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雙伶
【摘要】 小小說和長中短篇小說一樣,都是通過人物、故事情節等來完成的敘事文體。但是由于小小說篇幅短小,其所擁有的內在審美空間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在小小說理論體系中,“空間意識”“美學空間”尚未列入其中。本文借鑒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美學及書法繪畫理論,對小小說的文本結構與美學發展特性進行探析,發現小小說從最初單純的敘事模式漸漸成熟不斷創新,除了完整的故事表達,在有限的篇幅內通過空間形象、敘事語境、留白等元素建構了一定的美學空間,使有限的載體產生盡可能多的藝術內涵,同時也讓讀者擁有更好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 小小說;美學空間;意境;拓展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5-0017-02
空間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它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存在形式,宇宙空間、網絡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范疇。藝術屬于思想空間,它的本質屬性是審美,而藝術審美的實質就在于以有限的事物呈現無限。宗白華認為中國藝術的審美空間也是一種節奏化的、生命化的空間形式,是萬物一體的宇宙生命與文化精神的象征。他曾經從觀照法、空間組織法、虛實相生、藝境等方面展開對中國藝術審美空間的分析,闡發了中國藝術意境中主體心靈與宇宙大生命合一的境界。那么,作為一種文字表達的藝術方式,文學作品也不例外。
然而作為一種敘事文體,篇幅又有嚴格限定的小小說(一般在1500字左右),還需要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包括細節),通過它們來組合完成一個完整的敘事,這種緊湊型的敘事形式,被人比喻為“螺螄殼里做道場”,很難有空間可言。因此,在小小說理論體系中,“空間意識”“美學空間”尚未列入其中。但是,通過對近二十年來的小小說經典作品分析發現,在極有限的篇幅里,除了完整的故事表達,是有美學空間存在的。
一、小小說局限性的美學空間從何而來
一些文體理論研究發現,文體的美學空間有一部分來源于“空間形象”。它是作為故事發生和發展的必備條件出現在故事中,如建筑、河流、小鎮、街道、田野等,是主體的精神意向性活動對現實空間的“再現”。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曾在《空間的詩學》一書中形象地論證了空間形象與主體精神之間的聯系,構建了當代文學審美空間研究的新維度。空間形象被作者作為審美載體出現在文學作品中,通過作者和文中人物的情感寄托,彰顯出空間形象延續情感記憶的心理學功能,這種方式在文本表達中普遍存在。比如作家安慶的許多小小說作品中都會出現河流,隨著人物的身份和命運不同,它有時是荒涼的,有時是哀傷的,有時是安寧的……還有作家蔡楠的“白洋淀”系列,江岸的“黃泥灣”系列等等,這些特定地域的空間符號,往往不是客觀被動的存在,而是以融合主體特定情感的具象化存在,成為融合人們詩性記憶和場景留戀的雙向度文化載體,在作品中也完成了一個美學空間的建構。
其次,美學空間來源于敘事語境。小小說的篇幅決定敘事語言必須要節制,從而促生出一種言簡義豐的敘事語境,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講就是以有限說無限。如黃建國的《誰先看見村莊》,幾位女子站在溝川的西邊,擦抹掉唇上的口紅,在暮色中望著她們的村莊,結尾只有一句,“黑夜像洶涌的黑水淹沒了她們”。語言凝練,意境深遠,以有限的文字訴說作者無盡的含義。還有一種占據極大敘述分量,被評論家稱之為女性文學獨屬的敘事語境。作家陳毓的文字就比較典型,她的文字超凡脫俗,極具靈性,在她的經典作品《采詩官》《看星星的人》《誰聽見蝴蝶的歌唱》等中就能充分體現出來,通篇流淌著詩意的語言,想象奇譎,筆筆靈虛,卻又能為物傳神。她的敘事語境,不僅大大提升了小小說的藝術品位,也為故事建構了一個悠遠多維的美學空間。
再者,留白藝術也為小小說營造了一定的美學空間。留白是在書畫創作中,書寫者為使整個作品更加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空白,給人以想象空間。從小小說文體的角度來看,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精簡詞句,從而造成文字敘述上的多處留白。這在作家劉國芳的作品中很常見。他的敘述語言往往是一句句簡短的對話,不交待人物背景、故事走向、情節,只憑人物之間你一言我一語就完成了敘述,在閱讀過程中需要讀者自己去想象,去補充,故事才得以完成。如果沒有那些留白,全是人物描寫和情節敘述等,就缺乏讓讀者思考回味的空間,美感度也會大大降低。
二、美學空間是對局限性空間的合理利用
小小說能夠在局限的篇幅內產生一定的美學空間,是對結構的合理利用得來的,比如敘事節奏的快慢調配、語言疏密程度的把控、虛實關系的相合等等。
小小說因為篇幅短,無法像中長篇那樣從容敘事,敘述節奏過于受限,有的敘述還未“減速”就該結尾了。因此,敘述上的困難迫使作家們用心去探尋把控節奏的方法。在許多體驗式的小小說作品中不難發現,將快節奏與慢節奏相互調配的方法是有效的。比如在緊張的情節中加入慢速的敘述,有利于舒緩讀者閱讀時的緊張情緒,于緩慢中加速加急,不至于篇幅已盡而故事還未完結。這種有張有弛的敘述節奏,使通篇有了流動感和韻律感,從而產生了閱讀的美感,讓短小的篇幅也有了審美的空間。
