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慧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加快了網絡化的發展,促進了各項技術水平的提升,擴展了信息傳播的途徑,例如,通過電視、網絡等方式,使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相應的信息,完善相應的知識儲備,建立與社會的聯系。但是與此同時也使得社會的環境更加的復雜化,促進社會的文明發展以及建設和諧的社會環境,需要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約束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具有法律的自覺性,知法、守法。本文將主要根據電視法制節目編導的現狀,加強對法制節目的了解,并且通過電視法制節目的運行,明確法制節目的重要性。探討電視編導具備法律意識和文化意識對電視法制節目質量的影響,以此,促進電視法制節目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電視法制節目;電視編導;法律意識;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22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2
近年來,以視頻的方式獲取相關的信息,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可以更直觀、形象并且具體地展示相關信息的動態,促進人們對信息現狀的了解,是當前重要的傳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項信息的宣傳和普及效率,對于社會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法制節目便是通過視頻的傳播手段,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將抽象的意識形態漸漸地轉化為實際的表現形式,促進了人們對法律知識,以及相關信息的了解,使之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指導人們的行為,促進行為的規范性減少不良社會現象的發生,所以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而言具有積極的作用。提高法制節目的收看效益,為人們提供更高的教育價值,需要節目編導加強的法律和文化意識,為節目的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使其真正的應用于社會發展的現狀,適用于當前社會的發展,促進節目的發展。
一、電視法制節目
電視法制節目主要通過電視平臺,推出法制欄目,進行普法教育,提高法律的宣傳度,促進大眾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將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我國,著名的法制欄目有《今日說法》《普法欄目劇》以及《法制現場》等[1]。主要是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法律知識的展現。例如,在《今日說法》中會首先采用案件進行報道,再針對案件進行法律分析和專家點評,使人們在案件中明確相關的社會道德以及法律知識,達到宣傳法律的目的。法制節目通常具有教育的意義,其中主要的表現形式有談話節目、專題類節目以及新聞信息類節目,法制節目通常具設計內容貼近現實生活、通俗易于理解、案件的邏輯縝密,過程清晰、準確有效的反饋出法律問題等特點。
二、電視編導的法律意識決定電視作品的法制特性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電視法制節目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所以電視編導具有法律意識,將會促進法律相關內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使其更有應用的價值,更貼合于法律宣傳的需要,滿足法制節目所需的法制特性。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其中主要包括對于法律的思想觀點和認知判斷等,能夠明確地進行法律行為的分析。法律通常具有抽象性以及復雜性的特點,所以法律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以及法律文化內容的熏陶,促進法律意識的提升,將會有助于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且在法制的節目中,可以提升節目的實效性,對健全法律、促進法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法制節目的編導,對于法制節目的效果和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法制節目的呈現狀態和表現形式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其主要的工作內容為承擔電視法制節目的策劃和編制,需要在編導的過程中圍繞法制節目的主題,把控法制節目的方向性,并且遵循法制節目的相關宗旨和原則,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發揮出法制節目的實效作用,所以電視編導在法制節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將會直接影響法制節目的質量。電視法制節目編導具有法律意識,將會促進節目的正確定位,在創作節目的過程中能夠使用準確的法律專業術語,可以有效地減少電視法制節目不良現象的出現,減少法律術語錯誤,引起的笑話或誤會,導致訴訟官司等不必要的現象。例如,在法制節目中曾經出現記者因分不清相關的法律概念,錯將逮捕和拘留混為一談,不能夠分清法律內容的實質含義,影響了大眾對法律知識的了解,造成了電視臺的節目中的烏龍現象。在法制節目中提高編導的法律意識將會對于法制節目的相關工作執行具有必要的意義,可以促進法制節目更好的辦理,促進節目的樣式和風格的創新,提高節目競爭的優勢,使大眾在法制節目中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2]。
三、電視編導文化意識決定電視作品的文化品格
文化意識通常具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從廣義上來講是精神和物質的綜合考量,其是社會環境中公式化的行為規范和思維觀念。而狹義上的文化意識,則是指精神層面中人的意識形態,相關的文化制度等。文化是一種虛擬化的狀態,具有雙重性,既抽象又具體,可以隱匿于人的思想中,流露于人的氣場中,展現在人的文化素養里,也可以體現在語言的表達以及行為動作的表現中。在電視編導的過程中,根據電視節目廣泛性以及多樣性的特點,需要加強節目文化的建設,提高節目的文化意蘊,以此豐富節目的內涵與形式,使節目更具有深度和可看性,促進節目質量的提升。所以電視節目的編導,應該具有文化意識,以此切實的優化節目的內容,擔負起節目文化建設的使命,使節目的走向更具有長遠性[3]。
電視法制節目的模式一種新的電視形態,代表著國家新的文化現象,它具有著鮮明的文化結構和文化形態,與其它節目的文化內容一樣,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電視法制節目中對文化意識具有重要的需求,它不僅需要具備充沛的文化內涵,還需要文化的外展,需要促進文化的延伸,使其以各種方式表現于節目之中,促進節目的豐富性。在電視法制節目中,文化的外在形式通常需要注重節目的名稱、包裝形式以及節目長度和播出時段等方面。而文化的內在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節目的策劃和節目的制作水準以及社會對節目的肯定和評價并且需要考慮節目所帶來的收視率。在電視法制節目中具備文化意識,需要節目具備深刻的思想性以及豐富的知識性,此外,提高節目設計的美感,使其具有高雅性。以此通過節目編導良好的文化意識,提高節目的收視效果,并且以積極的文化宣傳促進文化意識的提高,促進節目收視率的提升。并且促進法制節目文化層次、精神層次和價值層次的共同提高,以豐富的文化意識構建法制節目的結構,優化節目的內容,使節目的定位更加高端,促進節目更好的運行和發展,使之成為制作精良、節目內容豐富的節目,為節目帶來眾多的經濟效益,并且促進節目的發展,以此促進法制節目對于法律的宣傳,將節目的實用性與審美感相結合,在具有法律制度基礎的同時,提高文化的格度,使之能夠在群眾獲得相關法律知識的同時,提升觀看體驗,促進電視法制節目在大眾中的接受程度,使之更好地應用于社會的現狀,滿足于人們對于法制節目的需求[4]。
四、結語
電視法制節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法律知識的普及,使大眾具有法律的意識,保持法律的自覺性,促進對行為的約束,減少社會不良現象的發生,所以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制節目的編導是影響電視法制節目質量的關鍵,編導具備法律和文化意識將會促進電視法制節目質量的提升,電視編導的法律意識,把控法制節目的方向性,使節目內容具有豐富的法律專業內容,達到促進社會大眾對法律知識了解的目的。此外,電視編導文化意識將決定電視作品的文化品格,提升節目的文化內涵,使節目制作更加精良,具備豐富的節目內容。并且形式更加適用于當前現代化的發展,更容易被人們所喜聞樂見,所以,節目編導具備法律和文化意識將會對電視法制節目具有必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邊賽吉瑪.中國法制新聞類電視節目故事化敘事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9.
[2]王金星.安全警示類電視節目敘事學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9.
[3]莫亞.電視法制節目的可看性與編導思路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24):111.
[4]秦怡.電視法制節目編導的法律與文化意識權衡初探[J].當代電視,2015(8):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