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遠超
【摘 ? ?要】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實用型學科,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在生活中可合理運用,在生活中也可以找到課本上知識的影子,而小學數學作為數學的基礎,它所承載的知識更加貼合生活。生活情景式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演講式”教學,它打破了長期以來在教學方面的照本宣科,而是以生活為藍本的結合式學習,讓學生具有代入感,教學質量才能有所提高。
【關鍵詞】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035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維度不高,抽象思維能力低,如果要求學生僅憑課本上的抽象概念熟悉知識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改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富有生活氣息的數學氛圍中學習,感受數學的奧秘。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上的直觀現象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水平。
一、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將現實生活與數學相聯系,鞏固知識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曾經提出:“數學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它應當應用于生活,而數學教育也應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根據小學生心理來看,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像疊羅漢,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構建新知識的過程。如果數學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那么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教師可以教授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工具進行加減法的運算,這些普通的工具學生可以隨時取得,學生多次運算后熟能生巧,基礎知識就會變得牢固。當教學《平面圖形》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堂中具體的實物來教導學生,教師可以指著天花板告訴學生它的形狀是長方形、粉筆盒的正面是正方形、鐘的表面是圓形,這能讓學生對圖形的理解更加透徹。生活中到處充滿這樣規整的圖形,所以學生也能在生活環境中鞏固圖形的結構,學生看得多了,學生也就熟悉了。這種生活情境式教學能使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加容易,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使抽象概念更加生動具體
數學是抽象的,邏輯性嚴謹,精確度高的一門語言。而數學的演進可以看成抽象化的持續發展,數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下幾千年,其維度又豈能是處于童稚時期的小學生能解釋的,但許多數學家的知識也只是通過觀察和經驗得出的。教師要想學生充分明白抽象概念就應該選擇和實際生活相聯系,這才能讓學生懂得知識含義,才能提高學習思維,才能讓學習變得輕松容易。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運用生活化情景開展教學,這樣使得教學過程更加具體,抽象的數學概念也就變得形象,教學效率也就由此提高。
(三)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情
德國學者萊辛曾說:“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興趣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地向前探索,教師應該準許學生發展自身特長,保留學生對未知的好奇感、求知欲,并通過某種手段讓學生在小學數學上產生興趣,而這種手段就是通過對生活情境的聯想。如果教師將生活情境運用到數學學習中,讓學生明白數學在現實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對數學感到興趣。比如: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章時,我們可以針對學生起床、上課、放學、睡覺的時間在鐘表上演示,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感,“代入式”的學習氛圍使得課堂教學從“單項活動”變成“雙邊活動”,激發了學生的熱情,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符合實際生活現象
部分教師雖然相應的將公式理論套入生活實際中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只是將生活式的教學停留在表面,不管是否符合邏輯。例如,通過公式算出蘋果的重量1.2kg、自行車的行駛速度是每小時5km而小轎車行駛的速度是每小時2.5km等等,這些算出的答案與現實規律相違背,就會使學生對公式產生懷疑,讓學生對其難以信服。
(二)情境設置太“泛濫”,浪費時間
如筆者所知的,部分教師為了使上課氣氛變得輕松融洽常常舉生活中或童話中的例子帶領學生學習,但卻出現了以下問題:第一,創設情景的次數太過頻繁。一個公式舉一兩個用法不同的例子就足夠的,卻舉了五六個不同人物同樣用法的例子,太浪費時間。第二,舉例時太多累贅,部分教師為了創設一個生動的例子,前綴太長,這樣的情景雖然精彩但是效果甚微。更有可能讓學生久久的沉醉在故事情節中無法專心學習。記得觀摩過某數學老師的公開課,講的是面積的含義。這位數學教師開始創設情境:在青青草原上住著一只螞蟻,螞蟻身高是多少?學生:2厘米。教師:又來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有多高?學生:20厘米。教師:小螞蟻說他住在20平方分米的地下,請問小朋友知道有多少平方厘米嗎?學生:20000平方厘米,最后老師在課件上放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與平方米的關系。這樣的情境雖然有趣但過于累贅,浪費時間,也容易與后面的教學板塊脫節。久而久之就會降低教學速度,從而使教學效率變低。
三、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符合生活實際
教師創設情境應該符合實際、符合邏輯,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真實可感,扎根于生活,來源于生活。這樣更能使學生具有“主角感”,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思想程度、學習基礎、接受能力,保證讓全部學生都明白情境的意思,這樣學生對公式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二)明確側重點,創設情境要適量
常言道:“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萬物都應該講究一個度量。在教學模式中情境教學的數量也應該遵從。雖然我們推崇生活情境式的教學模式,但是這不代表以創設情境為主。物極必反,在同種公式中不斷的重復問題只是拖沓、費時費力。這就忽略了數學新課教學的本質,導致后續教學脫節,課堂時間緊迫。教師應該注意課堂上應該以課文作為主要學習工具,而建立的情景只起到輔助學習的功效,情境的創設只是為了學生更直接的理解數學中的抽象知識,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時間,明確側重點。
學生可以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世界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中抽象的定義。教師應該盡力將課本中抽象的數學關系轉化為能被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這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勾起他們對數學未知探索的欲望。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還使他們的大腦變得更加聰明,增加了其思維的嚴謹性。
參考文獻
[1]袁幸玲.趣意盎然春滿堂——對小學數學激發興趣的有效性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4):84-85.
[2]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3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