在小小說文本中,對語言疏密程度的把控也是對空間的合理利用。有人曾說,小小說是一種“微型的文學景觀”。它體量不大,但容納的成分多,就像一個獨立的漢字,有點畫、有結構、有呼應一樣。清代書法家鄧石如在書法理論上有“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計白當黑”的美學觀念,也就是疏的地方可以讓馬馳騁,密的地方連風也透不過去,大體指的是字以及字與字之間的結構、布局、留白、呼應等方面,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即字形筆畫的“密”處,也要注意到字畫間及行間白的“疏”處。黑白處布置得疏密有致,兩者才相合相映。小小說的結構就是合理把控語言的疏密程度,如果偏重故事,情節多而密集,就注入抒情類的感性語言來稀釋疏導;有的偏重情緒敘述,情節少,就加強對動作或心理活動的細致描述。這就如同把握了一個字的結構,有疏密,有平衡,才有了美的空間。
虛實相合的藝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征。宗白華先生從中國書法繪畫藝術中領會出:“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最能體現美學空間的中國園林藝術就是運用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來處理的。小小說也不例外。它和其他藝術門類同樣辯證地結合著虛與實,“實寫”是指對人、事、景、物的具體描寫,“虛寫”則是從人、事、景、物中升華出的思想意義。如果單純的虛寫或實寫,會使作品板滯單調。所以虛實相合,就像造園者利用借景、添景、框景、漏景等方法一樣,不僅使故事避免刻板平直,生成朦朧含蓄之美,同時具有讓人探景尋幽的導向性,從而通向更“幽”更“深”的美學空間。
三、美學空間的拓展
相對于體量較大的長中短篇來說,小小說可以拓展的空間有限,但是向內尋找挖掘還有很多的可能性。
首先,意境可以使小小說的美學空間得以拓展。“意境”是中國文學藝術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審美概念,指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長期以來,在文學理論中“意境”似乎成了詩歌和散文的“專利”,甚至有人認為到小小說中去尋求意境是毫無意義的。而實際上,小小說文體不僅具有意境,并且可以通過營造意境拓展一定的審美空間。葉朗在《中國小說美學》中肯定了小說中創造意境的可能性和可取性:“中國小說美學認為,小說不僅要創造藝術典型(典型人物),而且要有詩意,要有韻味,要創造藝術意境。”凡能感動欣賞者的藝術,總是在反映對象“境”的同時相應表現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現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意境在小小說敘述的整個過程中都會不經意出現,有的開頭就營造意境,給整篇作品定出了基調和氛圍,如月色映照,讓人物故事在一個美學的空間里發生發展;有的出現情節描述中,有的出現在結尾。它不拘泥于文本中所呈現的事物,而重在誘發出隱藏在文字外的生動意蘊,突破實體的局限性,具有空間的表現力和空間的蘊含量。
從文學理論來講,“隱秀”也是適合拓展美學空間的一種方式。“隱秀”思想出自南朝學者劉勰的《文心雕龍·隱秀》篇:“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隱”與“秀”實質上就是指藝術創作中隱蔽與顯現的關系,在文學表達上就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含蓄美。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造理念受到老莊空間美學的滲透和影響,具有哲學特征和意境美特征,這種意境的實現也主要是靠“隱秀”的藝術手法,由實景空間生發出虛景空間,實景空間即為以山水、花草樹木等為主體控制的空間,虛景空間也就是“隱”的空間。這種意境在審美理想上追求虛與實、動與靜、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在審美欣賞上追求人對物的體悟、心與物的感通。從審美觀照的視角來看,小小說作品的空間美學特征就是對“隱秀”的運用與彰顯,以象征、暗示、隱喻等創作方法,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愿隱藏在人物情感或情節發展中,不顯山,不露水,通過表象事件的描繪隱喻深層的思想哲理和審美情感,給人以一種意趣深遠的空間美感。
另外,在小小說文本中,語言本身是否具有張力、對人物情感的抑與揚、對場景描述的繁與簡、對故事脈絡的隱與現,讀者閱讀時的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等等,這些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是可以使小小說的美學空間得以拓寬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戴孝軍,張金平.試論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哲學和意境美特征[J].美與時代:創意(上),2014,(1):60-62.
[3]裴萱.空間美學的意義生成與文學研究方法的建構[J].云南社會科學,2019,(01):178-184.
[4]周萱,戴澤鈞.江南古典園林空間美學的藝術特征[J/OL].城市建設理論與研究,2013,(22):1-5.
[5]劉文良.意境與微型小說[J].寫作:中學版,20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