么能被3整除的數,其特征是否就是個位上的數是3、6、9?學生在認知矛盾沖突的情境中,肯定會引發探究問題的欲望:能被3整除的數和什么有關系?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中生成了“探究”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探究中。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實踐能力強的學科。小學生活潑好動,充滿了活力。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讓學生享受教與學的樂趣,在數學課堂活動中發現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針對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可以為他們創設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以發展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由于四年級的思維水平正處于發展期,因此必須借助直觀的道具來學習抽象的數學定義。老師可以通過尋找直觀道具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問題,例如在《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的知識講解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含義三角形的物件,也可以讓學生準備三根木棒,讓他們根據自己對三角形的理解擺出不同的圖形,然后再讓他們逐一說說自己擺的三角形的名稱。從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再讓他們根據木棒長短擺出形狀不一的三角形,分別識別三角形的種類,最后做好總結。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注意力,進而提高了數學課堂質量。
三、實施生活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在四年級數學教學中,由于四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于比較復雜的數學知識,理解起來有些吃力,因此,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生活化教學,以便學生更容易了解數學知識[2]。例如,在教學《認識多邊形》的一節中,多邊形的教學是小學數學基本的幾何教學,如果只是遵循教科書中的描述進行教學,學生對于其定義和概念的理解會很困難,但是多邊形在學生的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比如四邊形當中的梯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想一下,生活中見到的長方形都有哪些,這時學生展開了回憶,比如我們教室里的黑板、課桌、我們用的課本、橡皮等,這些圖形都是學生生活當中熟知的,因此,學生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非常容易,而教師也可以拓展教學范圍,比如可以問學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在哪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了解,長方形對對邊兩條線段平行且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條線段都相等,在這種教學方式下,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價值。
四、使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學方法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將計算機等現代教學工具引進課堂,給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大便利。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現代教學手段順應了素質教育的需要和時代的需要。多媒體集合了聲音、文字,圖像和視頻為一體,具有強大的表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自制教具的局限性。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一節時,其涉及圖形運動的相關知識。如果僅用教科書中的圖片,是很難讓學生理解平移的相關展現方法,而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這一教學,可以通過立體成像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一個圖形平移的效果,能更好的理解圖形平移的相關知識,這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1]。
總之,小學四年級是為未來奠定良好基礎的關鍵時期。在整個小學數學學習階段,其難度還是具有挑戰性的。一些小學生面對無聊的數學知識學習,難免會產生厭倦心理,因此,小學數學老師需要做好引導工作,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興趣法來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四年級學生對數學知識系統化的認知和掌握。
參考文獻
[1]王瑩.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之我見[J].現代教育教學導刊,2012(09).
[2]艾靜.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