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 ? ?要】中職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中職生職業素質的提升關系到個人就業和長期的發展前景,更關系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中職語文教育作為文化基礎課,不僅是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核心內容,同時對于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的建設以及職業素養的培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就目前中職院校語文教學開展的實際現狀而言并不樂觀,語文教學工作仍然不能做到以職業素養為導向,來充分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及職業素養。基于此,本文具體探究職業素養導向下中職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基于職業素養 ?中職語文 ?教學改革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052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迎來了全新的契機。中職院校不斷擴招,然而生源素質在卻沒有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偏低,對文化課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明確當下學生職業素養發展的新要求、新任務。通過深挖語文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并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理論與實踐綜合素養的雙效提升。以就業為導向,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模式的作用,建構高效語文課堂,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夯實語文基礎、鍛煉思維能力等過程中,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增強就業核心競爭力,在順利就業中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理念
基于職業素養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全力以赴當起“排頭兵”的角色。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敢于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裝、重塑自己。語文教師應深刻認識和理解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存在的異同,在教學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同時,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始終以培養職業素養作為基本前提,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的調整自己的思路,并以職業方向為教育的基本依據。此外,基于職業素養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采取創新的方法與態度。新方法、新理念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全面體現,其中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都是不錯的教學方式之一。語文教師要將專業的實際需求融入其中,讓語文教學改革呈現出全新局面。
二、以中職語文新大綱為標準開展教學
中職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主要由三個模塊組成,即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每個模塊又分別由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三個重點部分構成。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是語文課程的基礎內容,學生通過這兩部分的學習能夠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的拓展,是為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來開展的主體活動。在三個模塊中,職業模塊是學生重點關注的,這部分主要內容是對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規劃、行業發展等方面學習,讓學生對以后的發展有個清晰的認識。學生通過在語文教學的學習中對社會和職業有個初步認識,在校園的學習中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職業意識,形成健康的職業情感和良好的道德操守,能夠同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實現無縫對接。拓展模塊是為了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創新語文教學有效方法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思考,如何有效地將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開展實現有機的結合,進而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之上,促進學生個人職業素養的培育。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利用情景化教學方法,通過模擬不同的工作情境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職業技能進行結合,從而在有效地鍛煉學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個人的語文綜合素養。例如,語文教師在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過程中,通過舉辦一場“美麗家鄉推薦會”的語文實踐活動,請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自然風光及民俗文化等特色。在給予學生準備時間后,讓小組成員上臺為大家進行家鄉特色的推薦,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材料組織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同時,合作學習的小組探究方式也能提升學生進行團隊協作的能力及集體榮譽感。這樣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學生進一步深化自身職業素養培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構建“項目引領,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此模式以職場應用為目的,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出發點,以崗位能力標準為目標,通過仿真工作實際情境以及將學生帶到實際工作環境中訓練,體現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特點。課程以工作任務為內容,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原則,而以實踐教學為主,重視“案例”和“解決具體實際問題”,強調工作任務訓練過程完整和能力全面發展,將語文學習與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有機結合,讓學生完成職場崗位所需的語文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構建包括專業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職業素養)、方法能力(計劃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創造能力)和社會能力(情感態度、交往能力、協作能力)等在內的目標體系。借鑒專業課的先進教學方法,以項目教學法為主,輔以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等,提煉出“項目引領,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五、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結合,全面激發學生的職業潛能
語文教師在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應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不要忽略實踐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踐方案、收集資料、設計各種活動流程和方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提升自己,并在組織和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在中職語文實踐教學模式中能夠得到全面的體現和強化。例如,教師可結合教材中與自然相關的內容開展一次“我愛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該項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從計劃環節開始“步步為營”,自己安排活動方法和活動內容,自己組織、自己實施,最終完成一個作品展示環節。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思維理念,每個小組設計出來的實踐活動都不盡相同卻又各具閃光點。在親自參與自己謀劃的主題活動中全程投入,深刻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力量和震撼。同時,又能夠在與同學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并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職業素養,感受職業教育帶來的魅力所在。
六、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展現學生主體地位
職業素養發展離不開學生主動參與專業課程教學課堂,教師要以學生職業素養發展為導向,在改革語文教學模式中有效結合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展現主體地位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不僅掌握職業技能,還能促進職業能力發展。教師要在改革語文學科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優化完善“放羊式”教學方法,將小組合作學習法、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巧妙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中,在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深化語文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參與課堂,在思考、探究、分析中客觀展現主體地位,掌握語文理論知識及技能,促進職業能力的提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聯系當下崗位實踐,引入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和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法協調統一。在操作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同時向各小組學生直觀、生動地展現基于當下崗位實踐的案例,引領其合理化探討、分析,從整體上感知當下的崗位實踐。
七、發揮課程實戰作用,提升個體實力
在職場上,開展口語交際和寫作類拓展訓練對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很關鍵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為最終走向就業崗位時的“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打下基礎。在進行此類教學時教師要切記不可急躁,應深入淺出的激發學生的各種技巧能力。如:如何進行自我介紹,如何愉快得體地與人洽談,如何進行應聘演講以及科學接待等。在寫作訓練方面,要把訓練的重點放在應用文寫作上,同時要保證前衛化的職業教學特色,使學生熟悉和掌握各類應用文體,使學生真正能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能力。另外,中職語文教學也要注重學生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正確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進入教學,以活動進課堂,更能體現以素養帶技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應具有語文性、綜合性、實踐性、活動性的特征,要通過這門課程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與語文教學資源接觸,使學生從傳統課堂中走出,在活動實踐中更好地發現生活當中蘊涵的語文現象,使綜合素養得到大幅度提升。
八、提高教師本身的職業素養
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教學才能。因此,語文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新的職教理念,關注職教新聞,實時解讀職教會議精神,將自己掌握的職教信息,融會貫通并同學生分享,讓學生了解最新的職業發展信息,感受到語文教學是與他們的就業和發展息息相關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殷婷.中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途徑與策略研究[J].現代語文,2019.02.
[2]周淑茹.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8(33).
[3]李進.基于職業素養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4]師友偉.職業素養導向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
[5]馬永春.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實踐研究[J].中學語文,2017(6).
[6]梁乃鋒.職業素養導向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11).